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聚焦中國雲南野生象群,兼具新聞深度與人文關懷,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之美。通過與雲南前線指揮部共同協作,運用無人機、紅外熱成像等技術,跟蹤記錄象群每天的生活動態,呈現了象群遷移過程,解析了象群遷徙原因、行為蹤跡和生存環境等問題。
分集劇情
第1集 相遇
人們心繫著這群大象為何出發,將要前往何方。跟隨鏡頭的腳步,重訪象群曾經的旅途,並嘗試探尋引導他們回歸曾經家園的方法。
第2集 陪伴
小象誕生前短鼻家族的遷徙,並還原遷徙路線。專家組一路陪伴象群,觀察他們睡覺、嬉戲,同時在爭分奪秒地尋找可能的象群最佳棲息點,以最溫和的方式引導大象。
第3集 告別
隨著遷徙途中離群小象率先被送回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家鄉,象群正式踏上歸途,護象隊也將告別象群,結束熱鬧而短暫的相伴之旅。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由於工作人員與大象保持距離,保持愛的克制,給了對方足夠的安全感,所以才會“lay by your side”。所以,這個片子參賽版的名字原本叫《lay by your side》,後來因為著作權原因才改為《一路象北》。
該片由優酷深入疫情前線的紀錄片《冬去春歸》團隊打造。2021年5月28日,拍攝團隊抵達雲南的時候,象群已經分成了兩撥,有一隻大象離群了。12 名成員組成的攝製組迅速兵分三路,一組負責跟拍特警和象群,二組負責跟拍消防和象群,第三組負責去西雙版納溯源。想要拍到這些 " 大塊頭 " 並不容易,無人機和紅外熱成像技術絕對是兩大法寶。無人機在高空機動性強,像 " 千里眼 " 一樣,能最大程度地與大象保存安全距離,到了夜晚,紅外熱成像技術能捕捉到象群的行動軌跡。
在一個多月的跟蹤拍攝過程中,拍攝組的鏡頭除了對準大象,還記錄著護送大象的特警消防、當地相遇大象的村民、現場指揮部的專家、西雙版納的 " 象爸爸 "。
拍攝過程中,團隊兩次和象群近距離面對面,危險一觸即發。尤其是第二次的“硬剛”,更是險“象”環生。大雨+大霧的惡劣天氣,讓無人機無法開展預警工作,攝製組迎面“遭遇”象群,眼看坐上機車在狹窄的土路上飛馳撤離也已經來不及,只能聽從指揮部的命令躲進車裡,關閉設備,接受象群的“審判”。
其實拍攝的素材非常多,當時一共有三班人馬分兩處跟進拍攝一個月,每天素材的時長有10個小時,全部素材裝滿了20T的硬碟。如果按照傳統紀錄片的方式進行剪輯,可以製作成四五集、每集四五十分鐘的長片。一開始該片完整版一集有30分鐘,製作團隊擔心觀眾看的時候負擔較重,更希望它更輕量化、適合大眾進一步傳播分享。最終每集只有十來分鐘,一共三集。
主創團隊
幕後花絮
西雙版納之行讓康成業印象最深刻,是一位在保護區工作的護林員。他至今仍被深深打動著:“他從小和大象一起長大,是一個‘追大象的人’,他父親也是‘追大象的人’,他的兒子未來也想成為一名‘追大象的人’。當地很多這樣的家庭,兩三代人都在從事大象保護工作,那裡的人和象相處的時候,所透露出來的和諧感,沒有物種與物種之間的俯視,是一種很微妙的平衡。”
在拍攝過程中,發現村民們是真的愛大象。" 當時我們碰到了一位阿姨正在整理被大象破壞後的稻田,村子裡就數她們家的田被破壞得最多,但她卻很開心,說這是她的福氣,大象幾百幾千年都沒來過,這算是‘吉象’(吉祥諧音)。"
大象們一般只需要睡兩個小時,而且晚上比較安靜,它們會覺得比較安全,所以大多在晚上移動,拍攝組也要跟隨他們調整作息。
在拍攝過程,有一次象與人的距離只有50厘米,當時車裡的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 第十九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故事優秀紀錄短片 | | |
| 第十七屆中美電視節-“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獎”和評審會“金天使獎” | | |
| | |
| 2022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築中國夢”主題原創網路視聽節目徵集推選和展播活動優秀節目——優秀節目 | | |
作品評價
《一路象北》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記錄了一次特殊時期的象群遠行,通過探訪大象所經人類聚集地的民眾,傾聽民眾講述大象接近與離去前後的經歷、變化,深入探討了生態保護議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作出的努力和有效成果。洞察大象遷徙背後折射出的中國環境保護、人文關懷的變化,成為該片最大的特點。(《中國報導》雜誌評)
儘管語言詼諧幽默,但《一路象北》遵循了紀錄片追求真實的創作原則,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記錄,浸入感十足,不光捕捉到了從未曝光過的一手象群珍貴畫面,更充分還原了參與到象群與沿途百姓保護工作的各職能部門、民間組織付出的努力。(《現代快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