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一式轟炸機
- 英文名稱:Type 1 Bomber
- 國家:日本
- 飛機類型:轟炸機
- 研製公司:三菱重工公司
- 首飛時間:1939年10月23日
簡介,研發歷程,性能參數,技術數據,性能數據,武器裝備,主要型號,使用情況,
簡介
一式陸上攻擊機是太平洋戰爭之中,舊日本海軍擁有的雙引擎攻擊機。與前作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同為三菱內燃機株式會社設計及製造,而其後繼的陸上轟炸機(日文為爆擊機)“銀河”因戰力問題而延遲推出,因而一式陸攻在終戰是仍是當作主力攻擊機使用。在盟軍方面,稱呼一式陸攻為“Betty”,不過其引擎一旦起火便很難熄滅,因此美國海軍陸戰隊便戲稱一式陸攻為“一式打火機”。
研發歷程
這種遠程打擊想法的第一項成品為1935年由三菱引擎公司名古屋飛機製作所的本庄季郎開發團隊所製作出的96式陸上攻擊機,並於1937年的中日戰爭對中國實施越洋打擊,此種長距離攻擊的想法得以實證,不過在此種作戰模式得到實證之後的日本軍方於昭和12年(1937)9月決定開發96式之後繼機,以"十二試陸上攻擊機"的計畫向三菱單獨一家公司下達開發命令。
1937年9月,日本海軍向三菱公司直接下達了要求苛刻的設計任務書。作為96式陸攻的換代機種,“一式陸上攻擊機”問世了。這種新型雙發遠程轟炸機與96式相比,將在速度、火力、特別是航程上有長足的改進。1938年8月開始木模審查,1939年9月原型機“12試陸攻”研製成功,10月23日在各務原機場首飛成功。經小改,1940年1月移交海軍繼續試飛改進,並取得滿意結果。由於96式陸攻在中國大陸上空不斷被擊落,海軍決定不顧一切地先發展所謂的“翼端護航機”,實際上就是像YB-40那樣的轟炸編隊全程火力護衛機。
性能參數
技術數據
乘員:7人
機長:19.97米
翼展:24.89米
機高:4.9米
空重:6,471千克
發動機:2× 三菱MK4A-11 “化成”14缸星形發動機 ,1,141千瓦(1,530馬力)
最大起飛重量:12,86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飛行速度:428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2,852千米
武器裝備
主要型號
11型(G4M1):初期生產型。一部分安裝 [ 火星 ] 15型發動機
12型(G4M2):公司內部對22型試製計畫機的呼稱
13型(G4M1):安裝 [ 火星 ] 15型發動機的11型機在公司內部的稱呼
22型(G4M2):安裝 [ 火星 ] 21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使用4葉螺旋槳,載彈量增加
22甲型(G4M2):安裝了雷達的22型,機身側面機槍用20mm機炮取代
22乙型(G4M2):22甲型機身上部換裝長身管機槍,相應改變了機身槍塔設計
24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型相同
24甲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甲型相同
24乙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乙型相同
24丙型(G4M2A):前方旋迴機槍改為13mm口徑機槍
24丁型(G4M2E):櫻花彈母機,改造了炸彈艙,防彈裝甲增強
25型(G4M2B):安裝 [ 火星 ] 27型發動機的試驗型
26型(G4M2C):安裝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噴射式)發動機的試驗機
27型(G4M2D):安裝 [ 火星 ] 25乙型(附帶推力排氣裝置)發動機的試驗機
34型(G4M3):24型的防禦裝甲加強型,續航距離縮小
34甲型(G4M3):22甲型,24甲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
34乙型(G4M3A):22乙型,24乙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
34丙型(G4M3A):24丙型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
36型(G4M3C):安裝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噴射式)發動機的型號,與26型相同
36丁型(G4M3E):36型改裝的櫻花彈母機
37型(G4M3D):安裝 [ 火星 ] 25乙型(附帶推力排氣裝置)發動機的型號,與27型相同
使用情況
戰爭期間一共建造了大約2500架一式陸攻,其中一半為G4M1型,另一半包括60架G4M3型,剩餘為G4M2型。根據戰爭中暴露的缺點,一式的兩種改進型相應增加了裝甲,並可掛裝自殺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