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市村(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轄自然村)

柴市村(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轄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柴市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位於東城街道東部,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8千米,與洋樓村祠下村、丁一村、丁三村相鄰。2015年末,柴市村戶籍人口364人。

明朝,柴市村屬東莞縣文順鄉。清末,屬缺口司。1999年,屬溫塘行政村。2003年,屬東城街道溫塘社區。

2015年,柴市村經營行業涉及電器、皮具、家具等,有企業6家,私人個體工商戶68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約7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730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市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東部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364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著名人物,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明朝,柴市村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榴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六鳳鄉。
1953年,屬第三區溫塘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溫塘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溫塘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溫塘管理區。
1999年,屬溫塘行政村。
2003年,屬東城街道溫塘社區。

行政區劃

柴市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溫塘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0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柴市村,位於東城街道東部,距東城街道辦事處5.8千米,與洋樓村祠下村、丁一村、丁三村相鄰。
柴市村

地形地貌

柴市村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村內有峻岭山,海拔約200米,黃沙河流經該村。

自然資源

柴市村有古榕樹(200年樹齡)兩棵。

人口

柴市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袁姓。除袁姓外,村里還有少量翟、張姓村民。2015年末,柴市村戶籍人口364人,其中男188人,女176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89歲(女)。外來暫住人口1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9人。

經濟

柴市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甘蔗、木薯、花生為主,兼種植荔枝、橙橘、杭果、龍眼等水果。2015年,經營行業涉及電器、皮具、家具等,有企業6家,私人個體工商戶68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約7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730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社會事業

  • 基礎設施
1963年,柴市村通電,20世紀90年代初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末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柴市村有鄉道柴市路經過該村。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柴市村因古時該村有一處專門買賣木柴的市集,故得名“柴市”。
  • 本地方言
柴市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傳統民居
柴市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約60座。主要為青磚瓦房、紅磚瓦房,建於明清時期,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保存完好,部分仍在使用。民居中有古井2口。
柴市村有祠堂2座,分別為梅軒公祠和陳氏宗祠。
梅軒公祠,占地面積160平方米,趙氏於明宣德二年(1427年)修建,此公祠前陣二層瓦面,上層瓦面四檐滴水。明景泰七年(1456年)趙氏搬遷,將公祠賣給袁梅軒,從此改為梅軒公祠。大門上紅砂岩陽刻“梅軒公祠”匾。祠內有進士牌匾,為袁梅軒次子袁士鳳在24歲時登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進士時立。此祠為東莞不可移動文物。
陳氏宗祠,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重建於2013年。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用青磚、紅粉石、木材建築。
  • 民俗文化
柴市村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全社區村民為紀念北帝誕辰而舉辦游會活動,有花車巡遊,三晚文藝演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村民登高悼念先人。
  • 歷史事件
清鹹豐四年(1854年),溫塘村民袁財在溫塘(含柴市村)揭竿起義,伐木為旗,組織起義軍投靠石龍何六的起義軍,提出“擒龍(石龍)捉虎(虎門)羊(廣州),拜佛(佛山)上西天(天京)”的口號,這是東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
民國十四年(1925年),溫塘(含柴市村)一帶開展農民運動,成立農會,組織農民自衛軍2000多人,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同土豪劣紳做鬥爭。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冬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溫塘一帶(含柴市村)天花流行,患者2000多人,死400餘人。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挺進莞樟公路兩側,深入溫塘(含柴市村),在溫塘抗日常備隊配合下襲擊日偽軍,在附城一帶發動民眾抗日。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偽軍45師出動一個團兵力進犯溫塘村(含柴市村)。溫塘抗日常備隊23名隊員在外圍抗擊敵人,掩護民眾撤退,犧牲5人,被俘2人。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國民政府軍廣東省保全第五師出動170多人進犯溫塘(含柴市村)。溫塘民兵與敵打巷戰,將敵擊潰,斃敵10多人。
1963年冬,附城發生流行性感冒,患者3300多人。溫塘村(含柴市村)、牛山村尤其嚴重。
1985年3月28日,暴雨夾雹襲擊主山、桑園、溫塘一帶(含柴市村),持續15分鐘。雹大如茶杯,小似指頭,毀壞蔬菜,摧殘果花,受災面積5000餘畝,經濟損失70多萬元。
1986年6月7日,附城遭受50年一遇特大暴雨襲擊,溫塘一帶(含柴市村)澇災嚴重,受災面積3300畝,損失稻穀3000多擔。
1990年冬,雨雹襲擊溫塘(含柴市村)、塹頭等地,雹大如指頭,毀壞農作物,受災面積約2500畝,經濟損失約40萬元。

著名人物

袁士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初任廣昌縣知縣,廉潔奉公,關心民眾疾苦,調查積案,給予公正判決。土豪惡霸、奸官污吏懼之而斂跡。寧都縣有部分豪強常聚眾到廣昌作案,擄人勒贖。袁士鳳全部緝拿歸案,處以重罰,百姓得以安寧。撫按以其才幹高明,保薦萬安縣知縣。袁士鳳就任後,愛民如子,深受愛戴。後以身殉職,靈柩經過萬安縣時,當地百姓爭相助喪。靈船到達廣昌縣,百姓趕來奔喪。袁士鳳離職數十年,兩縣百姓思念他如父母。後人為袁士鳳塑像供奉於廣昌、萬安兩縣名宦祠內。

地方特產

柴市村特色農產品有相果、龍眼、荔枝等,特色傳統食品有糖環、油角、艾角、紅團、松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