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塢遺址

丁塢遺址

丁塢遺址,位於東平縣大羊鄉丁塢村西北處,距縣城13.7公里。東經116°31′,北緯36°02′。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面積約2.4萬平方米,屬山坡台形地。從遺址斷面觀察,文化層堆積厚約1~2.5米。文化層主以灰褐色土,內包含有紅燒土塊,從文化層內的包含物看,其上層為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地表暴露遺物主要有夾砂紅陶器足、夾砂灰陶殘片和黑陶殘片等。從撿選的標本看,龍山文化層主要有陶鼎、盆、罐、豆、杯、觚和磨製石器等器物;陶器表裝飾以素麵為主,有的打磨光亮,部分器物上有壓劃紋、附加堆紋、籃紋、竹節紋等,有的鬲足呈較長的鳥喙狀。1993年,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此遺址區東南部發現一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該墓為土坑豎穴式,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略偏東北(未全面清理)。主要隨葬品系在頭部發現有蛋殼灰陶高柄觚1件,高18厘米,喇叭形口,壁薄如蛋殼,細長圓形柄飾以竹節紋,圓餅形座,座下有三支腿附足,器座部有刻劃紋。此觚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屬於龍山文化早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塢遺址
  • 地理位置:東平縣大羊鄉丁塢村西北處
  • 景點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 
該遺址面積約2.4萬平方米,屬山坡台形地。從遺址斷面觀察,文化層堆積厚約1~2.5米。文化層主以灰褐色土,內包含有紅燒土塊,從文化層內的包含物看,其上層為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地表暴露遺物主要有夾砂紅陶器足、夾砂灰陶殘片和黑陶殘片等。從撿選的標本看,龍山文化層主要有陶鼎、盆、罐、豆、杯、觚和磨製石器等器物;陶器表裝飾以素麵為主,有的打磨光亮,部分器物上有壓劃紋、附加堆紋、籃紋、竹節紋等,有的鬲足呈較長的鳥喙狀。1993年,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此遺址區東南部發現一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該墓為土坑豎穴式,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略偏東北(未全面清理)。主要隨葬品系在頭部發現有蛋殼灰陶高柄觚1件,高18厘米,喇叭形口,壁薄如蛋殼,細長圓形柄飾以竹節紋,圓餅形座,座下有三支腿附足,器座部有刻劃紋。此觚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屬於龍山文化早期。
丁塢遺址下層是大汶口文化層,從遺址出土文物看,主要器物有各式鼎和罐、缽、盆、豆、壺陶器和石器等。陶器以灰陶和夾砂褐陶較多,還有部分紅陶;器表飾籃紋、繩紋者較多,另有弦紋、附加堆紋、刻劃紋、乳釘紋等。陶製工藝多數運用快輪制陶技術。從當地民眾手中徵集到的部分石器看,有斧、鏟、鐮等農業生產工具,製作細緻,通體磨光,並採用管鑽法穿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地民眾中還徵集到一件月牙紋青玉斧,長約20厘米,寬約10厘米,厚約1.5厘米,刃部較尖銳,斧頂部呈弧形並有一直徑1厘米的圓形孔,一面飾有連續的月牙紋,此玉斧是大汶口文化時期不可多得的重要出土遺物。
丁塢遺址的發現和調查,對於古海岱文化區的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是創造“東原文化”這一地方文化體系的先軀,而且對於整個山東地區的史前文化考古也具有重要的資料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