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遺址是歷史地名,以姓氏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家遺址
- 羅馬字母拼寫:Dīngjiā Yízhǐ
- 國家:中國
- 性質:歷史地名
丁家遺址是歷史地名,以姓氏得名。
丁家遺址是歷史地名,以姓氏得名。地名含義因丁姓在此定居最早,故名。歷史沿革自遺址被挖掘得名沿用至今,名稱未變。1...
丁家水利工程遺址,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丁家村南約700米,董王村東南100米,黃河北岸。整個遺蹟組群由25個鋼筋混凝土閘(橋)墩和兩端鋼筋混凝土牆體組成,呈西北東南方向,總體長約300米、單個閘(橋)墩長約22米,寬1.5米和2米各半,部分淤積地下,露出地面約5米。《濱州地區志 1840-1985•第一輯 黃河》...
丁家廟遺址 丁家廟遺址位於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蚌埠監獄東側,地勢呈中間略微隆起,像龜背狀。地表有少量新時期時代鼎足等,有大量商周時期遺物。如鬲足、紅陶、灰陶、印紋陶片等。還有很多明代早期瓷片,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丁家窪遺址是北京地區首次系統發掘的春秋時期燕文化居址,填補了北京地區東周燕文化考古的空白。研究成果 丁家窪遺址是北京地區最早開展植物考古工作的一處考古遺址。根據植物碳化種子浮選結果,我們認識到春秋時期的北京地區已經處在了比較發達的古代農業經濟階段,當時的農業生產特點是古代中國北方旱作農業傳統,即以種植...
丁村文化早段,屬於舊石器時代初期晚段的遺存,分布在丁村遺址北部的塌河崖一帶,距今約30萬年左右;丁村文化中段,屬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分布在丁村周圍及汾河兩岸的第三階地里,距今10萬年左右;丁村文化晚段,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在汾河西岸的“丁家溝口”,距今26000多年。汾河文化 以丁村遺址為代表的...
當地主要農作物為小麥、洋芋、胡麻、谷、莜麥、豆類等。人文環境 老人溝遺址位於丁家溝鎮荔峽村老人溝社,遺址就分布在村莊的東面西坡上,村中有一條河,為季節性河,河底祼露卵石。當地村民錯落分布在遺址內,有鄉間小路通向遺址內的農田。2006年修建的縣鄉公路通到村莊,有客運小麵包車通向村內和外面。
丁家花園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南宋石榴園遺址,位於西湖大道中段,興安里38號。幾經改易,這裡已闢為擁有兩棟別墅的開放型園林。歷史沿革 西湖大道中段,有一處臨街庭院,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浙江省財政廳廳長陳其采的舊居,人稱“丁家花園”。丁家花園,為南宋石榴園遺址。元時,置江浙理明所於此。明洪武...
人和遺址位於人和鎮人和村西南1.5公里處, 其西南距丁家莊300米,其西300米處有一自南向北流徑的小河,河之西岸即為人和遺址。該遺址為1977年煙臺文管會文物組調查河口遣址時發現的, 屬台地遺址, 面積1.2萬平方米。 遺址上斷崖不多,地面暴露遺物很少。在遺址南部道路旁邊露出一個灰坑, 文化堆積厚0.5米...
截至2011年末,丁家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門診部(所)10個,病床46張。專業衛生人員43名,其中執業醫師14人,註冊護士9人。2011年,丁家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00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歷史文化 丁家鎮轄區內有省級和縣級重點保護的古遺蹟6處(將台山、張家溝、南石間、張河、陳家河...
彎柳街遺址,位於遼寧瀋陽法庫縣丁家房鄉彎柳街村。此處遺址因當地建窖場燒磚取土於1979年發現,出土大量遺物,是遼北地區一處重要的青銅時代遺址。遺址位於彎柳街村東南的漫崗台地上,當地人稱“房身地”。遺址東側有一條由南向北的季節性小河,由於在南面山根建起一座小型水庫,現已變成乾涸河道。其東約1.5...
名稱:房山區丁家窪地下文物埋藏區批次: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區所在地區:房山區面積:194.4公頃地點:房山城關鎮丁家窪村西埋藏區範圍:東界:丁家窪水庫,丁家窪村東 南界:房山水場 西界:現狀鐵路 北界:燕東路情況:該區域曾於2005年進行發掘,是北京地區為數不多的東周時期聚落遺址,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萬河遺址 萬河遺址位於甘肅省會寧縣丁家溝鄉萬家河村內的半山坡地帶,西在李家 北接東山社,東至上大山,南近嵩家社。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1993年,該遺址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丁氏莊園,又叫“丁家大院”,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琳琅村二社,是清末民初當地首富——客家後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處莊園,占地面積約68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800平方米。丁氏莊園,是集居住與防衛於一體,融多種建築風格於一身的雙層土木建築,是川北最大的客家莊園。丁...
【厚重文化】:堰口鎮文化底蘊深厚,現有丁家孤堆遺址,遺址主體文化內涵包含西周和龍山時代晚期兩個時期遺存。青蓮寺遺址,所處時代為商周。江黃城遺址,發現有近似龍山文化遺物的陶片鼎足和近似殷代文化遺物的陶片鬲足。堰口鎮文化綜合站被評定為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一級站。魏崗村農民文化樂園是省級文化樂園之一。現有...
其中南正遺址發現戰國秦漢時期的陶器作坊遺址和東漢磚室墓群,為研究這一時期的生業模式提供了新的材料;丁家窪遺址是北京地區首次系統發掘的東周時期燕文化居住生活遺址,為東周燕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資料。南水北調北京段的考古成果,串起T2000多年的歷史,保護了近千件較為珍貴的文物,將在首都北京的...
同時,對與54年發現的丁村遺址地點相對應的汾河西岸沿河地段,進行了調查。發現了柴寺村南丁家溝(76:006)、吉家溝(76:007)、下尉門峪溝(76:008)三個含舊石器的地點,並對008地點進行了試掘。1977年,山西省文管會王建、臨汾地區丁村文化工作站解希恭、陶富海,在對汾河西岸76:006、007地點進行發掘的...
又據上輩人流轉下耒的一個美麗的傳說,現在集北頭村東南三里丁家院西北一里處的劉家墓地,原來就是丁氏遺下的風水寶地。丁氏遷走一百多年後,在丁家院遺址那一帶有個劉姓牧羊人,發現一個南方人(當地人叫南蠻子),老是在丁家院那一帶轉悠,這個牧羊人就留了心。“南蠻子”走後,發現了丁家墓地遺蹟有...
2014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安徽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位列其中。201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更好發揮抗戰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國家投入專項文物保護經費100餘萬元,維修軍部大會堂,對核心區舊址進行本體保護,對舊址核心區域內非文物建設進行拆遷及環境...
其中丁家窪遺址是迄今為止北京地區發現最大一處春秋時期的遺址,為研究燕文化的分布地域提供了新資料。岩上墓葬區發現戰國、西漢、東漢、北魏和明清時期的墓葬,時代跨度大,為研究北京這一時期的葬俗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考古學資料。《北京段考古發掘報告集》適合從事文物、考古研究的學者及相關院校師生閱讀與參考。目錄 ...
與丁姓有關的遺蹟和地名有:雙桂坊因宋代丁氏兄弟同登進士而名,至今已延用930年之久;卜弋橋,橋和鎮名,原名千里墩,元代建卜弋望仙橋,簡稱卜弋橋,橋名相傳因漢代高人丁會威在此驅趕異鳥,為民除害而名;城區有丁家園,南接局前街,原為丁姓花園,後為巷名。城郊有丁家橋、丁莊村、丁堰鎮,前黃有丁舍...
甘肅省會寧縣人民政府於2018年10月24日公布會寧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共17處。其中古遺址6處,古墓葬3處,古建築5處,石窟寺及石刻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處。古遺址 古遺址6處。古墓葬 古墓葬3處。古建築 古建築5處。石窟寺及石刻 石窟寺及石刻1處。重要史跡及建築 ...
甘肅省會寧縣人民政府於2018年10月24日公布會寧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共14處。其中古遺址5處,古墓葬4處,古建築3處,石窟寺及石刻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處。古遺址 古遺址,共5處。古墓葬 古墓葬共4處。古建築 古建築,共3處。石窟寺及石刻 石窟寺及石刻,共1處。
丁汝昌紀念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石頭鎮丁家坎村,總用地面積8096平米,由兩棟建築群組成,展示陳列的主題為丁氏源流、丁汝昌戎馬一生和壯烈殉國三大篇章。歷史沿革 2014年,丁汝昌紀念館一期工程開工,規劃修繕與復建面積為475平方米,計畫投資150萬元。2023年10月1日,歷時8個月修復擴建,丁汝昌紀念館新館開館。展出...
會寧縣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甘肅省會寧縣人民政府於2018年10月24日公布會寧縣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共32處。其中古遺址13處,古墓葬8處,古建築11處。古遺址 古遺址13處。古墓葬 古墓葬8處。古建築 古建築11處。
會寧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錄 會寧縣人民政府於1982年8月14日公布會寧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10處。其中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處,古建築3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1處。史跡及建築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共2處)古建築 古建築(3處)古遺址 古遺址(4處)古墓葬 古墓葬(1處)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北舞渡的胡辣湯又分為閃家、丁家、呂家和宛家四個專業大戶,其中又以北舞渡隆源齋閃記胡辣湯最為有名。特色粥 皮蛋瘦肉粥 功效:瘦肉中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質。維生素B的含量也很豐富,還有少量的維生素A、C礦物質和鐵質等,皮蛋又稱彩蛋,對有內熱消化不良,有助消化潤腸胃的粥可助消化...
丁塢村位於東平縣北部,大羊鄉政府駐地東3公里處,匯河西岸。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丁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此村。後因村北曾為停泊船隻的碼頭,故以姓氏和地理位置更名丁家塢。慣稱丁塢。地理位置 丁塢遺址位於大羊鄉丁塢村西北處,是東平比較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約2.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