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案例
俄羅斯《報紙報》網站2008年7月27日發表文章,題目是“愷撒大帝並不能一心多用”。文章說,大腦同時做兩件事只是一種幻覺,其實是不斷從一件事轉換到另一件事。這些轉換需要一定的時間,可以通過練習縮短時間,但不可能短到任意小的數值。
研究人員利用層析X線照相法觀察大腦的活動,發現在把兩件事混合在一起時,大腦額葉前部皮層立刻開始發揮關鍵作用,但它並不能保證兩個行為真正同時並行,而是依次先後處理,轉換速度可快到讓我們產生“同時”的幻覺。
另一項調查:
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學習,從普遍意義上講確實有道理。但最近美國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聯合進行的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兒童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2~3種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4~6種事情上,即便是剛剛學步的周歲嬰兒,也可在父母的教導下一邊聽從父母的指點,一邊邁出蹣跚的步子。
這就意味著,對一個頭腦和身體均正常的人來說,“一心”是完全可以“兩用”甚至“多用”的。
其實,不少活動或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同時注意好幾個方面,特別是較複雜或較富創造性的活動或工作。如飛機駕駛員在駕駛飛機的同時,須留意地形、氣候的變化,並認真觀察各種儀表,此外還得隨時注意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鋼琴家在手指擊鍵時,眼看著琴譜,耳聽著琴音,大腦則在分析、判斷音樂的節奏和輕重。顯然,一個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的人,在從事這類活動或工作時,就會手忙腳亂。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樣,也需要後天培養,而嬰幼兒時期對其所做的有意識培養尤為關鍵。美國專家建議,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應由淺入深地進行“一心兩用”的訓練。如:
l歲前後的嬰兒可學習一邊聽音樂一邊聽說話,或試著一邊學說話一邊拍手,或反覆練習在注視一枚發光彩球的同時作出舉手動作,或一邊搖動一面紅旗一邊發出呀呀的喊聲,或一邊學步一邊聽歌。
2~3周歲的幼兒可一邊講一則簡單故事,一邊臉部做出種種表情,或一邊背誦兒歌一邊根據內容扭動身軀,或一邊搖動鈴鐺一邊報出鈴聲的次數,或一邊注視眼前的圖片一邊留意別人輕擊自己背部的次數。
接受過“一心兩用”訓練的3周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根據其興趣愛好、表現能力和智力、體力的綜合水平因材施教,如邊講故事邊表演魔術,邊看電視邊背誦詩歌,邊背誦英語字母表邊以軀體動作做模擬字形表演等難度較大的“一心兩用”的訓練。
研究還表明,凡能輕鬆完成“一心兩用”訓練的孩子,反過來需要注意力集中時,往往堅持的時間更長,大腦反應較快,身體各部位動作較協調,記憶力較強,也更富創造性。
不過,在讓孩子學會“一心兩用”的同時,父母自己也必須明白:並非所有活動或工作都是可以同時進行或同時操作的,條件是同時關注的兩件事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較熟悉又較簡單的,換句話說即是不需要花費很大注意力的。此外,有些場合“一心兩用”可能引發副作用,如一邊用餐一邊講故事就不宜提倡,因為分心可抑制孩子唾液的分泌,從而影響正常消化。父母還須特別提醒那些坐不住的“多動”孩子:要是在聽課時看連環畫或做小動作,那就“丟了西瓜揀了芝麻”,得不償失啦。
影響
身心健康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邊走路邊說話會損害健康。由於說話和呼吸同屬大腦同一區域控制,邊走路邊說話會使大腦“一心二用”,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神經信號傳輸的中斷,腹部肌肉活動減弱,降低對脊椎等的保護作用。同樣,如果一邊進食,一邊思考問題;或一邊進食,一邊看書、看電視,大量的血液要供應腦部工作,會直接影響胃腸道的血液供應。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胃的功能,導致胃病發生。 也會引發一系列危險的精神問題,從成年人的巨大壓力和狂躁症,到孩子身上的學習障礙和自閉症。
導致事倍功半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厄爾·米勒研究證實,相比於循序漸進地做事,同時做兩件或多件事需要付出更多的腦力。他在志願者同時處理不同工作時對他們的腦部進行掃描,發現即使面前有很多看得見的物體時,也僅有一兩件會引起大腦的反應,這表明我們實際上只能集中精力做一兩件事。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不同工作時只能來回忙碌,做無用功。還會導致大腦的處理能力透支而引發嚴重問題。
加州大學科學家馬克研究顯示當人們快速地在不同工作中換來換去時,他們工作速度加快,但效率很低。
使人狂躁好鬥
澳洲中央昆士蘭大學行為科學家艾倫·基恩博士認為“一心多用”是狂躁症蔓延的重要因素。
因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愈來愈豐富,人們往往同時乾好幾樣事情,這些都會引起大腦中的化學變化。而這些變化,包括應激激素指標的長期增加,會使我們更傾向於好鬥而衝動,同時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導致疾病
長遠來看,“一心多用”引起的心理和治理損耗會導致普遍的危害,其中年輕一代面臨的危險最大。年輕人“一心多用”的時間越長,他們專心致志的能力就越差。試圖邊學習邊做別的事,例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會給大腦輸送有害的信息,從而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美國神經科學家加雷·斯默警告說,在性格形成時期總是“一心多用”的孩子會失去發展那些成長緩慢但至關重要的社交能力。因為會隨著大腦神經系統能力的下降,保持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將變得很糟糕,我們會誤解甚至無法理解那些微妙的、非言語的信息。
相關因素
“一心多用”事實上同大腦其他分工區域參與與否沒有關係,只同額葉前部皮層提高工作效率有關。
且研究人員已將他們的試驗寫成文章發表在《神經元》月刊上。他們的試驗證實,大腦同時做兩件事只是一種幻覺,其實是額前葉快速不斷從一件事轉換到另一件事。這些轉換需要時間,但由於時間很短,不被人們所察覺,所以使人們產生一心可以多用的錯覺。雖然人們可以通過練習縮短時間,但不可能將其縮短到任意小的數值。而且,練習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事情的難易程度。研究人員勒內馬魯阿指出,解決複雜問題時還需要調動大腦其他不參與解決容易問題的結構。
科學研究
英國心理學家表示,當多項任務在執行且需要快速轉換時,女性超過男性。實驗顯示,無論男性女性都會艱難抉擇任務優先問題,但男性顯得更加困難。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比較各120名男女在電腦測試中的表現。這些測試要求他們在計數及形狀辨識這兩項任務中轉換。任務剛剛開始時,實驗對象都可以及時完成任務,但當任務混合交替時,速度慢下來且錯誤率上升,男性反應速度比正常情況下慢77%,而女性速度則為69%。第二項測試是:在八分鐘之內完成一系列任務。其中包括:在地圖上定位餐廳位置,解決簡單數學問題,接電話,決定要如何在田地里找到一把丟失的鑰匙。想要在八分鐘之內完成以上任務不太可能,因此這就需要實驗對象決定優先順序,規劃好時間安排並且在壓力下也能冷靜應對。通過兩項測試,研究人員認為在多任務執行時,女性比男性“更有優勢”,至少是在一定情境之下。傳統生活中,女性在家做飯,同時還要照顧嬰兒;而男性則在外從事更加“線性”任務,如捕獵等等。
但最近有研究者提出相反觀點。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教授TimoMaentylae表示:“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其實男性比女性更擅長同時做多件事。”其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心理科學》雜誌上。過去有研究認為,記性好的人通常更擅長一心多用,但研究者發現,同時做多件事的能力還和空間思維能力有關。而對女性而言,空間思維能力通常和月經周期相關,行經期間,空間思維能力較好,排卵期則較差。排卵期的女性與男性相比,一心多用的能力明顯較差,但這種差距在行經期的女性身上並沒有明顯體現。
研究意義
通過這項一心兩用的研究不僅有利於了解大腦真實的工作原理,還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