丁巍偉

丁巍偉

丁巍偉,博士,1977年4月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兼職教授,現於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巍偉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7年4月
  • 職業: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介,科研成果,承擔項目,近三年代表性論文,

個人簡介

丁巍偉,博士,1977年4月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8年在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獲學士學位;2003年獲得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2003-2005年進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博士後流動站;2005年於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2005年獲得副研究員任職資格,2011年獲得研究員任職資格,2013年度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浙江大學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大陸邊緣動力學及海底演化與動力過程。

科研成果

自2005年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大陸邊緣動力學的研究,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包括(1)套用地球物理數據(多道地震、重、磁、鑽井等)研究南海陸緣大陸裂離-海底擴張過程中的變形結構和應變分布,地震反射特徵的研究及層序界面的識別,建立地層格架,探索沉積特徵、過程及物源回響,對盆地的時空演化進行重建;(2)利用多種地球物理學方法,包括物理模擬、重磁數據反演、反射/折射地震數據速度結構、沉降史反演等,對岩石圈結構、裂離方式以及構造沉降等進行研究;(3)利用多波束海底測試數據、多道地震、淺層剖面以及岩芯/柱狀樣數據對構造地貌(包括海底峽谷、沖溝、海底扇體、沉積物波等)的研究,分析其形成的控制因素以及形成過程。
工作至今主持並參與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在內的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的基金項目,並在《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Marine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Oceanography and MarineScience》,《Geoscience Frontiers》、《Acta Geologica Sinica》、《Journal of 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 A》,《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岩石學報》、《科學通報》、《地球科學》、《地球物理學報》等國內外知名刊物發表研究論文46篇(第一及通訊作者34篇,)其中25篇被SCI/EI檢索(第一作者17篇)。受邀成為《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Journal ofAsian Earth Science》、《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等國際學術刊物的同行評審專家。研究成果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域有創新性的成果,而且也轉化至實際的運用中,其中渤海灣盆地黃驊坳陷、珠江口盆地白雲凹陷的工作已經套用至大港油田及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生產實踐中,對於全球陸緣盆地地質與地球物理特徵的研究也為包括我們南海在內的外大陸架海域劃界提供技術支撐。在外業工作中也具有較強的能力,先後參加了2006年南海OBS航次、2007年大洋環球科學考察20航次、2012年大洋環球科學考察26航次、2012年中尼聯合科學考察航次,2014作為構造地質學家參加IODP 349南海航次。海上工作期間與船上中外科學家共同配合,圓滿完成了各航次的科學任務。
2009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人員,2010入選浙江省石油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浙江省地質學會青年專業委員會委員。2011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赴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資源研究所(BGR)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訪問學者工作。2011年獲2011年度海洋系統先進科技青年榮譽稱號。2012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員。

承擔項目

● 《南海南部禮樂灘區新生代碳酸鹽台地的發育過程及對構造活動的回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376066),76萬元,2014.1-2017,主持;
● 《2013-2014年度南極周邊海域與大陸資源潛力綜合評估》,極地調查專項(CHINARE2013-04-02),58萬,2012.1-2014.12,主持;
● 《2012-2014年度南極周邊海域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與評估》,極地調查專項(CHINARE2013-01-07),135萬,2012.1-2014.12,主持;
● 《南海西南次海盆COT區的構造變形與沉積回響》,國家海洋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14165-10),47萬,2012-2015,主持;
● 《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構造演化》,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1028006),450萬,2011-2014,項目骨幹;
● 《南海珠江口外海底峽谷構造地貌、沉積特徵及形成演化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806023),21萬,2009.1-2011.12;主持;
● 《南海新生代大陸邊緣張裂和海盆擴張的地質模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子課題(2007CB41170403),83萬,2007-2012;主持;
● 《南海西北次海盆新生代形成演化過程及動力學機制研究》,國家海洋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1404-10),45萬,2007-2009;主持;

近三年代表性論文

[1]. Ding, W.W., Li, J.B., Li, J., Fang, Y.X., Tang, Y., 2013. Morphotectonics and evolutionary controls on the Pearl River Canyon system, South China Sea.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Doi: 10.1007/s11001-013-9173-9. (國際SCI)
[2]. Ding, W.W., Franke, D., Li, J.B., Steuer, S., 2013.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tectonic structure from a composite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ifle across the entire Dangerous Grounds, South China Sea. Tectonophysics, 582: 162-176. doi: 10.1016/j.tecto.2012.09.026 (國際SCI)
[3]. Ding, W.W., Li, J.B., Dong, C.Z., Fang, Y.X., Tang, Y., Fu, J., 2014. Carbonate platforms in the Reed Bank area, South China Sea: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Energy, Exploration&Exploitation.32(1): 243-261 (國際SCI)
[4]. Ding, W.W., Schnabel, M., Franke, D., Ruan, A., Wu, Z., 2012. Crustal structure across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Magma-poor Rifting from a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Acta Geologica Sinica, 4(86): 854-866.
[5]. 丁巍偉,董崇志,程子華. 2013. 南極洲普里茲灣區沉積特徵及油氣資源潛力.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8:133-142.
[6]. 丁巍偉,李家彪,李軍. 2013. 珠江口外海底峽谷形成的控制因素及過程. 熱帶海洋學報, 32(6):1-12.
[7]. 丁巍偉,李家彪. 2011. 南海南部陸緣構造變形特徵及伸展:來自兩條973多道地震測線的證據. 地球物理學報,54(12): 3038-3056.
[8]. 丁巍偉,李家彪,黎明碧. 2011. 南海南部陸緣禮樂盆地新生代的構造-沉積特徵及伸展機制:來自NH973-2多道地震測線的證據.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36(5): 895-904.
[9]. Ding, W.W., Li, M.B., Zhao, L.H., Ruan, A.G., Wu, Z.L., 2011. Cenozoic tectono-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sion model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 South China Sea. Geoscience Frontiers, 2(4),509-517.
[10].李家彪,丁巍偉,吳自銀,張潔,董崇志. 2012. 南海西南海盆的漸進式擴張. 科學通報,20(57):1896-1905.
[11].李家彪,丁巍偉,高金耀,吳自銀,張潔. 2011. 南海新生代海底擴張的構造演化模式:來自高解析度地球物理數據的新認識. 地球物理學報,54(12),3004-30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