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直徑5~8毫米,簇生細弱的鬚根,根頸被黃褐色綿毛。莖通常粗壯,直立,常呈紫紅色,高45~80厘米或有時超過1米,無毛,花序之下不分枝。發育正常的葉集生於莖的中部以下而又離莖基3~4厘米,互生,不呈蓮座狀,節間極不等長,短者長僅1.5~2厘米,長者可達8厘米,葉片紙質,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有時近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5~9.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或短楔尖,稍下延,邊緣有胼胝體狀的細齒,上面綠色,通常無毛或極少有糙伏毛,下面於脈上呈紫紅色,無毛;中脈在上面凸起,在下面平坦,側脈6~7對,其中下部的3對通常基部與中脈平行緊貼,至離基2~5厘米處與中脈成銳角作弧形上升,網脈明顯,網眼很疏;葉柄紫紅色,長7~15厘米,具細縱棱,無翅亦無毛;莖上部的葉小,疏離,節間長7~9厘米,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4~1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亦具胼胝體狀疏齒,葉柄短,長5~15毫米;花序上的葉苞片狀,通常鈍頭。頭狀花序具花3朵,小,長7~8毫米,直徑3~4毫米,極多數,於莖頂排成開展的圓錐花序,圓錐花序長25~35厘米,寬5~15厘米,花序軸無毛,末次分枝和頭狀花序梗被短柔毛;總苞圓筒形,直徑2~3毫米;總苞片約5層,全部無毛,背部具1條明顯的脈,外1~2層卵形,長1~2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鈍,中層長圓形,長4.5~5毫米,寬與外層的近相等,頂端亦鈍,最內層線形,略長於花盤,寬不及1毫米,頂端略尖,基部稍狹,邊緣薄,乾膜質;花托狹,不平,直徑約0.3毫米,無毛。花全為兩性,花冠細管狀,長約2.8毫米,頂端無裂片,深藏於冠毛之中;花葯內藏,頂端鈍,基部具絲狀尖尾;花柱分枝鈍,稍叉開。瘦果紡錘形,具10縱棱,乾時黃褐色,長約4毫米,無毛或頂部有時被疏毛。冠毛黃白色,羽毛狀,長約5毫米,基部稍聯合。花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林緣或林下蔭濕草叢中,海拔800~1200米。
入藥部位
植物光葉兔兒風的全草。
性味
味甘、微辛,性涼。
歸經
入肺、肝、腎經。
功效
養陰清肺,祛瘀止血。
主治
肺癆咯血,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肺癆咯血,大血筋草、仙鶴草、白及、豬毛針各9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2、治跌打損傷,大血筋草、箭桿風、九節風、紅牛膝、九牛造、青藤香各9g。水煎服或泡酒。(《萬縣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切段曬乾。
相關論述
《峨嵋藥植》:“治跌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