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風花雪月

一打風花雪月

《一打風花雪月》是阿占最新作品。阿占邊繪製時尚插畫,邊寫作文藝青年們喜歡的文字,快速滋養希望速成文青的輕熟男女們的心智,這本書就如同將電影、音樂、情事、畫事刻錄在1T的超大移動硬碟里,供讀者下載,共享。阿占的文字沒有女青年的嬌嫩清甜,反倒瀰漫開絲絲涼氣,是冷抒情加冷性感,是冷艷入骨。

基本介紹

  • 書名:一打風花雪月
  •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32
  • 品牌:山東畫報
  • 作者:阿占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40762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打風花雪月》是作家阿占的隨筆+畫作。阿占的文字清冷,艷麗;畫作也屬於脫離人間煙火氣的路數,屬於時尚雜誌喜歡,格調青年追捧的風格。這部書稿以12個月份為記事體例,故名“一打風花雪月”。讀書、旅行、私生活、人事交往,是都市時尚雜誌專欄的寫作手法。《一打風花雪月》稿部分稿件已在雜誌發表,畫稿也頗受追捧。

作者簡介

阿占,本名王占筠,作家、藝術家、資深編輯。5歲塗鴉,少年習畫,畢業於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擅長冷抒情寫作,多年來邊寫邊畫,文圖映襯的形式充滿了精神的尖叫。著有圖文本《靡生活 亂房間》、《青島藍調》、《設計 生活》等多種。舉辦個人畫展。為多家雜誌的專欄主持、簽約插畫師。

圖書目錄

一月
倒數一百下,更舊了
迎光而紫背光深藍
冷,像牆一樣站立起來
二月
文藝版流浪道具
心愛的物象
一本書的兩處歡場
三月
驚蟄以後接著發情
藍房子與孔雀
天然物語
四月
四月的葬禮
住在文字隔壁
我的野心你的愛情
五月
雨中的晃蕩
女人之於女人
出發是一款春藥
六月
明信片郵寄一個異鄉
親密的陌生人
最好的時光
七月
當我游泳的時候我在想什麼
天堂里的假期
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
八月
颱風的日子
無花果熟了以及它的甜糜
照見浮生
九月
那些響亮的金子
理想家的理想月光
爽如裸睡夢如戲劇
十月
減法大師
白襯衫貼身型男
一個人住
十一月
咖啡館裡的戲文
立地優雅
本周私人要聞
十二月
緘默,如高級灰
一所聖堂美麗孤獨
一打風花雪月(代跋)

後記

一打風花雪月
當我64歲,希望我擁有一張木桌,在我熱愛的廣告公司。桌子最好長得和京都大學旁的“進進堂”咖啡屋裡的一樣,結合歲月與木匠“本物志向”式的講究,異常寬大,容得下10個人一起喝咖啡。
這是台灣著名廣告人曾淑美寫的一段文字,它們出現在她的那篇《當我64歲》。她還說,64歲的時候,希望偶爾移動於台北與上海與巴黎與東京之間,然後在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家。她還說,一定會有一部迷你計算機兼手機,主要用來表達時代的存在感,以及記錄各式各樣突發的靈感。
64歲究竟指向何方?是一種絕望的抒情,還是一副見慣風雨場面的智者模樣?為了還能繼續聽懂那些果凍般晃動的語言,64歲的我應該死皮賴臉地坐在籃球場的旁邊以及飛馳的捷運里,或者混跡於蘿莉中間在大賣場淘貨,銳利地注視,遊戲般出手。64歲究竟指向何方?披頭士中年期的一首歌也叫做《當我64歲的時候》。1967年,保羅·麥卡特尼的父親剛過64歲,他藉此假想了自己的老去。“當我64歲時,頭髮會慢慢掉光,你是否還會寄給我情人卡?帶酒為我祝福生日?”
以任何一種形式談論64歲,都離不開“我”會變成什麼樣。美人遲暮,英雄氣短,刻意的平靜怎么也掩飾不了終老的憂懼,所有措辭不過都是故意安插的飄逸。披頭士同樣不能鎮定自若。他們改變了音樂的面貌,卻改變不了生命的定律。寫下這首歌的時候,他們自嘲是為長久的厭倦開脫。“如果每年節下點錢的話.夏天我們可以在海邊租一幢不太貴的小屋,看孫兒孫女們繞膝而坐,他們的名字會是維拉、查克和戴夫。”
20歲的我第一次聽到這段歌詞,大拇指朝下,打出了內心的鄙夷。這四個利物浦的叛逆小子,吸食大麻,和女歌迷睡覺,把每一首歌唱成經典,堪稱他們身後所有搖滾樂隊的精神領袖,到頭來,要的卻是這么不反常規的64歲。氣血兩旺的我還沒學會寬容。為了叫板,特意寫了一篇文章發在校報上,名字全然忘記,這一段,因口口相傳,得以在別人的記憶中復甦,閃回我的大腦——我原計畫在64歲以前死掉的,如果真的沒死,就賣掉自己所有的財產然後上路。人們會說這么大歲數了,一個人出門變數太大。我會輕鬆一笑,這就是我的目的,因為我跟早年一樣迷戀不可預知。64歲的我,或許會在南方的一個小鎮染上重病,不治身亡;或許在撒哈拉沙漠裡暈倒,脫水而死;又或許在阿爾卑斯南麓心臟病突發。應該會有人可憐我這個孤死的瘋老太太,最終在我遊牧風格的長衫口袋裡發現了遺書,“請把我火化,隨便撒掉就好。”……
時間很快到了2003年夏天。英國總統布萊爾在清華演講結束,與學生握手告辭,忽然,幾個女生鼓譟起來:唱首歌吧,首相。聽說你是披頭士的歌迷,我們也是,請唱首《HevJude》。英媒曾報導他們的首相從政前有過成為搖滾歌手的打算,只是陰差陽錯,後來世界上多了一個政治表演家,少了一個土帥的搖滾王子。布萊爾請出了夫人Cherie,很湊巧,(;herie就是披頭士的利物浦老鄉,布萊爾跟學生們說,我是父輩,索性倚老賣老,不唱你們點的那首,唱《當我64歲的時候》。
時間正在額頭上寫下枯澀的句子,這種失落感不會放過首相布萊爾或搖滾棄將布萊爾。當然,關於64歲的失落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將老未老的人。2002年春天的第二次世界老齡大會上,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也給出了這樣的情緒。“今天是我64歲生日。所以我覺得有權利來引用一首披頭士的歌,並代表所有的老年人,問你們:你們仍會需要我嗎?你們仍會供養我嗎?當我64歲的時候?” 似乎大勢已去。似乎64歲就是分水嶺,再往後,便是隨時赴死的日子。
想當初,帶著關於生命的錯綜複雜而又無聊至極的秘密,精子們一起盲目地奔路,有的跑得不太好,有的深一腳淺一腳,有的跌跌撞撞,除了奔跑它們無所事事,它們不能停下喘息,也不能四處張望,在這場上億精子參與的搶親大賽中,即便闖過艱難險阻,至終,也只有強壯、充滿活力的那一個與另外人體中最大的細胞——卵子,相遇,進而成就了一個人的宿命。
推開一扇門,到來。關上一扇門,離開。每個人都不敢說自己距離死亡很遠。生與死原本就是背靠背的關係。比鄰而居卻和平相處,這一種想像力的揮霍,或將帶來美學式的頓悟。如果被問及喜歡怎樣死亡,許多人都會回答“老死”。生命中期我們死亡,這句話聽上去不夠吉祥,卻出自基督葬禮上的宣言,攜帶著信仰以及符合生物意義。在細胞水平上,死亡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新陳代謝。骨細胞永遠地周轉著,我們整個骨骼每7天更新一次,死亡無非是個星期制的重複過程。
很多藝術作品用死亡開幕。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頭:父親帶著孩子去見識那塊冰。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的開頭:如今我已是一個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屍。還有卡夫卡《變形記》中的主人公,一天早晨起來發現自己變成一個甲蟲的開頭……也正是由死,他們寫出了活的執著和勇氣,這也恰恰是活著的境況、存在的密碼。
每天用手撫摸別人的死亡,是多么不可想像的事情。更何況,是一雙曾經撫摸琴弦的手。電影《入殮師》從東京三流樂隊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那裡展開旋律,演奏了死亡的意識流。小林童年學琴,在音符中做夢,卻因天賦不夠,一直尷尬地混跡於藝術家與失業者之間。終於,這一天到來了,樂隊因經營不當解散,小林拎著貸款買來的昂貴大提琴回了家。不久,他從鋪天蓋地的招聘廣告中發現了神秘的一則,“年齡不拘。保證高薪。實際勞動時間很短。旅行的家務助理。”看上去,這個工作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小林匆匆去接。老佐佐木沒多看一眼履歷表,僅僅打量了一下他的臉,便決定錄用。
“旅行的家務助理”就是“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小林從大提琴手改行做了入殮師。他要養家,礙於約定俗成,他又不能把不體面的工作告訴妻子和朋友甚至任何一個熟人。重整最後的行裝對於死去的人毫無意義,無非是給生者一次將厚重難言的情感釋放出來的機會,死者靜謐,生者悲嚎,構成了黑白生死場。
隨著觸摸死亡的次數越來越多,小林對低微的工作起了敬重。殯葬行業的老者像精靈一般看破了生死。他們一開口就是讖語,小林豁然開朗。比如,與老佐佐木一起泡湯的時候,水汽蒸騰,虛實不清,老佐佐木已經被泡得散了架,他閉著眼,狠狠地說:痛苦得很舒服,真像人生啊。比如,在火葬場的門口,那個乾淨且矮小的老火化工,戴著雪白的手套,他的表情在繚繞煙霧中斷斷續續,他說:死,只是一扇門。生也是。我們穿越生之門,呱呱墜地,很多年後,我們就走了,輕輕掩上門,就像當初來的時候那般簡單。
配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電影音樂,大提琴的渾厚之律仿如主人公內心的洪流。為了紀念小林曾經的人生夢想,他在草原上拉琴的意識流與人殮工作穿插行進——小林端坐在亡者身體前,面容平靜,從搽抹口紅、梳理頭髮到擦拭身體,手法恰如他在原野中撫摸琴弦那般的優雅和篤定,冰冷的死就此有了溫暖成分。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對大提琴天賦不高的小林,內心的藝術家情懷在讓逝者安詳地告別生界時得到了抒發。
一年365天,怎么分配,它都是一個不夠花的微小數字。常常是這樣,春節一過,一年就剩下十個月了;清明一過,一年只剩下半年;而中秋一過,一年基本過完了。
時間面前,誰也做不了假。時間是個定數,冷光燈一樣不偏不倚地照耀著蠅狗蒼孫,透析了所有溫柔和熱情,原來它們都是這殘酷世界的假象。不是嗎?贏得了商戰的阿諛我詐,贏不了青春的落花流水,贏得了別人,不一定贏得了自己。能贏了青春,不一定繼續贏過中年。一天有86400秒,一年有8’760小時,閏年的話就是8’784小時,這樣打碎了來看,穿插其中的贏來輸去如浮塵飛揚,終究都是抓不住的東西。
10歲的時候,我覺得要什麼沒什麼,所以盼望快點長大,長大後最好能去副食品商店當售貨員,守著一屋子好吃的好看的,像個富翁。20歲的時候,我覺得20歲真不賴,有那么多男人圍著轉,我揚起細眉,把自己扔在喧鬧人群里,女主角一樣,顧盼。
20歲到30歲之間的日子,可能是最苦逼的日子,畢業了卻沒脫下滿身的學生氣,不懂遊戲規則,與世界無法講和。沉迷過的偶像一個個消失,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遠離,混跡於一個個不置可否的交際圈,在現實與夢想的落差中被耍弄,被宰割,被消費。
終於到了30歲。從青春的墓穴里爬出來,抖一抖塵土,又是一次新人生。我不再羨慕副食品商店的工作,如果不貪婪,我已有了夠花的錢以及掙得了一些話語權,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甚至,我有了自由,它是在懂得放棄之後贏取的慰問品。
40歲的時候,有了身體,有了歲月,我像秦始皇企盼長生靈丹一樣企盼再年輕10歲。很多已經成熟的妄想,等著自己去實現,而這實現,需要假以時日,更需要體力與荷爾蒙。我有生第一次覺得自己不再年輕——至少開始了某一些細節的衰老。穿風踩雲的飄逸有所打折,在空調房裡呆久了,關節磕磕絆絆,它們忽然變成了需要定期保養的軸承零件。
這一年,這一打風花雪月,也許是今年,也許是去年,可以是前年,可以是後年。這一打風花雪月曾是我青春時代的夢想,也必是我熟年之際的基調與格式。此時此刻,這一打風花雪月,是我的大背景,是我的憂傷與快樂、無奈以及無處可逃,所以它們只能是我自成的體系,是在妄想與妄想之間自救的藝術生活——以圖文結合的敘述方式,旁觀不斷變化的現實和永恆不變的人性,減去繁瑣與浮華,只留下最輕最軟的一層給自己,留下生命的必須與支撐,就像留下鮮氧和純淨水,留下良善和愛。如此這般,我想,至少我將擁有贏了自己的更多可能。
樹木須有匹配自我身份的栽種之地,就像棗樹種在庭院,柳樹植於門前,柏樹站到墓地的旁邊。人也須有匹配自我身份的言行舉止。當我64歲,我一定完全恢複本性,戀戀於一種帶著抒情味的永恆感。我的品味如此固定不容浪費。我不允許自己害怕死亡。較之死亡,生命的傷痛更深。而一旦死亡到來,痛苦也就隨之結束。我猜想,它就像是一個朋友。
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我不拘謹地進入了恍惚狀態。閉上眼睛,就能看見陽光透耀了我的血液,暖暖地撫摸我的眼瞼。太陽光沿著漫長的道路抵達這顆小小的行星,用其一端溫暖我的眼瞼——想到這點,我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宇宙運行規律並未忽略我微不足道的眼瞼。冬安,人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