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起,萬水千山:志願者在路上》介紹:窗外春光淨好,昨夜的一場雨似乎染綠了柳條。不用走出去看,我都可以想像,一定有不少志願者正在有組織地從事著志願服務。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立於1994年,多年來在扶貧開發、助老扶幼、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活動、搶險救災、海外服務等多個領域積極組織開展志願服務工作。中國需要這樣的政府引導下的志願服務。心理學老師講過:一種習慣的養成需要28天的堅持,而一種性格的養成,需要3個月的培訓。《一念起,萬水千山:志願者在路上》讓志願服務理念成為習慣,從習慣到優秀的品質與人口素質,引導的作用不可低估。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念起,萬水千山:志願者在路上》的作者李冰希望,中國在經濟騰飛的同時,能在更多的場合展示志願者的力量,能給志願者提供更寬鬆更人性化的環境,能讓志願服務成為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通道。這樣,中國的志願者數量將會上億,志願者也將成為許多人的終生“職業”。
作者簡介
李冰:生於1970年,資深傳媒人士,專欄作。著有圖書《贏家》、《瞧,這群文化動物》、《感動中國的作家》,發表中篇小說《項鍊之癢》及大量散文隨筆。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作協會員。
圖書目錄
01埃德加·斯諾的諾
02跟佛找樂兒
03獻血皇后
04嶺南春早
05蠱惑仔的救贖
06林道軒“出塞”
07標叔想再活三十年
08老劉綽號“奧組委”
09敢問路在何方
10唐山義士
11開花的洋芋
12飛蓬少年
13鐵肩擔道義
14心目影院
15擦去心靈裂痕的橡皮
16清華園裡的苦孩子
17天使飛往泰國
18天路
02跟佛找樂兒
03獻血皇后
04嶺南春早
05蠱惑仔的救贖
06林道軒“出塞”
07標叔想再活三十年
08老劉綽號“奧組委”
09敢問路在何方
10唐山義士
11開花的洋芋
12飛蓬少年
13鐵肩擔道義
14心目影院
15擦去心靈裂痕的橡皮
16清華園裡的苦孩子
17天使飛往泰國
18天路
序言
誰在靠近天堂
中年是下午茶。這是董橋的話。儘管鏡子裡的臉還沒有過多滄桑,可心境,真的已不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了,我發現——凡事,我都開始喜歡細說從頭了!
翻看每本書的自序或後記,似乎有話要說時,都逃不脫這樣的一個開始。
這部作品亦然。
“有一個創作主題,不知你是否感興趣,是關於志願者的寫作……”老作家陳建功厚實有力的聲音似乎還響在耳畔,一晃已經一年過去了。
那是2009年的冬天,陳建功打來電話,仍是開門見山,不多口羅唆一句,問我是否有時間和興趣寫些關於志願者的文字,我當即道:“沒問題!我喜歡!”
雖然以前沒有真正走近過志願者,我卻模糊知道那是一群不計名利為他人做事情的奉獻者。我一直認為,人活在世上,真的不能讓眼睛只看向自己,而是應該對同類、對身處的環境,哪怕是一棵生在路邊的樹,都有所關切。那樣的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有著如何的面目與性格,在我看來,都是可愛的。
於是,半個月後,準確地說是2叭O年1月5日,踏著北京最暴烈的那場雪,打了一輛黑“面的”,我直奔機場飛赴深圳,開始我在異地的第一場和志願者面對面的採訪。
之後,是廣州,之後是青海、四川、雲南、河北,其間又穿插著北京。於是,他們似上天埋藏好的珍珠,一顆顆在適當的時候,準確無誤地出現在我面前,沒有一個讓我失望。
那些日子回望起來是如此有趣,一串串地鑲嵌錯落,構成了我201O年的主體記憶。
我曾膽戰心驚地坐在剛上路三天的張雪的車上,在深圳的夜色中穿行。她除了壓實線就是別公車,甚至為躲其他根本與她無關的並行車輛而剮蹭到護欄上。新車傷痕累累,讓我這坐在副駕駛上原本心慌不已的人,看著都心疼。我真想讓她下來,我去開,可惜沒帶駕照。她仍是嘻嘻地笑著,絲毫不把我的慌亂放在眼裡。她前些天給我打電話說,她的車技好多了,和幾個義工朋友合開的公司也有進展,很高興我能和她保持聯繫。
我曾跟著每天只吃大蔥蘸醬的獻血皇后高敏走過天橋去吃兩點半的午餐,她一直微笑著坐在我對面不肯動一下筷子,說她要讓自己繼續習慣每天吃兩頓飯。打包的剩飯,她笑呵呵地送給天橋上跟她熟識的乞丐。至今,我電腦里仍存有我給她拍的抹眼淚的照片,那是說到遠在山東的兒子時的情景。
我曾和林道軒、趙廣軍兩位廣州“土著”一起賞夜景品小吃,我喜歡聽他們標.準的粵語,似在看港片,也喜歡聽趙廣軍廣東腔的有點誇張的國語。東遊西逛,等到22:00,我們衝進電台主持午夜聊天節目,為迷途者化解心事與糾結,那本是一檔粵語節目,因為我的緣故,特意改為國語。我忘不了首次做節目緊張地講出第一段話時,林道軒向我伸出的大拇指。道軒那么乾淨帥氣,像電影演員孫淳。從見他第一眼,他的微笑就沒離開過。我難以想像作為醫生的他援助塞席爾島國時,在當地連口罩都沒有的環境下,如何切開一個病人身體,任那膿血噴射到臉上身上。我跟著趙廣軍前往東莞為志願者講課,見識了勞累過度的他在計程車上睡著後大腦袋滾來翻去的樣子。回程沒有人送,我們打車,三百塊錢車費沒人給他報銷,他的月工資是三千多塊,“我好羨慕那些在捲菸廠工作的朋友,收入高多了……”這個曾經混黑社會的蠱惑仔現身說法讓無數的邊緣少年走回正道,認了幾百個弟弟妹妹。他的真實讓我歡喜——中國年輕的志願者們活在一個越發寬鬆的環境裡了。
我曾繞過大街小巷尋找他——港商林其標,二個年近六旬的香港男人,長於香港,商於日本,40歲的時候,突然丟下一切,跑到番禺,與其說是開工廠,不如說是來做公益,老弱病殘全是他的上帝和親人。“當時的番禺,完全是個農村,到處是農田,夜裡蛙鳴一片,空氣好得不得了……”他送我的絲瓜瓤我至今用作搓澡布。
我曾不斷重複著把兩個人的故事講給家人和一些新結識的朋友們聽,這兩人就是張大諾與何軍。
張大諾是我採訪到的第一個志願者。
沒有人介紹,從網上我看到一家老人臨終關懷醫院,便試著打電話過去問是否有志願者在服務,於是電話那端一個陌生的女人告訴我一個陌生的名字:張大諾。按她提供的手機號打過去,有了幾天后的見面約談。短髮,無框眼鏡,溫暖淡定的眼神,“我是埃德加·斯諾的諾!”辭去工作,沒有任何收入去做志願服務,尤其對於多數3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正是奔車子房子的年齡,有誰能做到,甚至有幾人能理解?大諾卻活生生站在這兒。至今我仍感謝那個陌生人,認識大諾是我的運氣,是他,讓我對“志願者”這三個字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也讓我一步步有興趣和信心去更多地走近他們的世界。
與何軍的相識更是歪打正著。2010年的秋天,青海已經下起了第一場雪,沿著冰雪覆蓋的光滑的路面,從西寧開車到那個有著著名塔爾寺的小縣湟中,六小時後,我們的飛機就要起飛了。幾位來自清華的支教大學生和我圍坐著聊天,不一會兒上課鈴響了,一直微笑少語的他禮貌地站起來說:要失陪了,他有課要上。那正是我希望體會的一幕,於是跟他去了教室。看他在台上威儀與親和並重的授課,既在預料之中,我又不無吃驚,然而半堂課後我們只得離開。仍是沒有多聊。回到北京,兩千多公里外,何軍反而與我走近了。他寫來他的成長經歷,一個貴州大山里餓著肚子讀書的孩子,越發清晰。“何軍努力吧,我會為你驕傲!”這些信息,與其說是對他的鼓勵,不如說是對我自己的鞭策,我自愧沒有他的勤奮與堅強。
我去中山大學採訪,和幾位同樣是有支教經歷的學生聊天,我講到大諾,一位學生鏡片後的眼神凝重起來,他是位支教結束即將參加工作的優秀學生幹部,他感嘆道:“李老師,您這部書一定要儘早出來,像大諾這樣的人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大的激勵,雖然還沒走上社會,可我們已經見識到了一些社會上不好的現象,有時真的很沮喪,但有大諾的存在,就讓我們看到了亮色和希望!人,其實完全可以選擇不那么世俗的另一種活法。”那天下著小雨,中山大學校園非常美麗的植物園一般的環境,一群有著理想與信念的年輕學生,讓我突然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如此有價值!
蔡毅是四川人,在雲南讀大學,畢業後去泰國做漢語教學志願者。他特意從四川趕到北京來接受我的採訪,做了三年援外志願者的他讓自己那么快地融入了泰國人群中。除了聽說,他還能用泰語寫文章並發表在校報上,光是泰國乾媽就有三位。“不瞞您講,現在我在夢裡都是講泰語。”他正糾結於自己的未來:通過了雅思考試,申請了赴澳留學,卻為高昂的學費和不可知的就業犯愁。蹬三輪的父親早逝,母親擺小攤為生,他實在不忍心為誰添加一點負擔,雖然在泰國從教時省吃儉用積攢了一點碎銀。當我給他講起同樣出身困苦卻自強不息的何軍時,蔡毅專注安定地望著我,“李姐,我真為何軍這樣的朋友自豪,我原來一直都不是單槍匹馬在打拚。”他建議書出版後,由我邀集大家聚一下,互相認識鼓勁。而此時的蔡毅,已經坐在澳大利亞的教室里學習了,“這裡的消費太貴了,一個漢堡要七澳元!”我告訴他,一定要完成學業,如果打工有困難學費實在緊張,可告知我,“不會讓你輟學。”至今未收到他求助的信息,可想他的堅韌與自強。
韓紅,這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歌星,是我採訪的第18位志願者。當她素麵朝天無聲地向我走來時,我能感覺到她由內而外的善與真,與她手上的佛珠一樣,那是不需要用語言注釋的大美與大愛。600萬元捐助,與其說這是她用一首首歌積成的功德,不如說是她用心一點一滴的修行,她的虔誠打動了上天嗎?前往災區送棉衣時,一場翻了兩個滾兒的車禍,讓她毫髮未損,而幾分鐘前,她剛繫上安全帶。
“李冰,你是志願者的志願者,因為你在傳播他們的精神與人生價值。”一位朋友評價我這一年的所作所為。我心中明白,恰恰是這些與眾不同的人,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未來,他們,讓我感覺到這個世界的溫暖與力量。不從眾、不為他人的生活觀念所染而執著自己的利他博愛價值觀的人,才更高尚,更有奉獻精神。
這些人中的每一位,都似走在路上邂逅的朋友,讓我牽掛。12月5日,對他們來說是個共同的日子。1971年,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正式成立;1985年,聯合國大會確定從1986年起把每年的12月5日規定為國際志願者日。我發信息給每個人,陸續收到他們簡短樸實的回覆,唯有宋鵬飛,一直沒有動靜。我心中幾天都盤桓不去的是:鵬飛,你還好嗎?作為因醫療事故染上愛滋病的16歲男孩,12年來,他不僅有尊嚴地活著,還給予其他同樣的不幸者以心理疏導,可他在我面前出現時,分明脆弱得如一片秋風中的葉子,那敏感的眼神讓我心疼不已。我想像,如果他是我的親兄弟,我會怎么樣安慰他?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樣安慰自己?
今天,是3月5日。是中國志願者們的紀念日。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3月5日成為中國人傳統的學雷鋒活動日。2000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共同決定把每年的3月5日作為“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至今,中國註冊的青年志願者超過3124萬人,加上未註冊的志願者,約有8000萬人,這一數字只占人口總數的6%,在美國,這一比例為30%~40%。
窗外春光淨好,昨夜的一場雨似乎染綠了柳條。不用走出去看,我都可以想像,一定有不少志願者正在有組織地從事著志願服務。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立於1994年,多年來在扶貧開發、助老扶幼、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活動、搶險救災、海外服務等多個領域積極組織開展志願服務工作。中國需要這樣的政府引導下的志願服務。心理學老師講過:一種習慣的養成需要28天的堅持,而一種性格的養成,需要3個月的培訓。讓志願服務理念成為習慣,從習慣到優秀的品質與人口素質,引導的作用不可低估。
我希望,中國在經濟騰飛的同時,能在更多的場合展示志願者的力量,能給志願者提供更寬鬆更人性化的環境,能讓志願服務成為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通道。這樣,中國的志願者數量將會上億,志願者也將成為許多人的終生“職業”。
我希望志願者朋友們,都少些困頓,多些前進的勇氣和能量!我亦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國的大地上,有這樣一群人,在用他們的腳步去接近天堂。
特蕾莎修女,幾乎是世上所有善行者的楷模。2009年,諾貝爾基金會評選出三位“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敬的獲獎者”,特蕾莎和馬丁·路德·金、愛因斯坦並列其中。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還是愛他們(Peop1e are unreasonab1e,i11ogica1 and se1f-centered.Love them anyway.)”
這是世界和人類走向永恆的唯一鑰匙!
2011年3月5日
中年是下午茶。這是董橋的話。儘管鏡子裡的臉還沒有過多滄桑,可心境,真的已不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了,我發現——凡事,我都開始喜歡細說從頭了!
翻看每本書的自序或後記,似乎有話要說時,都逃不脫這樣的一個開始。
這部作品亦然。
“有一個創作主題,不知你是否感興趣,是關於志願者的寫作……”老作家陳建功厚實有力的聲音似乎還響在耳畔,一晃已經一年過去了。
那是2009年的冬天,陳建功打來電話,仍是開門見山,不多口羅唆一句,問我是否有時間和興趣寫些關於志願者的文字,我當即道:“沒問題!我喜歡!”
雖然以前沒有真正走近過志願者,我卻模糊知道那是一群不計名利為他人做事情的奉獻者。我一直認為,人活在世上,真的不能讓眼睛只看向自己,而是應該對同類、對身處的環境,哪怕是一棵生在路邊的樹,都有所關切。那樣的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有著如何的面目與性格,在我看來,都是可愛的。
於是,半個月後,準確地說是2叭O年1月5日,踏著北京最暴烈的那場雪,打了一輛黑“面的”,我直奔機場飛赴深圳,開始我在異地的第一場和志願者面對面的採訪。
之後,是廣州,之後是青海、四川、雲南、河北,其間又穿插著北京。於是,他們似上天埋藏好的珍珠,一顆顆在適當的時候,準確無誤地出現在我面前,沒有一個讓我失望。
那些日子回望起來是如此有趣,一串串地鑲嵌錯落,構成了我201O年的主體記憶。
我曾膽戰心驚地坐在剛上路三天的張雪的車上,在深圳的夜色中穿行。她除了壓實線就是別公車,甚至為躲其他根本與她無關的並行車輛而剮蹭到護欄上。新車傷痕累累,讓我這坐在副駕駛上原本心慌不已的人,看著都心疼。我真想讓她下來,我去開,可惜沒帶駕照。她仍是嘻嘻地笑著,絲毫不把我的慌亂放在眼裡。她前些天給我打電話說,她的車技好多了,和幾個義工朋友合開的公司也有進展,很高興我能和她保持聯繫。
我曾跟著每天只吃大蔥蘸醬的獻血皇后高敏走過天橋去吃兩點半的午餐,她一直微笑著坐在我對面不肯動一下筷子,說她要讓自己繼續習慣每天吃兩頓飯。打包的剩飯,她笑呵呵地送給天橋上跟她熟識的乞丐。至今,我電腦里仍存有我給她拍的抹眼淚的照片,那是說到遠在山東的兒子時的情景。
我曾和林道軒、趙廣軍兩位廣州“土著”一起賞夜景品小吃,我喜歡聽他們標.準的粵語,似在看港片,也喜歡聽趙廣軍廣東腔的有點誇張的國語。東遊西逛,等到22:00,我們衝進電台主持午夜聊天節目,為迷途者化解心事與糾結,那本是一檔粵語節目,因為我的緣故,特意改為國語。我忘不了首次做節目緊張地講出第一段話時,林道軒向我伸出的大拇指。道軒那么乾淨帥氣,像電影演員孫淳。從見他第一眼,他的微笑就沒離開過。我難以想像作為醫生的他援助塞席爾島國時,在當地連口罩都沒有的環境下,如何切開一個病人身體,任那膿血噴射到臉上身上。我跟著趙廣軍前往東莞為志願者講課,見識了勞累過度的他在計程車上睡著後大腦袋滾來翻去的樣子。回程沒有人送,我們打車,三百塊錢車費沒人給他報銷,他的月工資是三千多塊,“我好羨慕那些在捲菸廠工作的朋友,收入高多了……”這個曾經混黑社會的蠱惑仔現身說法讓無數的邊緣少年走回正道,認了幾百個弟弟妹妹。他的真實讓我歡喜——中國年輕的志願者們活在一個越發寬鬆的環境裡了。
我曾繞過大街小巷尋找他——港商林其標,二個年近六旬的香港男人,長於香港,商於日本,40歲的時候,突然丟下一切,跑到番禺,與其說是開工廠,不如說是來做公益,老弱病殘全是他的上帝和親人。“當時的番禺,完全是個農村,到處是農田,夜裡蛙鳴一片,空氣好得不得了……”他送我的絲瓜瓤我至今用作搓澡布。
我曾不斷重複著把兩個人的故事講給家人和一些新結識的朋友們聽,這兩人就是張大諾與何軍。
張大諾是我採訪到的第一個志願者。
沒有人介紹,從網上我看到一家老人臨終關懷醫院,便試著打電話過去問是否有志願者在服務,於是電話那端一個陌生的女人告訴我一個陌生的名字:張大諾。按她提供的手機號打過去,有了幾天后的見面約談。短髮,無框眼鏡,溫暖淡定的眼神,“我是埃德加·斯諾的諾!”辭去工作,沒有任何收入去做志願服務,尤其對於多數3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正是奔車子房子的年齡,有誰能做到,甚至有幾人能理解?大諾卻活生生站在這兒。至今我仍感謝那個陌生人,認識大諾是我的運氣,是他,讓我對“志願者”這三個字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也讓我一步步有興趣和信心去更多地走近他們的世界。
與何軍的相識更是歪打正著。2010年的秋天,青海已經下起了第一場雪,沿著冰雪覆蓋的光滑的路面,從西寧開車到那個有著著名塔爾寺的小縣湟中,六小時後,我們的飛機就要起飛了。幾位來自清華的支教大學生和我圍坐著聊天,不一會兒上課鈴響了,一直微笑少語的他禮貌地站起來說:要失陪了,他有課要上。那正是我希望體會的一幕,於是跟他去了教室。看他在台上威儀與親和並重的授課,既在預料之中,我又不無吃驚,然而半堂課後我們只得離開。仍是沒有多聊。回到北京,兩千多公里外,何軍反而與我走近了。他寫來他的成長經歷,一個貴州大山里餓著肚子讀書的孩子,越發清晰。“何軍努力吧,我會為你驕傲!”這些信息,與其說是對他的鼓勵,不如說是對我自己的鞭策,我自愧沒有他的勤奮與堅強。
我去中山大學採訪,和幾位同樣是有支教經歷的學生聊天,我講到大諾,一位學生鏡片後的眼神凝重起來,他是位支教結束即將參加工作的優秀學生幹部,他感嘆道:“李老師,您這部書一定要儘早出來,像大諾這樣的人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大的激勵,雖然還沒走上社會,可我們已經見識到了一些社會上不好的現象,有時真的很沮喪,但有大諾的存在,就讓我們看到了亮色和希望!人,其實完全可以選擇不那么世俗的另一種活法。”那天下著小雨,中山大學校園非常美麗的植物園一般的環境,一群有著理想與信念的年輕學生,讓我突然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如此有價值!
蔡毅是四川人,在雲南讀大學,畢業後去泰國做漢語教學志願者。他特意從四川趕到北京來接受我的採訪,做了三年援外志願者的他讓自己那么快地融入了泰國人群中。除了聽說,他還能用泰語寫文章並發表在校報上,光是泰國乾媽就有三位。“不瞞您講,現在我在夢裡都是講泰語。”他正糾結於自己的未來:通過了雅思考試,申請了赴澳留學,卻為高昂的學費和不可知的就業犯愁。蹬三輪的父親早逝,母親擺小攤為生,他實在不忍心為誰添加一點負擔,雖然在泰國從教時省吃儉用積攢了一點碎銀。當我給他講起同樣出身困苦卻自強不息的何軍時,蔡毅專注安定地望著我,“李姐,我真為何軍這樣的朋友自豪,我原來一直都不是單槍匹馬在打拚。”他建議書出版後,由我邀集大家聚一下,互相認識鼓勁。而此時的蔡毅,已經坐在澳大利亞的教室里學習了,“這裡的消費太貴了,一個漢堡要七澳元!”我告訴他,一定要完成學業,如果打工有困難學費實在緊張,可告知我,“不會讓你輟學。”至今未收到他求助的信息,可想他的堅韌與自強。
韓紅,這位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歌星,是我採訪的第18位志願者。當她素麵朝天無聲地向我走來時,我能感覺到她由內而外的善與真,與她手上的佛珠一樣,那是不需要用語言注釋的大美與大愛。600萬元捐助,與其說這是她用一首首歌積成的功德,不如說是她用心一點一滴的修行,她的虔誠打動了上天嗎?前往災區送棉衣時,一場翻了兩個滾兒的車禍,讓她毫髮未損,而幾分鐘前,她剛繫上安全帶。
“李冰,你是志願者的志願者,因為你在傳播他們的精神與人生價值。”一位朋友評價我這一年的所作所為。我心中明白,恰恰是這些與眾不同的人,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的未來,他們,讓我感覺到這個世界的溫暖與力量。不從眾、不為他人的生活觀念所染而執著自己的利他博愛價值觀的人,才更高尚,更有奉獻精神。
這些人中的每一位,都似走在路上邂逅的朋友,讓我牽掛。12月5日,對他們來說是個共同的日子。1971年,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正式成立;1985年,聯合國大會確定從1986年起把每年的12月5日規定為國際志願者日。我發信息給每個人,陸續收到他們簡短樸實的回覆,唯有宋鵬飛,一直沒有動靜。我心中幾天都盤桓不去的是:鵬飛,你還好嗎?作為因醫療事故染上愛滋病的16歲男孩,12年來,他不僅有尊嚴地活著,還給予其他同樣的不幸者以心理疏導,可他在我面前出現時,分明脆弱得如一片秋風中的葉子,那敏感的眼神讓我心疼不已。我想像,如果他是我的親兄弟,我會怎么樣安慰他?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樣安慰自己?
今天,是3月5日。是中國志願者們的紀念日。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3月5日成為中國人傳統的學雷鋒活動日。2000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共同決定把每年的3月5日作為“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至今,中國註冊的青年志願者超過3124萬人,加上未註冊的志願者,約有8000萬人,這一數字只占人口總數的6%,在美國,這一比例為30%~40%。
窗外春光淨好,昨夜的一場雨似乎染綠了柳條。不用走出去看,我都可以想像,一定有不少志願者正在有組織地從事著志願服務。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立於1994年,多年來在扶貧開發、助老扶幼、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大型活動、搶險救災、海外服務等多個領域積極組織開展志願服務工作。中國需要這樣的政府引導下的志願服務。心理學老師講過:一種習慣的養成需要28天的堅持,而一種性格的養成,需要3個月的培訓。讓志願服務理念成為習慣,從習慣到優秀的品質與人口素質,引導的作用不可低估。
我希望,中國在經濟騰飛的同時,能在更多的場合展示志願者的力量,能給志願者提供更寬鬆更人性化的環境,能讓志願服務成為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通道。這樣,中國的志願者數量將會上億,志願者也將成為許多人的終生“職業”。
我希望志願者朋友們,都少些困頓,多些前進的勇氣和能量!我亦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國的大地上,有這樣一群人,在用他們的腳步去接近天堂。
特蕾莎修女,幾乎是世上所有善行者的楷模。2009年,諾貝爾基金會評選出三位“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敬的獲獎者”,特蕾莎和馬丁·路德·金、愛因斯坦並列其中。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還是愛他們(Peop1e are unreasonab1e,i11ogica1 and se1f-centered.Love them anyway.)”
這是世界和人類走向永恆的唯一鑰匙!
2011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