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他是美國靈魂的旗幟:建築師、設計家、多產作家、教育家、哲人、智者, 是浪漫不羈的情人,緋聞纏身官司不斷的公眾人物,奇裝異服時髦汽車奢侈品愛好者。他終身沉浸於建築之中,從業時間逾70年之久,共設計1141座建築。他崇拜自然,高揚民主、自由與個人主義。終身追求愛與美。
他的作品超越時代——流水別墅是現代建築史上最為傳奇的作品,賈伯斯凝視它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好設計
他的理念恆久流傳——讓建築回歸人性,讓建築順應自然
圖書目錄
總 目
譯者序
第一卷 家族
第二卷 結緣
第三卷 事業
第四卷 自由
第五卷 形式
後記
弗蘭克· 勞埃德· 賴特年表
第一卷目錄
序曲 / 男孩母親巴赫禮物與世界對立的真理 / 汗水, 更多的汗水 / “ 詹姆斯舅舅!” /致母牛! / 星期天 / 羅比 / 回憶 / 男子漢 / 馬 / 母豬 / 牛 / 母雞 / 鋤頭 / 九牛二虎之力 / 寧靜!美麗!欣慰!安歇! / 父親 / 大學一年級的舞會 / 慘劇
第二卷目錄
幕間 / 學徒 / 芝加哥/ 斯爾思比 / 穿粉色的漂亮姑娘 / 橡樹園 / 文化 / 塞西爾 / 埃德勒和沙利文 / 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 / 格鬥 / 大師 / 凱瑟琳 / 真理就是生活 / 大師與我 / 芝加哥大會堂 / 六個孩子 / 我,父親 / 水戰 / 教育 / 十九年 / 雜貨店與房租
第三卷目錄
田野 / 事業 / 羅密歐與朱麗葉 / 建造新的住宅 / 簡潔 / 可塑性 / 材料的天性 / 第一聲抗議 / 設計統一教堂 / 一則信條 / 庫諾·弗蘭克 / 無路可走 / 流放 / 後果 / 塔里埃森 / 中路花園的故事 / 再一次 / 塔里埃森Ⅱ / 浮世繪 / 天國之歌 / 江戶 / 與末日抗爭——帝國飯店何以在大地震中倖存 / 好萊塢的蜀葵住宅 / 天使們 / 何種形式 / 第二自我 / 新手 / “微雕”——加利福尼亞的頭生子 / 神秘的生意 / 玻璃摩天樓 / 以賽亞 / 重逢 / 大師的作品 / 塔里埃森Ⅲ / 回首
第四卷目錄
讚歌——秋日 / 聖潔的書! / 重返事業 / 更多的榮譽:不是創作,只是回聲 / 亞利桑那 /無處不在 / 回首 / 沙漠裡的聖馬可斯 / 引人注目的無足輕重 / 憤怒的預言家和他的宣道:城市 / 租金 / 時間 / 交通 / 為什麼要使貧窮成為這個國家的制度?/ 新的自由 / 旅途總是勝過客棧 / 土地 / 加油站 / 汽車, 越來越多…… / 分散 / 權宜之計 / “品位”:滑稽戲 / 舊的秩序 / 權威的象徵 / 敵人 / 青年 / 材料的天性:一門哲學 / 玻璃:一種嶄新的現實 / 另一種現實:連續性 / 材料自身的意義 / 新的真實 / 整體合一的裝飾 / 偉大的力量 / 尤松尼亞的建築 / 睜開雙眼 / 老練的布道者 / 一則實例 / 進步博覽會的三種構想 / 密爾沃基:另一則例子 / 又一段插曲 / 榮譽的間奏 / 更多的例證 / 凱瑟琳 / 自傳 / 遲來的回憶 / 塔里埃森Ⅲ / 又回家了 / 萬福瑪利亞 / 尾聲
第五卷目錄
工作之歌 / 形式的天性 / 後事 / 前途 / 一個諾言 / 公元一九二九年 / 漂泊心靈的驛站/ 塔里埃森建築事業的拓展——招募寄宿學徒 / 致敵人 / 致“ 巴黎美術學院派” 的學生們 / 人的天性出了什麼問題? / “材料?現金!”:木料 / 一段法律插曲 / 災難 / 石灰 / 為學徒會而採購 / 叛逆者的旗幟 / 埃塔 / 輕鬆的一面 / 獨具匠心 / 貝多芬 / 一段回憶 / 餵養肉身 / 相互服務 / 排練 / 漫不經意的經典案例 / 無人領情的撒瑪利亞人 / 救濟 / 暴力事件 / 防衛 / 學徒間的聯姻 / 一篇無法令作者自己信服的寓言 / 道德 / 獻給四季的四段詩句 / 娛樂室里的好時光 / 反敗為勝 / 惡人的平安 / 征服沙漠 / 學徒會的障礙或者民主的羈絆 / 富於創造力的良知 / 學徒會的財富 / 第一人稱單數 / 追隨者 / 詹森家的希巴德——詹森制蠟公司大樓的故事 / 異端邪說 / 未來的教堂 / 塔里埃森的早餐 / 尤松尼亞住宅一號 / 尤松尼亞住宅二號 / 重力傳熱 / 冷漠的壁爐 / 蜂擁奔逃 / 致美國之鷹 / 顛倒因果 / 我的朋友費迪南德博士 / 塔里埃森樂悠悠的夫人們 / 露露·貝特小姐 / 美國公民 / 致詩人卡爾·桑德堡 / 受邀的客人 / 塔里埃森的氣味 / 咄咄逼人的外交策略——寓言一則 / 日本——東京 / 英格蘭——倫敦/ 俄羅斯——莫斯科 / 致俄羅斯 / 致蘇聯建築師協會 / 蘇聯的建築與生活 / 致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公開信 / 致威斯康星大學共產黨員教師們的回信 / 致美國的共產黨員們 / 靈魂的安寧依賴它的勇氣
作者簡介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美國最重要的建築家,被譽為世界現代建築四位大師之一。其代表作有流水別墅、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
東京帝國飯店等。他崇尚自然的建築觀念,其“有機建築”和“廣畝城市”的理念及草原式住宅的風格,對現代建築界有極大的影響。他擅用機械為建築藝術服務,同時力求在建築中體現材料自然的天性,以使整個建築與自然環境合而為一,成為“活的有機體”。同時,他坎坷堅韌而多情不羈的一生亦為世人津津樂道,成為眾多著名文學作品的原型甚至文化偶像,如安·蘭德之《源泉》,南希·霍蘭之《愛上賴特》等。
譯者
媒體推薦
二十世紀的米開朗基羅,美國建築史上的林肯。他是自由奔放的“藝術暴君”,也是放浪不羈的“負心人”。他的工作室被冠以行吟詩人之名,吸引無數學生前往朝聖,成為修行和避世的烏托邦。
——鳳凰衛視
史蒂夫希望他對美學的熱情也能感染NeXT的其他幾位創始人,他們驅車兩小時來到賓夕法尼亞州的鄉間,花了整整一天時間參觀建築學泰斗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大作——流水別墅。這座建築是現代派的代表,由鋼筋、混凝土、玻璃構成,懸於瀑布之上,氣勢恢弘。史蒂夫想讓他們觀賞這樣一件既美觀又實用的作品,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好設計。
——《賈伯斯傳》
名人推薦
美國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
——AIA(美國建築協會)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他之後,美國還沒有別的建築師可以與他相比。路易斯·康、埃羅·沙里寧、凱文·羅歇、貝聿銘、菲利浦·詹森都不能與他相比,即使上述這些人加在一起,他們在建築藝術上所具有的影響,也比不過賴特不尋常的七十二個年頭的建築職業生涯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美國建築評論家保羅·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
如果今天是如同文藝復興的時代,那么賴特就是20世紀的米開朗琪羅。
——國際建築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
後記
為了寫作這本自傳,長久以來我不時向這些在我頭腦中閃現的人物求教:
畢達哥拉斯,阿里斯托芬,蘇格拉底,赫拉克利特,老子,釋迦牟尼,耶穌;托爾斯泰,克魯泡特金,培根,威廉·布萊克,塞繆爾·巴特勒,馬志尼,惠特曼,亨利·喬治,哥戎維,喬治·梅瑞狄斯,梭羅,赫爾曼·麥爾維爾,喬治·包柔,歌德,卡萊爾,尼采,伏爾泰,塞萬提斯,賈科薩,雪萊,莎士比亞,彌爾頓,凡勃倫,尼赫魯,道格拉斯少校和格塞爾。
我從未閱讀過沙利文的著作。他本人的一言一行浸透著他的思想。多年以來,他始終是一本在我面前翻開的書。
無數平行的、交叉的和相互對立的思路匯聚在一處,原本有可能注入這本書中,然而事與願違。如我所言,真正的篇章總是深藏於文字的背後。任何嚴肅討論文化的著作皆是如此。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學徒會的金尼和他的助手們勤勤懇懇地解讀和整理這本自傳的手稿。這一大堆塗改潦草、亂不成行的手稿令任何看到它的人,尤其我自己啼笑皆非。金尼是惟一能夠辨認它的人。
序言
一位讀完了本書譯稿的朋友,認為這是“一個精彩的電影劇本”。
這種評價出乎我的意料,但是仔細想來,倒也非常恰當。
很顯然,作者借鑑了他所崇拜的雨果慣用的筆法。雨果的每一部小說,都像帶有完整分鏡頭的電影劇本。這本《一部自傳》和《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一樣充滿鮮活的人物、精彩的對話,當然也屢屢出現雨果式的大段抽象議論。
如果把這個劇本搬上銀幕,你會看到男主角的形象在令人目眩地變換:頂著烈日鋤草放牛的少年,校園舞會上出醜的大學生,在東京的陋巷裡搜買浮世繪的藝術商,三次婚姻中的丈夫,七個子女的父親,涉及私奔、火災、謀殺、誘拐和破產而頻頻見報的社會名人,監獄鐵窗下熬過寒夜的被告,駕駛著敞篷轎車橫穿半個美國的花甲老者……
這就是弗蘭克· 勞埃德· 賴特的人生嗎?
是的,賴特用他長達九十二年的人生,驗證了他喜愛的英國詩人威廉· 布萊克的詩句—“豐盛即美(Exuberance is Beauty)”。
當然,他“豐盛”的人生還有另一部分內容。以上那些種種形象終歸只是他的“客串”。他的主業是世界上最偉大(沒有之一)的藝術領域。在六十多年的建築師生涯中,賴特總共設計了一千一百座建築,其中五百三十座建成。包括“流水別墅”和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二十五件作品,被美國政府列為“國家歷史名勝(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1991 年,賴特被他從未加入過的美國建築師協會,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建築師(the greatest American architect of all time)”。
當七十五歲的賴特為這部洋洋灑灑的《一部自傳》畫上句號時,他正準備迎來事業的又一個高峰。此刻,他所有建成作品中的大約三分之一,尚未開始設計。很可惜,這一神奇的事實也是本書最大的缺憾。我們無緣看到包括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許多傑作是如何獲得生命。
但是依我猜測,賴特本人未必認為這是多么嚴重的“缺憾”。畢竟,他生命中最後的十幾年裡一片坦途,榮耀與成功如潮湧來,生活似乎不再那么“豐盛”了。而豐盛的生活,才是他追求的終極目標。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部自傳》里詳盡地介紹他野餐帶了哪些美食,長篇累牘地描寫他被記者和律師們糾纏,而對於“流水別墅”這一傑作,居然一筆帶過。
我相信,他最引以為豪的不是任何一件作品,而是他享受(某些時候是忍受)過的豐富人生。
在有關賴特的上百本學術專著當中,《一部自傳》享有極其獨特的地位。儘管時常思維跳躍、有時刻意地閃爍其詞,但仍它不啻為探究賴特的思想和人生的最佳線索。
從1926 年起的數年時間裡,經濟大蕭條與賴特“臭名昭著”的私生活產生疊加效應,造成他幾乎沒有建築項目可做。這時的賴特接受了夫人的建議,開始寫作《一部自傳》。
相當於本書前四卷內容的第一版於1932年發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即於1933年和1938年再版。爾後,經歷了“復甦”的賴特補充了第五卷,並且對前四卷加以刪減,1943年發行了最終的“定本”。其英文版於1945年、1957年、1977年和1998年,由不同出版社多次再版。中文版所依據的是美國石榴出版社(Pomegranate)的2005年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卷前面的插頁都有賴特親自設計的線條圖案,抽象地體現該卷文字的主旨。前四卷序曲的主題,是按照冬、春、夏、秋順序排列的四季,這是賴特用心良苦的布局。而第一卷採用第三人稱的寫法,則是源自他的導師沙利文的《自傳》。
迄今為止,這部書的譯本包括德語(1955年出版)、法語(1955年與1998年出版兩種不同譯本)、義大利語(1957年、1998年出版兩種不同譯本)、日語(1988年出版)以及韓語(2004年出版)。
在賴特的有生之年,數以百計的年輕人從美國各地,從墨西哥、義大利、中國和印度,來到他身邊充當學徒。其中有些人並沒有建築專業基礎,也不甚了解賴特的作品,只是因為讀了這本自傳,就毅然做出改變自己一生的決定。
我之所以有勇氣將這部書譯成中文,正是因為我堅信自己有限的語言能力和學識,也無法削弱它蘊含的力量。
作為一個蹩腳的建築師,我從這本書里學到:只有思考整個世界,才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建築師。如果僅僅思考建築,即使你的作品能夠體面地建成,它多半只是對於模仿品的再模仿,你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個出色的繪圖員。
作為人口兩千萬的大都市中的一個原子,我發現書中寫於八十年前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行人無路可走而汽車只能慢慢蠕動, 擁擠的捷運和公共汽車剝奪人們起碼的尊嚴。這究竟是人類進步的標誌,還是大家都有幸分享的恥辱?
作為一個父親,我甚至可以從書中汲取教育孩子的經驗。
在這部洋洋灑灑的“劇本”即將付梓之際,我衷心感謝世紀文景公司的邵艷美和孫倩兩位編輯。前者促成了這部書的選題通過和著作權引進;後者細緻的校對編輯,使譯稿中諸多錯漏之處得到補救。
感謝賴特基金會(Frank Lloyd Wright Foundation)的瑪格·斯蒂普(Margo Stipe),她幫助我破解了原文中的許多掌故與難點。我的美國朋友龐博(Peter Bandonis)和日本朋友德廣京子和百町新歌,也在翻譯過程中給予我熱情的幫助。
感謝
維基百科,使我能夠足不出戶就查到大量極有價值的資料,為沒有任何註解的英文原著補充數百條註解。它無處不在,卻又無影無形。世界上各個角落裡互不相識的人共同努力,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賴特理想中的“廣畝城市”。
感謝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兒子悠悠。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讓我在一年多的業餘時間裡,雖然飽嘗艱苦但終不放棄。
最後,還要感謝美國歌手保羅·西蒙(Paul Simon)。他的那首歌《So Long,Frank Lloyd Wright》,也是我在疲憊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歌中唱道:
Architects may come and
Architects may go and
Never change your point of view.
When I run dry
I stop awhile and think of you.
楊鵬
2012年5月
北京 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