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窪遺址

丁家窪遺址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城關鎮丁家窪村,是一處春秋時期的居住址,遺址面積約60000平方米。於1958年發現,當時採集有石器和陶釜、盆、缽的殘片。2005-2006年,作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文物保護項目部分內容,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系統發掘了遺址的春秋時期居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家窪遺址
  • 占地面積:約 60000 m
  • 遺址年代:春秋時期
  • 遺蹟類型:居住址
發掘經過,遺物遺存,研究價值,研究成果,

發掘經過

1958年發現,採集有石器和陶釜、盆、缽的殘片。
2005至200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發掘東周時期灰坑127個、灰溝4條。

遺物遺存

遺址分布在丁家窪村四周,村東、村北和村西約300米處遺物暴露明顯。村東清理陶窯6座,陶窯附近有灰層和灰坑遺蹟,清理出土的遺物有陶環、網墜、石杵及陶灰豆、夾蚌屑紅陶鬲、釜等殘片。遺址採集到磨光石斧,與昌平雪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出大體類似。其出土鬲足與董家林所出土者大體相同,陶豆也與董家林所採集者類似。
2005-2006年發掘的遺蹟可分為兩期,一期年代對應春秋中期,二期對應春秋晚期至春戰之際。出土遺蹟主要為圓形、橢圓形灰坑,少量不規則形灰坑。遺物主要為陶鬲、盆、豆、罐,另有少量玉器、石器、青銅殘片。

研究價值

丁家窪遺址是北京地區首次系統發掘的春秋時期燕文化居址,填補了北京地區東周燕文化考古的空白。

研究成果

丁家窪遺址是北京地區最早開展植物考古工作的一處考古遺址。根據植物碳化種子浮選結果,我們認識到春秋時期的北京地區已經處在了比較發達的古代農業經濟階段,當時的農業生產特點是古代中國北方旱作農業傳統,即以種植粟和黍這兩種小米為主,但同時也種植大豆、蕎麥等其他農作物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