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背景
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野生珍稀動物,為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研究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性別決定分子機制等研究的好材料,對於科學研究具有巨大潛在貢獻,被稱為“活化石”。1975年7月1日,大鯢被列入
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附錄I,禁止其國際貿易。1988年12月10日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大鯢列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此外,大鯢還被IUCN物種保護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
大鯢的資源保護、增殖和利用是當前水產養殖研究的熱點,也是農業產業化重點開發的品種之一。大鯢人工繁殖主要採用注射腦垂體、LRH-A、HCG和高效催產合劑,均能使大鯢產卵,授精後即可孵化出幼苗,但這些都未能突破大鯢苗種批量繁殖。近年來,浙江省的沈寶泉、上海水產大學喬志剛、廣東省的黃俊海等單位和個人在大鯢人工繁殖試驗研究中,又取得了一些進步,其中浙江的沈寶泉2004年用2000尾親本人工繁殖出大鯢幼苗12000尾,大鯢親本與子代繁殖率達1:18.5,這可算是中國近年來大鯢繁殖數量上一個大突破。從中國大鯢人工繁殖試驗研究的結果來看,大鯢總體繁殖率只有5~10%,性成熟的親體只有5~20%,這就是說,親體平均每尾只繁殖出幼苗5~30尾。然而,親體(個體重5~10公斤)懷卵量為500~1000粒/尾,每尾雌性親體按理論值計算可繁殖出幼苗960尾。那么,100尾親體按80%的性成熟率計算,可產苗38400尾。上述沈寶泉用2000尾親體,理論上可產苗768000尾,實際上現在大鯢繁殖出的幼苗也只有12000尾,占理論繁殖的1.04%,問題的關鍵是可供繁殖的性成熟親體數量太少,也就是說,親體性成熟率太低。現在的大鯢人工繁殖試驗中,把人工催產、催產藥物和催產劑量為重點研究課題,以及將大鯢生殖生理學的機理及性腺發育成熟機製作為重點研究內容。雖然這些研究對大鯢人工繁殖技術起著重要作用,但如果大鯢性腺發育未成熟,即使擁有再高明、很成熟的催產技術,其結果依然是無濟於事。因此,其關鍵問題主要在於,大鯢的性成熟的親體數量少,親體性成熟率低。若親體性成熟率高,十幾尾雌性親體就可以繁殖出上萬尾幼苗。
截至2014年10月,大鯢人工繁殖存在的問題是卵產的不少,但雄性擠出的精液精子活力不強,受精率低下。因為無論是雄鯢或雌鯢,只有其性腺在適當成熟時期注入催產素才能順利完成受精。也就是說人工催產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而大鯢由於是野生動物,在人工環境下,是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且通過生產實踐證明,野生大鯢的生長與發育,最顯著的特點是個體差異比較大,這就帶來大鯢性腺發育成熟的時間不同步,存在早晚的差別。而2014年10月之前的技術中採取的分批催產的方法屬於以多取勝的作法,大部分的卵質量不高,故而受精率低下。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大鯢的人工繁育技術狀況是:①繁殖率偏低,即親本與苗的比較高者為1:20左右,一般在1:5~10,有的甚至為1:5以下;②受精卵與產卵數之比偏低,一般僅為1:10,也就是說受精卵僅占總產卵數的1/10。③隨之而來的孵化率也低。因此,可以說,大鯢的人工繁殖仍存在嚴重的技術瓶頸,制約著大鯢養殖業的發展,也說明了大鯢人工繁殖的技術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與提升空間。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的目的在於克服2014年10月之前的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以解決大鯢人工繁殖技術中產卵率、受精率和孵化出苗率均低的技術問題。
技術方案
《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仿生態繁殖場址的選擇:
選擇海拔700~1200米的山澗溪溝建造大鯢仿生態繁殖池,溪溝兩岸表面植被覆蓋度80%以上,溪溝的水質為:水質清澈,水溫為16℃~22℃,水體富含礦物質,PH值6.8~7.5,硬度為130~170,水體溶氧豐富,DO>5毫克/升,水中化學耗氧<12毫克/升,氨氮量<0.06毫克/升,總磷量<0.35毫克/升;
(2)仿生態繁殖池的建造:
沿溪溝建造仿生態繁殖池,在溪溝的側壁內設定若干獨立的中空的洞穴,所述洞穴的洞口朝向溪溝內,所述繁殖池用網隔成若干小室,防止大鯢集群在某個洞穴而影響與干擾彼此產卵,每個小室包含1~2個洞穴;
所述洞穴的內壁用卵石砌成,洞穴上部設有與外界空氣相通的透氣孔,洞穴底面為中部下凹的弧面,以保證大鯢產的卵沉積在洞底,避免滑出洞外,洞底鋪設5~10厘米厚的粗沙墊層,洞穴的底面最低點高於溪溝底面,並與溪溝底面具有0.1~0.3米的落差; 所述仿生態繁殖池中,溪溝的水深為0.3~0.6米,洞穴水深為0.2~0.4米,保持水流速度為0.3~0.5米/分鐘;
(3)大鯢親本的培育:
待大鯢繁殖結束後,將大鯢置上述步驟(2)的繁殖池中進行生態培育和冬眠,每個小室放置雌雄大鯢各一隻,防止大鯢集群在某個洞穴而影響性腺發育與干擾彼此產卵; 在3~5月份以魚為主食,輔以豬肝,每周餵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為池中大鯢總體重的1/30;在6~8份以鮮活蝦、蛙、鯽魚、泥鰍為主食,輔以動物肝臟,每3~5天餵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為池中大鯢總體重的1/20;7月下旬給親本大鯢注射激素,促使性腺發育快速成熟和促進相對集中時間產卵,所述激素的劑量為:每千克大鯢注射2微克的促黃體釋放激素LRH-A2和100IU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相當於正常繁殖劑量的1/8,由於雄性大鯢發育比雌性大鯢滯後,因此雄性大鯢比雌性大鯢要求提前3~5天注射,同時加大溪溝的水流量和水流聲,促進大鯢自然產卵與自然受精,注射激素10天后,每2天觀察1次,記錄產卵時間;
(4)大鯢受精卵的孵化:
待受精卵發育3天后即可收集,為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採用人工孵化,所述人工孵化的方法為:將受精卵移至孵化池的塑膠濾籃內進行人工孵化,所述塑膠濾籃浸於孵化池的池水中,其底面不接觸孵化池底,保證受精卵浸泡在水中且不與池底接觸,每個塑膠濾籃內放置180~200枚受精卵,孵化過程中為防止受精卵帖殼,應每隔4~6小時翻動受精卵一次,並及時剔除壞死的卵,當受精卵形成胚胎,並能自行運動旋轉後就不需要人工翻受精卵了;
所述孵化池使用前先進行徹底消毒,優選地,所述徹底消毒的方法為用30~5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但不限於此,其它任何能用於水池消毒的方法均可用在該發明中,水溫控制在17~19℃,晝夜水溫變幅不超過1℃,水深50厘米以上;
(5)幼鯢馴養:
待胚胎出膜後,即為稚鯢,將稚鯢放入稚鯢培育池中靜水或微流水培養,水深5~8厘米,每天換水1次;待稚鯢將胚胎的卵黃囊吸收完畢後,投餵水蚯蚓、小蝦或肉粒,兩天投餵一次,獲得幼鯢;當幼鯢體重達到30克時,混合餵食小蝦、雜魚和肉絲,兩天投餵一次;當體重達到100克時,移入人工馴養池中正常飼養。
優選地,所述步驟(2)的仿生態繁殖池中,溪溝的長為30~50米,寬度為0.8~1.2米,深度為0.7~1.0米,洞穴成對設於溪溝的側壁內,同一側壁內的兩相鄰洞穴之間用網隔開,形成含有2個相對設定的洞穴的小室。
優選地,所述步驟(2)中的洞穴的寬度為0.8~1.2米,高為0.5~0.8米。
優選地,所述步驟(2)中,洞穴的洞口為邊長0.3~0.4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洞穴深度為0.4~0.6米。
優選地,所述步驟(3)中,溪溝的水深為0.6米,洞穴中的水深為0.2~0.3米,繁殖池內水流速度為0.3~0.5米/分鐘。
改善效果
通過《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所述方法繁殖大鯢的產卵效率80%以上,受精率可達90.6%,經35~40天的孵化,孵化出苗率為82%,幼苗成活率為96.2%,相比於2014年10月之前的技術,其產卵率高、受精率高、孵化出苗率高,對提高大鯢繁殖率具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仿生態繁殖池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仿生態繁殖池的A-A剖面圖。
技術領域
《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涉及的是水產養殖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
權利要求
1.《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仿生態繁殖場址的選擇:選擇海拔700~1200米的山澗溪溝建造大鯢仿生態繁殖池,溪溝兩岸表面植被覆蓋度80%以上,溪溝的水質為:水質清澈,水溫為16℃~22℃,水體富含礦物質,PH值6.8~7.5,硬度為130~170,水體溶氧豐富,DO>5毫克/升,水中化學耗氧<12毫克/升,氨氮量<0.06毫克/升,總磷量<0.35毫克/升;
(2)仿生態繁殖池的建造:沿溪溝建造仿生態繁殖池,在溪溝的側壁內設定若干獨立的中空的洞穴,所述洞穴的洞口朝向溪溝內,所述繁殖池用網隔成若干小室,每個小室包含1~2個洞穴;所述洞穴的內壁用卵石砌成,洞穴上部設有與外界空氣相通的透氣孔,洞穴底面為中部下凹的弧面,洞底鋪設5~10厘米厚的粗沙墊層,洞穴的底面最低點高於溪溝底面,並與溪溝底面具有0.1~0.3米的落差;所述仿生態繁殖池中,溪溝的水深為0.3~0.6米,洞穴水深為0.2~0.4米,保持水流速度為0.3~0.5米/分鐘;
(3)大鯢親本的培育:待大鯢繁殖結束後,將大鯢置於上述步驟(2)的繁殖池中進行生態培育和冬眠,每個小室放置雌雄大鯢各一隻;在3~5月份以魚為主食,輔以豬肝,每周餵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為池中大鯢總體重的1/30;在6~8份以鮮活蝦、蛙、鯽魚、泥鰍為主食,輔以動物肝臟,每3~5天餵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為池中大鯢總體重的1/20;7月下旬給親本大鯢注射激素,所述激素的劑量為:每千克大鯢注射2微克的促黃體釋放激素LRH-A2和100IU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雄性大鯢比雌性大鯢要求提前3~5天注射,同時加大溪溝的水流量和水流聲;
(4)大鯢受精卵的孵化:待受精卵發育3天后即可收集,將受精卵移至孵化池的塑膠濾籃內進行人工孵化,所述塑膠濾籃浸於孵化池的池水中,其底面不接觸孵化池底,每個塑膠濾籃內放置180~200枚受精卵,孵化過程中每隔4~6小時翻動受精卵一次,並及時剔除壞死的卵,當受精卵形成胚胎,並能自行運動旋轉後就不需要人工翻受精卵了;所述孵化池使用前先進行徹底消毒,水溫控制在17~19℃,晝夜水溫變幅不超過1℃,水深50厘米以上;
(5)幼鯢馴養:待胚胎出膜後,即為稚鯢,將稚鯢放入稚鯢培育池中靜水或微流水培養,水深5~8厘米,每天換水1次;待稚鯢將胚胎的卵黃囊吸收完畢後,投餵水蚯蚓、小蝦或肉粒,兩天投餵一次,獲得幼鯢;當幼鯢體重達到30克時,混合餵食小蝦、雜魚和肉絲,兩天投餵一次;當幼鯢體重達到100克時,移入人工馴養池中正常飼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2)的仿生態繁殖池中,溪溝的長為30~50米,寬度為0.8~1.2米,深度為0.7~1.0米,洞穴成對設於溪溝的側壁內,同一側壁內的兩相鄰洞穴之間用網隔開,形成含有2個相對設定的洞穴的小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2)中的洞穴的寬度為0.8~1.2米,高為0.5~0.8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2)中,洞穴的洞口為邊長0.3~0.4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洞穴深度為0.4~0.6米。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3)中,溪溝的水深為0.6米,洞穴中的水深為0.2~0.3米,繁殖池內水流速度為0.3~0.5米/分鐘。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4)中,徹底消毒方法為:用30~5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
實施方式
《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仿生態繁殖場址的選擇:
選擇海拔700~1200米、地質條件為石灰岩層,河床多石質、礫石、卵石,植被茂密、水源豐富、雨量充沛的山澗溪溝建造大鯢仿生態繁殖池,溪溝兩岸表面植被覆蓋度80%以上,溪溝的水質為:水質清澈,水溫為16℃~22℃,水體富含礦物質,PH值6.8~7.5,硬度為130~170,水體溶氧豐富,DO>5毫克/升,水中化學耗氧<12毫克/升,氨氮量<0.06毫克/升,總磷量<0.35毫克/升;
(2)仿生態繁殖池的建造:
沿溪溝建造仿生態繁殖池,所述繁殖池具有如附圖1和2所示的結構,其中,溪溝2的長為30~50米,寬度為0.8~1.2米,深度為0.7~1.0米,在溪溝2的兩側的側壁內相對設定若干獨立的中空的洞穴3,洞穴3的寬度為0.8~1.2米,高為0.5~0.8米,所述洞穴3的洞口朝向溪溝2內,為邊長0.3~0.4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洞穴3深度為0.4~0.6米,同一側壁內的相鄰洞穴3之間用網1隔開,形成含有2個相對設定的洞穴3的小室,防止大鯢集群在某個洞穴3而影響與干擾彼此產卵。所述洞穴3的內壁用卵石砌成,其頂部設有邊長為0.3米的正方形開口,用於將卵取出和觀察大鯢在洞穴中的生活狀況,平時用擋板4將開口蓋住,擋板4上表面覆蓋30~40厘米的土層作為隔熱層,在土層上種植水草遮蔭;擋板4上設有與外界空氣相通的透氣孔5,洞穴3底面為中部下凹的弧面,以保證大鯢產的卵沉積在洞底,避免滑出洞外,洞穴3的底面鋪設5~10厘米厚的粗沙墊層,其最低點高於溪溝底面,並與溪溝底面具有0.1~0.3米的落差; 所述仿生態繁殖池中,溪溝的水深為0.3~0.6米,洞穴水深為0.2~0.4米,保持水流速度為0.3~0.5米/分鐘;
(3)大鯢親本的培育:
待大鯢繁殖結束後,挑選體重重5k克以上、體型好、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大鯢置於上述步驟(2)的繁殖池中進行生態培育和冬眠,每個小室放置雌雄大鯢各一隻,防止大鯢集群在某個洞穴而影響性腺發育與產卵;在3~5月份以魚為主食,輔以豬肝,每周餵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為池中大鯢總體重的1/30;在6~8份以鮮活蝦、蛙、鯽魚、泥鰍為主食,輔以動物肝臟,每3~5天餵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為池中大鯢總體重的1/20;7月下旬給親本大鯢注射激素,促使性腺發育快速成熟和促進相對集中時間產卵,所述激素的劑量為:每千克大鯢注射2微克的促黃體釋放激素LRH-A2和100IU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相當於正常繁殖劑量的1/8,由於雄性大鯢發育比雌性大鯢滯後,因此雄性大鯢比雌性大鯢要求提前3~5天注射,同時加大溪溝的水流量和水流聲,促進大鯢自然產卵與自然受精,注射激素10天后,每2天觀察1次,記錄產卵時間;雌鯢產卵期間,雄鯢多餵溪蟹,少餵高脂肪類餌料,雌鯢臨產前一個月餵食一定數量的青蛙,以提高卵帶質量,排卵後,進行人工受精,獲得受精卵;
(4)大鯢受精卵的孵化:
待受精卵發育3天后即可收集,為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採用人工孵化,所述人工孵化的方法為:將受精卵移至孵化池的塑膠濾籃內進行人工孵化,所述塑膠濾籃浸於孵化池的池水中,其底面不接觸孵化池底,保證受精卵浸泡在水中且不與池底接觸,每個塑膠濾籃內放置180~200枚受精卵,孵化過程中為防止受精卵帖殼,應每隔4~6小時翻動受精卵一次,並及時剔除壞死的卵,當受精卵形成胚胎,並能自行運動旋轉後就不需要人工翻受精卵了;所述孵化池使用前先用30~5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進行徹底消毒,水溫控制在17~19℃,晝夜水溫變幅不超過1℃,水深30厘米;
(5)幼鯢馴養:
待胚胎出膜後,即為稚鯢,將稚鯢放入稚鯢培育池中靜水或微流水培養,水深5~8厘米,每天換水1次;待稚鯢將胚胎的卵黃囊吸收完畢後,投餵水蚯蚓、小蝦或肉粒,兩天投餵一次,獲得幼鯢;當幼鯢體重達到30克時,混合餵食小蝦、雜魚和肉絲,兩天投餵一次;當體重達到100克時,移入人工馴養池中正常飼養,飼養期間及時清除水底殘餌及糞便。
榮譽表彰
2019年5月16日,《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獲得安徽省第六屆專利獎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