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徽因
- 書名:一念花開鎖清思:林徽因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3934638
- 作者:邵麗坤 朱丹紅
- 出版社: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頁數:326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林徽因:一念花開鎖清思》編輯推薦: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裡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建築學家,也是她的夫婿——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另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林徽因:一念花開鎖清思》以優美的語言,告訴你林徽因為什麼值得這三個男人為她魂牽夢縈。
作者簡介
朱丹紅,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漢語言專業,資深撰稿人,一個古色古香熱愛生活的女子,喜愛詩詞與歷史,心似蘭草,文字清雅,善於以詩詞詮釋現代社會的愛與情,著有“走進宋詞品人生”系列叢書,《辛棄疾:刀鋒上的渴望》、《李清照:塵煙如夢花事了》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林家有女初長成
春到人間草木知
江南曉風伴雨聲
夢裡花落知多少
大抵心安即是家
第二章正如我輕輕地來
漂洋過海遇見你
霧都志摩影徘徊
望斷遠方已黃昏
卻教明月送君來
第三章滿架薔薇一院香
鶯也早啼花也發
夢中笑靨堪一嘆
念去去千里煙波
多情自古傷離別
第四章水殿風來暗香滿
縱有風情何人說
芳心事幾番相憶
也無風雨也無晴
猶及清明可到家
第五章花前對酒不忍觸
花有清香月有陰
白雲千載空悠悠
夢裡簪花倒著冠
空聽潺潺離合夢
第六章你是人間四月天
星落風起君未來
山中風雨故人行
黃菊枝頭生曉寒
痴愛一生也無悔
第七章濛濛細雨黃鸝聲
東風誤亂暗年華
放眼世事皆堪嘆
十年夢屈指堪驚
困倚危樓字字愁
第八章為誰流下瀟湘去
人生聚散兩依依
可堪孤館閉春寒
不是愁中是病中
再回首我心依舊
後記
春到人間草木知
江南曉風伴雨聲
夢裡花落知多少
大抵心安即是家
第二章正如我輕輕地來
漂洋過海遇見你
霧都志摩影徘徊
望斷遠方已黃昏
卻教明月送君來
第三章滿架薔薇一院香
鶯也早啼花也發
夢中笑靨堪一嘆
念去去千里煙波
多情自古傷離別
第四章水殿風來暗香滿
縱有風情何人說
芳心事幾番相憶
也無風雨也無晴
猶及清明可到家
第五章花前對酒不忍觸
花有清香月有陰
白雲千載空悠悠
夢裡簪花倒著冠
空聽潺潺離合夢
第六章你是人間四月天
星落風起君未來
山中風雨故人行
黃菊枝頭生曉寒
痴愛一生也無悔
第七章濛濛細雨黃鸝聲
東風誤亂暗年華
放眼世事皆堪嘆
十年夢屈指堪驚
困倚危樓字字愁
第八章為誰流下瀟湘去
人生聚散兩依依
可堪孤館閉春寒
不是愁中是病中
再回首我心依舊
後記
序言
她,出生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名門世家,又伴有令人艷羨的天生麗質;她,身逢風雲激盪年代,卻不乏從容淡雅的別樣氣質;她,飽含著絕代浪漫絕代痴的佳人情愫,一生也被眾多的愛慕者所群星環拱;她,散發著說不盡的嬌柔旖旎,而當你細看時,又會發現原來那清秀的眉宇間其實還透著一股倔強的英秀之氣。’
她誕生於風景明麗的杭州勝地,從年少的歲月起,便表現出令人驚訝的聰敏才思,似乎對於神奇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有著頗具靈性的孩子般的好奇心,還有,那敏感的洞察力。而她身上所透出的那一股迷人的親和力與優雅的氣質,一度令當時一起長大的堂姐妹們艷羨,她們甚至在幾十年之後,仍能夠細緻人微地描繪出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令她們傾倒。
在風華正茂的年歲里,愛慕她的才俊比比皆是,而且都是那樣的迷戀,那樣的真誠,那樣的痴情,甚至不可自拔地陷入因愛而生的苦惱中;而這一切的發生,只因她恬靜的容貌,因她高雅的氣質,因她奇特的才思。甚至有人為這虔誠的愛慕,而終身不娶。
她在20世紀30年代,“一代才女”的美譽就已經不脛而走,傳遍大江南北,故國東西。而在她的身後,這一稱讚絲毫沒有淡出歷史,銷聲匿跡,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她的故事顯得愈加傳奇。
她是家庭沙龍上眾人矚目的焦點,她的客廳里從來不乏才子俊秀的氣息,而她交際起來是那樣的迷人又洋溢著不倦的魅力。座中客忘我地聽她品評藝術真諦,聽她娓娓地描繪、說理,融會中西。不只是沙龍,似乎在一切她所出現的場所,都飄散著“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芬芳空氣。
她留給後世的畫像里,一幅幅都是那樣的眼光靈動,顧盼生姿,具有說不盡的落落大方與秀逸伶俐。
她是具有傑出的審美能力的藝術家,又是夫婿事業道路上的完美伴侶;經歷過煙花綻放的童話般的青春,也經歷過病臥孤村落寞羈旅的遲暮;她在光鮮亮麗的燈光下是眾多男人仰視的奇異女子,而在窮鄉僻壤中又是那樣耐得住學術清冷寂寞的平凡匠師。
當她已經離世多年之後,一位曾經愛慕她終身的八十歲老人,面對別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她的照片時,竟然還會凝視良久,微微顫動著喉嚨,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裡。許久,才抬起頭,像小孩求情似的對別人說:給我吧!他當年曾在她的追悼會上寫有這樣一幅別樣的輓聯: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是的,她就是連胡適也為之稱道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曾這樣形容她:“林徽因就像一團帶電的雲,裹挾著空氣中的電流,放射著耀眼的火花。”
她誕生於風景明麗的杭州勝地,從年少的歲月起,便表現出令人驚訝的聰敏才思,似乎對於神奇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有著頗具靈性的孩子般的好奇心,還有,那敏感的洞察力。而她身上所透出的那一股迷人的親和力與優雅的氣質,一度令當時一起長大的堂姐妹們艷羨,她們甚至在幾十年之後,仍能夠細緻人微地描繪出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令她們傾倒。
在風華正茂的年歲里,愛慕她的才俊比比皆是,而且都是那樣的迷戀,那樣的真誠,那樣的痴情,甚至不可自拔地陷入因愛而生的苦惱中;而這一切的發生,只因她恬靜的容貌,因她高雅的氣質,因她奇特的才思。甚至有人為這虔誠的愛慕,而終身不娶。
她在20世紀30年代,“一代才女”的美譽就已經不脛而走,傳遍大江南北,故國東西。而在她的身後,這一稱讚絲毫沒有淡出歷史,銷聲匿跡,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她的故事顯得愈加傳奇。
她是家庭沙龍上眾人矚目的焦點,她的客廳里從來不乏才子俊秀的氣息,而她交際起來是那樣的迷人又洋溢著不倦的魅力。座中客忘我地聽她品評藝術真諦,聽她娓娓地描繪、說理,融會中西。不只是沙龍,似乎在一切她所出現的場所,都飄散著“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芬芳空氣。
她留給後世的畫像里,一幅幅都是那樣的眼光靈動,顧盼生姿,具有說不盡的落落大方與秀逸伶俐。
她是具有傑出的審美能力的藝術家,又是夫婿事業道路上的完美伴侶;經歷過煙花綻放的童話般的青春,也經歷過病臥孤村落寞羈旅的遲暮;她在光鮮亮麗的燈光下是眾多男人仰視的奇異女子,而在窮鄉僻壤中又是那樣耐得住學術清冷寂寞的平凡匠師。
當她已經離世多年之後,一位曾經愛慕她終身的八十歲老人,面對別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她的照片時,竟然還會凝視良久,微微顫動著喉嚨,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裡。許久,才抬起頭,像小孩求情似的對別人說:給我吧!他當年曾在她的追悼會上寫有這樣一幅別樣的輓聯: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是的,她就是連胡適也為之稱道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曾這樣形容她:“林徽因就像一團帶電的雲,裹挾著空氣中的電流,放射著耀眼的火花。”
後記
如果現在用幾個字來總結林徽因,那么,愛與美應該說是最恰當不過的。
對於生活的三昧,這個才氣過人的女子是深解其中真味的,她擁有著傲然的家世而不自恃清高,擁有著眾多的追求者而不自我陶醉,她始終保持著那一份水仙花般的純美自然,平易可親。對於她來說,生活固然不能枯燥,然而也不必過於繁華喧囂。她想要的,只是平平淡淡,安安穩穩。
對於愛的理解,她同樣如此,愛,不必轟轟烈烈,但一定要真誠對待;不必纏纏綿綿,但一定要用心打理;不必眾星拱月,但一定要與那個唯一相守終身,不離不棄。
以推崇“閒適”聞名的周作人先生,一生追求適意雋永的生活境界,他喜歡那種舒徐自在,“極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他曾這樣地做過比喻:農夫終日車水,忽駐足望西山,日落陰涼,河水變色,若欣然有會,亦是閒適;至於那種仿佛看破紅塵,等生死,齊禍福的“大閒適”,也不過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以婉而趣的態度對付之”的表現罷了。其實,周作人的“閒適”正如那終日勞苦的農夫,“忽駐足望西山”時“欣然有會”一樣,是一種忙裡偷閒,自娛自樂的“小閒適”,他那“平和沖淡”的思想,也是一種對於心靈矛盾的自我調和而已。
其實林徽因的一生又何嘗不是處處充滿著心靈的矛盾與糾結:兒時家中複雜的親人關係,年輕時父親的離世,以及後來在徐志摩、梁思成與金岳霖之間的抉擇,是她一生中不停地被命運推來的學習愛的自修課。好在,這個奇女子竟將這一切可以打理得清清爽爽,和諧自然。
她的美,同樣美得如此“閒適”,如此“沖淡”,絲毫沒有世俗的虛偽與矯情,沒有濃重的脂粉氣息或市井的庸氣,有的,是灑脫,是懂得,是理解,是包容。婚前,梁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說了嗎?”
林徽因不僅用一生回答了梁思成,她同樣也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幾近完美的愛與美的故事。林徽因生前幾乎並未結集出版過什麼著作,甚至在身後也一度被文學史所遺忘。然而,關於她的傳奇經歷的富於文學色彩描寫,在近些年卻不乏關注,而且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稱羨。不過,在這位才女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的追捧的時代,也曾有林徽因的學生們曾表示:“任何藝術形式再現的林徽因都無法讓我們這些和她接觸過的學生們認可。”的確,“見字如面”其實是不真實的,畢竟,文字再如何努力,再如何恢復歷史的畫面感,終究再不會還原那一位女子的真實存在。見仁見智,只在讀者們的會意了。
對於生活的三昧,這個才氣過人的女子是深解其中真味的,她擁有著傲然的家世而不自恃清高,擁有著眾多的追求者而不自我陶醉,她始終保持著那一份水仙花般的純美自然,平易可親。對於她來說,生活固然不能枯燥,然而也不必過於繁華喧囂。她想要的,只是平平淡淡,安安穩穩。
對於愛的理解,她同樣如此,愛,不必轟轟烈烈,但一定要真誠對待;不必纏纏綿綿,但一定要用心打理;不必眾星拱月,但一定要與那個唯一相守終身,不離不棄。
以推崇“閒適”聞名的周作人先生,一生追求適意雋永的生活境界,他喜歡那種舒徐自在,“極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他曾這樣地做過比喻:農夫終日車水,忽駐足望西山,日落陰涼,河水變色,若欣然有會,亦是閒適;至於那種仿佛看破紅塵,等生死,齊禍福的“大閒適”,也不過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以婉而趣的態度對付之”的表現罷了。其實,周作人的“閒適”正如那終日勞苦的農夫,“忽駐足望西山”時“欣然有會”一樣,是一種忙裡偷閒,自娛自樂的“小閒適”,他那“平和沖淡”的思想,也是一種對於心靈矛盾的自我調和而已。
其實林徽因的一生又何嘗不是處處充滿著心靈的矛盾與糾結:兒時家中複雜的親人關係,年輕時父親的離世,以及後來在徐志摩、梁思成與金岳霖之間的抉擇,是她一生中不停地被命運推來的學習愛的自修課。好在,這個奇女子竟將這一切可以打理得清清爽爽,和諧自然。
她的美,同樣美得如此“閒適”,如此“沖淡”,絲毫沒有世俗的虛偽與矯情,沒有濃重的脂粉氣息或市井的庸氣,有的,是灑脫,是懂得,是理解,是包容。婚前,梁思成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說了嗎?”
林徽因不僅用一生回答了梁思成,她同樣也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幾近完美的愛與美的故事。林徽因生前幾乎並未結集出版過什麼著作,甚至在身後也一度被文學史所遺忘。然而,關於她的傳奇經歷的富於文學色彩描寫,在近些年卻不乏關注,而且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稱羨。不過,在這位才女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的追捧的時代,也曾有林徽因的學生們曾表示:“任何藝術形式再現的林徽因都無法讓我們這些和她接觸過的學生們認可。”的確,“見字如面”其實是不真實的,畢竟,文字再如何努力,再如何恢復歷史的畫面感,終究再不會還原那一位女子的真實存在。見仁見智,只在讀者們的會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