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式75mm自行火炮

一式75mm自行火炮

新式自行火炮一直到1941年中期才完成了設計和樣車製造,並於當年10月以“一式75毫米炮戰車”的名義提交陸軍野戰炮學校進行測試。1941年底,該車通過了定型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式75mm自行火炮
  • 分類:武器
  • 國家:日本
  • 研發時間:1939年
發明背景,性能,

發明背景

諾門坎戰役的結果,日本軍部決定在97式坦克底盤的基礎上,開發可以裝載75毫米或者更大口徑火炮的“炮戰車”,負責為裝甲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並對付戰場上一些坦克無法摧毀的目標。根據軍方的要求,日立公司的龜有廠1939年開始研製新的自行火炮。新式自行火炮一直到1941年中期才完成了設計和樣車製造,並於當年10月以“一式75毫米炮戰車”的名義提交陸軍野戰炮學校進行測試。1941年底,該車通過了定型試驗,這當然不奇怪,因為對於自行火炮的配屬、戰術使用等,日本軍隊完全沒有相應的經驗(甚至參加定型試驗的個別人之前連坦克也沒有見過),也沒有進行更多的理論探討。直到一式自行火炮通過了定型試驗後,日本陸軍才對這種全新類型戰車在部隊內配屬、編成、戰術使用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這個問題,又或多或少的拖延了它的量產。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也是整個二戰期間“大批量”在部佇列裝的唯一一種自行火炮, 按照日軍1942年確定的坦克部隊編成,各個坦克師團和獨立旅團下屬的坦克聯隊,在編成內各擁有一個炮戰車中隊,裝備一式自行火炮(75毫米和105毫米自行火炮)10輛。到戰爭結束前,駐守日本本土的坦克部隊,機動炮兵中隊則一般裝備該車6輛(如坦克第4、5、6旅團)。該車的具體產量,已經沒有確鑿的數據,通常的說法是到1943年5月,日立龜有工廠共生產了124輛,另有一說是到1944年7月該廠又生產了55輛,還有一種說法是連同105毫米的1式自行火炮,共生產了138輛。

性能

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的火力略強與德軍40年代初裝備的3號突擊炮早期型,機動性大致相當,但防禦性能明顯低於3號突擊炮,總體作戰效能,大概可以用略低於3號突擊炮早期型進行概括,也就是說,到40年代初,日軍自行火炮的性能略低於德軍的裝備水平(美軍同期還未完成自行火炮的定型和列裝),但還沒有出現質的差別。作為在戰前完成開發並裝備部隊的第一種自行火炮,儘管產量不大,該車的裝備卻是日本自行火炮中是最多的,按照日本軍隊的規定,該車主要作為機動炮兵配屬於坦克聯隊。1942年以後,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陸續裝備了日軍裝甲部隊,並參加了較多作戰行動。駐菲律賓的坦克第二師團、駐緬甸的坦克第14聯隊,以及駐中國的坦克第3師團和關東軍等都裝備一定數量的該車。
儘管該車也是被日軍確認的唯一可從正面擊毀美國M4謝爾曼坦克並量產的裝甲車輛,但是在實際戰鬥中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1945年1月17日,日本坦克第二師團的200輛戰車(主要是坦克,包括一部分自行火炮)在馬尼拉近郊與美軍6個坦克營的交戰中,被美軍摧毀了180輛,剩餘全部被俘獲,重見伊三少將陣亡、岩淵少將自盡,部隊殘部甚至需要步兵師團進行收容。在比基尼島之戰中,第二炮兵團的該車也沒有對美軍的行動產生多大影響,車輛全部也被擊毀或者繳獲。關東軍各旅團裝備的1式75毫米自行火炮,也在1945年8月下旬的交戰行動中被蘇軍迅速擊毀,根據蘇軍有關人員的回憶,日軍裝甲部隊的威脅,甚至不如肉彈自殺對蘇軍的威脅更顯著。到戰爭結束前,日本僅在本土的16方面軍編成內,還有不到50輛一式75毫米和一式105毫米自行火炮可以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