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閘村

丁字閘村

丁字閘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位於東城街道東北部,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千米,面積0.2平方千米。丁字閘村舊村坐落峻岭腳下,東北接柴市村,東南連洋樓村。2015年末,丁字閘村戶籍人口726人。

明朝,屬東莞縣文順鄉。清末,屬缺口司。1999年,屬溫塘行政村。2003年,屬東城街道溫塘社區。

2015年,丁字閘村經營電子、模具、塑膠、印刷、皮具等行業,有企業13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14.2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153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字閘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東北部
  • 面積:0.2 km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726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明朝,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榴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六鳳鄉。
1953年,屬第三區溫塘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溫塘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溫塘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溫塘管理區。
1999年,屬溫塘行政村。
2003年,屬東城街道溫塘社區。

行政區劃

丁字閘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溫塘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0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丁字閘村,位於東城街道東北部,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千米,面積0.2平方千米。丁字閘村舊村坐落峻岭腳下,東北接柴市村,東南連洋樓村
溫塘社區

地形地貌

丁字閘村地處丘陵地帶,海拔較低。村內有峻岭,海拔約60米。

水文

丁字閘村有筷子河和黃沙河從該村流過。

人口

丁字閘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袁、陳、溫。2015年末,丁字閘村戶籍人口726人,其中男383人,女343人;80歲以上23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726人。外來暫住人口2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6人。

經濟

丁字閘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甘蔗、木薯、花生、黃豆、橙柑為主,同時經營漁業。民國初,建有陶瓷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有紅磚、瓦、榨糖等加工廠。20世紀90年代後,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丁字閘村經營電子、模具、塑膠、印刷、皮具等行業,有企業13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14.2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153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丁字閘村有文閣公園、籃球場和老人活動中心。

基礎設施

1963年,丁字閘村通電,197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1980年全村通自來水,20世紀80年代初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丁字閘村有鄉道溫周路經過。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丁字閘村通往桑園和周屋的道路路口呈丁字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這個丁字形路口上有一個門樓,名為“丁字閘門樓”,由此人們就把洋樓、協中門門樓之間的這個自然村稱為“丁字閘村”。
  • 本地方言
丁字閘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傳統民居
丁字閘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103座,主要為青磚、紅磚瓦房,其中青磚瓦房(13座)建於民國時期,占地約650平方米,紅磚瓦房(90座)始建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空置。
溫塘文閣塔,位於該村西北側,清初袁氏族人集資興建,重修於2000年。文閣塔高20米,呈六角形,分四層,青磚灰沙砌築,其一、二、三、四層分別陰刻層名。一曰“切發沖於”,二曰“光照樓”,三曰“達詩”,四曰“雲境”。溫塘鄉親為光宗耀祖,顯姓揚名,激勵族人勤修學業,仕途奮進,故建此文閣,鄉人稱之為“風水塔”。
  • 民俗文化
明朝開始,溫塘地區村民把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定為吉祥日、喜慶日和聚客日。該村村民連同溫塘其他村村民在該日舉行大型的“北帝誕”游會活動。按照溫塘的習慣,“北帝誕”游會組成24個方陣,包括梟色隊、北帝神像隊、文巡隊、武巡隊、醒獅隊、舞龍隊、八仙七姐隊等800多人的巡遊隊伍。這項傳統游會活動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2010年恢復“北帝誕”游會活動。
  • 歷史事件
清鹹豐四年(1854年),溫塘村民袁財在溫塘(含丁字閘村)揭竿起義,伐木為旗,組織起義軍投靠石龍何六的起義軍,提出“擒龍(石龍)捉虎(虎門)羊(廣州),拜佛(佛山)上西天(天京)”的口號,這是東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
民國十四年(1925年),溫塘(含丁字閘村)區域開展農民運動,成立農會,組織農民自衛軍2000多人,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同土豪劣紳做鬥爭。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冬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溫塘一帶(含丁字閘村)天花流行,患者2000多人,死400餘人。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挺進莞樟公路兩側,深入溫塘(含丁字閘村),在溫塘抗日常備隊配合下襲擊日偽軍,在附城一帶發動民眾抗日。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偽軍45師出動一個團兵力進犯溫塘村(含丁字閘村)。溫塘抗日常備隊23名隊員在外圍抗擊敵人,掩護民眾撤退,犧牲5人,被俘2人。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國民政府軍廣東省保全第五師岀動170多人進犯溫塘(含丁字閘村)。溫塘民兵與敵打巷戰,將敵擊潰,斃敵10多人。
1963年冬,附城發生流行性感冒,患者3300多人。溫塘村(含丁字閘村)、牛山村尤其嚴重。
1985年3月28日,暴雨夾雹襲擊主山、桑園、溫塘一帶(含丁字閘村),持續15分鐘。雹大如茶杯,小似指頭,毀壞蔬菜,摧殘果花,受災面積5000餘畝,經濟損失70多萬元。
1986年6月7日,附城遭受50年一遇特大暴雨襲擊,溫塘一帶(含丁字閘村)澇災嚴重,受災面積3300畝,損失稻穀3000多擔。
1990年冬,雨雹襲擊溫塘(含丁字閘村)、塹頭等地,雹大如指頭,毀壞農作物,受災面積約2500畝,經濟損失約40萬元。
2005年2月6日,該村文閣公園落成開放。

地方特產

丁字閘村特色農產品有桃果、蒲桃、荔枝、龍眼;特色傳統食品有紅團、松糕、米餅、糖環、油角、蒲桃乾、荔枝幹、龍眼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