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華工紀念館

一戰華工紀念館

一戰華工紀念館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連林島路9號,是為了紀念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向歐洲戰場派出的14萬勞工而設立的紀念館。它位於一戰期間最大的華工招募集結地和訓練出發港一一山東威海。它是近代中國北洋政府參與世界秩序並試圖成為正常國家的見證物。

一戰華工紀念館作為全國首個一戰華工專題紀念館,以沙盤、模型還原了一戰華工當時的部分工作場景,展出近200件歷史實物,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推進國際交流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戰華工紀念館
  • 外文名:First World War Chinese Laborers Memorial Museum
  • 地理位置: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連林島路9號 
  • 占地面積:2344 m 
  • 類別:紀念館
紀念對象,建築布局,展出內容,參觀信息,建設意義,

紀念對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當時,中國當時剛結束封建王朝的統治,欲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提升國家形象和地位。隨著戰爭深入,英法等協約國傷亡慘重,北洋政府梁士詒等人提出“以工代兵”戰略,即以普通勞工代替正規軍,進入歐洲戰場。
一戰華工紀念館
雕塑《一戰華工》
“以工代兵”計畫提出後,中國政府最初主動尋求同英國合作,並構想提供武裝華工,但遭到拒絕;1916年,英軍傷亡慘重、元氣大傷,重壓之下,只得來華招工。由於英國在中國北方擁有威海衛租借地,有著組建華人僱傭軍及華北招工的先例,以及大批閒置基礎設施等諸多有利因素,威海衛成為軍方最理想的招募基地。從1916到1918年,英法招募了超過14萬華工運送到西線戰場,成為一戰中協約國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中來自山東的不少於8萬人,而自威海轉運的華工約有4.4萬人,是當年華工招募的主要集結地和訓練出發港。十幾萬華工漂洋過海,歷盡艱辛,他們中有許多人染病身亡,葬身大海。到達歐洲後,華工們置身於炮火連天的戰場,學習現代技術,操作兵械,從事勞累、繁重甚至危險的體力工作,在前線和後方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約有兩萬名華工被迅速遣返回國,其餘仍繼續留在歐洲參與戰後重建,清理戰場、掩埋屍骨,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代價。一戰期間,共有約兩萬華工下落不明,其中明確記載死亡的有兩千餘人,他們被埋葬在歐洲各國的墓地中。這些華工在完成契約契約後,有約十二萬人被陸續遣返回國。約三千名華工因各種原因留在法國,成為定居法國的第一代華工移民。在巴黎和會上,中國欲以戰勝國的身份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而協約國卻將其轉讓給日本。在這個歷史的路口,五四運動爆發,中國民眾驟然覺醒,積極探索富國強民的新道路,一個新的時代,從此拉開序幕。
一戰華工紀念館
一戰華工紀念館內景

建築布局

選址於威海海源公園的一處海邊石崖,為了儘量減少對海岸環境的影響,建築深埋地下與場地融為一體,一條穿越建築的通道將觀眾直接送達海邊一一那裡成為一個特殊的起點。這條通道與主入口結合形成一個十字形的入口空間,象徵了近代中國正處於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建築內部空間結合自然採光組織參觀序列,流線緊湊合理。建築外牆採用木模板清水混凝土與光面清水混凝土相結合,充分體現華人勞工在戰爭中經受的苦難。該建築是住建部與德國能源署合作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築,氣密性等各項指標通過了德國能源署的檢測驗收,是國內首座被動房紀念館。
一戰華工紀念館是威海市博物館分館,是國內首個一戰華工專題紀念館,展示了一戰時期14萬華工奔赴歐洲西線戰場的歷史,以及他們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的貢獻。一戰華工紀念館位於環翠區連林島路海源公園內,由同濟大學李立教授設計,總面積2344平方米,展覽面積720平方米。該建築在不破壞海岸原有風貌的前提下,將大部分空間設計於地下,空中俯瞰成明顯的“十”字型,象徵著一戰時期中國命運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建築內設展廳、放映廳、咖啡廳、文創商店、辦公區等。
一戰華工紀念館
空中俯瞰一戰華工紀念館

展出內容

一戰華工紀念館內展出內容分為“世紀大變局”“最佳招募地”“萬里赴戎機”“遣留何處去”“大潮起東方”等五大部分。
紀念館內將展出近200件一戰華工文物,包括華工銅手鐲、紀念章、帽徽、華工日記等各類文物。重點展品如下:
1、大英招工局錄用華工馬秀新證書
(馬秀新兒子馬衛捐贈)
馬秀新,1893年生於直隸順德府(今河北邢台)平鄉縣田富村,1917年與族兄馬德存在天津被錄用為華工,經威海衛赴法國,從事工人、裝卸工、戰場運輸、搶運傷兵等工作,族兄馬德存客死他鄉。1919年6月馬秀新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抗日活動。
一戰華工紀念館
大英招工局錄用華工馬秀新證書
2、華工手鐲
英招華工約十萬人,每人編一號碼,是用機器打在銅片上,捲成手鐲套在華工的手腕上,待契約期滿回國時才能取下。銅鐲上的號碼代表華工,每個人的工資、配給都根據這個號碼發放。
一戰華工紀念館
華工手鐲
3、華工日記《路往紀事》
《路往紀事》是一本一戰華工日記,記錄了濰坊籍華工從1917年3月至1918年9月的經歷,包括由威海衛出髮長途跋涉到達法國的坎坷經歷,在法國哈利、如汪(音譯)等地工作的見聞,真實記錄了戰爭的殘酷和華工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一戰華工紀念館
華工日記《路往紀事》
4、《威海招募華工記》
記錄了英國招工局在威海衛招募華工的詳細情形及在法國工作的相關事宜,並附有許多照片,為珍貴的研究一戰華工的史料。
一戰華工紀念館
《威海招募華工記》
5、華工用炮彈殼製作的工藝品
華工利用回收的戰爭材料創作了大量的藝術品。作品大多採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如:龍、荷花、梅花、獅子以及穿著傳統服裝的人物,也有表達鄉愁刻有中國古典詩詞的作品。
一戰華工紀念館
華工用炮彈殼製作的工藝品
6、華工銅獎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向為英軍服務的中國勞工頒發的紀念章。正面鍛壓有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頭像和一圈英文。側面有華工編號等。
一戰華工紀念館
華工銅獎章

參觀信息

5月至10月,開閉館時間為8時30分、20時;11月至4月,開閉館時間為8時30分、17時,每周一閉館(逢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
一戰華工紀念館

建設意義

紀念館選址對紀念一戰華工有著特殊的意義。‘高麗口子’就是如今的海源公園,紀念館所在的位置就是‘高麗碼頭’的原址。此外,紀念館精心提取設計元素融入空間營造,建築外牆採用木模板清水混凝土與光面清水混凝土相結合,寓意華人勞工在戰爭中飽受苦難;水泥牆象徵凝重的歷史,老船木承載沉寂的功績,銹鋼鐵寓意剝落的真相。館內中庭還放置了“種子”藝術雕塑,寓意新生及華工精神的傳承與頌揚。紀念館在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推進國際交流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