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景》主要內容包括:迎春——跟著春天吃茶去;收藏春天的風雅;文人眼中的江南;唐宋之間的那段江南往事留夏——品味鄉愁的詞語;送秋——考古的美學與意味;入冬——留住文化的根。
基本介紹
- 書名:一年景/沐心文叢
-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 頁數:323頁
- 開本:32
- 作者:李冬君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7961654, 978753796165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一年景》由希望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一、迎春——跟著春天吃茶去
1.收藏春天的風雅
2.文人眼中的江南
3.魂兮歸來哀江南
4.我與我周旋
5.文明的抗戰
6.唐詩的江山
7.唐宋之間的那段江南往事
8.厚生的文明樣式
9.自治造就桃花源
10.楠溪江上的“水磨調”
11.有一方水土叫青花
12.游吟的山魂
13.繽紛的風姿花謠
二、留夏——品味鄉愁的詞語
1.卜辭里的玉鳳
2.美的對話
3.宣紙上的鄉愁
4.雲間詞雨
5.上海四馬路上的“茶花女”
6.賽金花出走以後
7.相識何必曾相逢
8.女性的政治文化
9.迷你男權主義的閒話
10.沙發上的瀏覽
11.陽台閱讀
12.隨風說書
三、送秋——考古的美學與意味
1.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2.彩陶文藝復興
3.一雙史前的眼睛
4.金幣之國
5.快樂的臨淄
6.有聲有色的古墓
7.慈善是一門政治藝術
8.力的較量
9.速度的想像
10.沉睡在歷史深處的軍隊
11.品味市井宋
四、人冬——留住文化的根
1.中國出了個好皇帝
2.酒在世說中還原人性的新語
3.上海四馬路上的《時務報》
4.天國之魂石達開的悲劇
5.儒教騎士辜鴻銘
6.詩意地棲居歷史
7.留住文化的根
1.收藏春天的風雅
2.文人眼中的江南
3.魂兮歸來哀江南
4.我與我周旋
5.文明的抗戰
6.唐詩的江山
7.唐宋之間的那段江南往事
8.厚生的文明樣式
9.自治造就桃花源
10.楠溪江上的“水磨調”
11.有一方水土叫青花
12.游吟的山魂
13.繽紛的風姿花謠
二、留夏——品味鄉愁的詞語
1.卜辭里的玉鳳
2.美的對話
3.宣紙上的鄉愁
4.雲間詞雨
5.上海四馬路上的“茶花女”
6.賽金花出走以後
7.相識何必曾相逢
8.女性的政治文化
9.迷你男權主義的閒話
10.沙發上的瀏覽
11.陽台閱讀
12.隨風說書
三、送秋——考古的美學與意味
1.牛河梁人“白骨啟示錄”
2.彩陶文藝復興
3.一雙史前的眼睛
4.金幣之國
5.快樂的臨淄
6.有聲有色的古墓
7.慈善是一門政治藝術
8.力的較量
9.速度的想像
10.沉睡在歷史深處的軍隊
11.品味市井宋
四、人冬——留住文化的根
1.中國出了個好皇帝
2.酒在世說中還原人性的新語
3.上海四馬路上的《時務報》
4.天國之魂石達開的悲劇
5.儒教騎士辜鴻銘
6.詩意地棲居歷史
7.留住文化的根
序言
春生、夏長、秋獲、冬藏,是人類文明賦予自然的一個生命流程。四季在每一個華麗的轉身之際,給宋人一個陽光燦爛的啟示:一年都是好景致。但,春夏揖別,秋去冬來,嘆一聲四季在時間的秩序里卻無緣聚首,怎么辦?宋人聰明,他們把四季的花樣疊拼起來,讓每一個好景致定格在一個瞬間裡長相廝守,這便是宋代流行的“一年景”。
南宋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對宋代民間節序風俗有一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年景”的好景象。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京師婦女喜愛用四季景致為首飾衣裳紋樣,從絲綢絹錦到首飾、鞋襪,“皆備四時”。京城人把這種從頭到腳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稱為“一年景”。諸如,應季的節物有:立春日樹梢和簪上吊掛的絲絹剪成的“春幡”紋樣、元宵節之“燈毬”紋樣、端午“競渡”紋樣、避邪之“艾虎”紋樣、“雲月”愛秋景紋樣;四時的花兒,則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圖案。“皆並為一景,謂之一年景。”
常州武進南宋墓葬,出土了三件朱漆戧金奩,棱脊圓柱形,戧金工藝精美,花葉舒展,花筋細如遊絲,富麗堂皇,是宋代戧金漆器藝術的巔峰。鏡匣蓋面上是一幅仕女庭院消夏圖,匣身中腰一圈為戧刻的四季花卉。乾枝梅連著春花牡丹,相接夏荷萱草,又與秋芙蓉緊鄰,最後止於冬春之交的茶花。花枝搖曳出四季的味道,一圈拓展開來,正好是“一年景”。其他兩件也同樣戧刻花卉,表達對“一年景”的追慕。
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了非常精美的絲繡品。有兩件繡花綬帶,刺繡紋樣幾乎囊盡了一年景里的所有花卉,荷花、山茶、杜鵑、桃花、菊花、薔薇、芙蓉、石榴、秋葵、海棠、牡丹等。還有用各種花朵拼合為“一年景”的被面。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一年景”羅織品,四季花卉紋樣精美。
宋代名畫《宋仁宗後坐像》,侍立左右的兩個宮女,頭戴花冠,簪嵌了近百朵花兒,繽紛斑斕的頭飾,展示了“一年景”的花樣年華。黃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墓墓主,都戴有高貴的頭飾。梳高髻,插金釵銀簪,罩金絲彩冠。依據宋人對“一年景”的熱情追捧,彩冠上應該插滿了四季的鮮花,不過除了金銀珠寶,鮮花已隨墓主人土了,想必正合墓主心愿。這便是鮮花的可愛處,不留戀,不永恆。
看來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只是紀實,“一年景”在出土實物和宋畫裡更加風雅多彩。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七中,引用了張彥遠《畫評》說:“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其實,王維已經將生命里的“一年景”入畫了,一個詩、佛、畫家,把四季疊拼在他的詩情畫意里,宣洩著他對自然的擁有,對生命的期待。
“一年景”的花樣年華,還是在宋代成長起來的。兩宋時,宮廷盛行簪花宴,御苑常備應節的鮮花,作賞賜、宴會簪戴之用。宋太宗在宴會上,曾賜千葉牡丹給寇準簪戴。宋真宗則常常賜花給大臣簪戴,以示恩寵。《宋史·輿服志》卷五載:宋制,新進士赴聞喜宴時,要由皇帝賜給花戴。司馬光中進士時,在聞喜宴上,同榜進士皆受賜簪花,偏他不動,旁邊的人勸他“君賜不可違也”,他才勉強把花戴上。
宋室風雅,民間風行。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風俗記》里寫道: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挑擔走街穿巷者亦然。京城有俗諺:“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據《武林舊事》記載,從端午節到六月六,都城臨安的女子皆戴茉莉花,一時茉莉花香城內外,花朵則游弋在街陌里巷。“婦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數十券,不過供一餉之娛耳。”
冬天來臨,第一次降雪是“花飛雪”,落葉、花瓣兒謝了綠紅,是太匆匆。聰明的女人想出了好辦法,把應季的鮮花夾在書冊中間,留作冬天簪髻插花之用,宋人稱之為“花臘”。不過,乾花易碎,亦不夠鮮美,於是,女兒家們又想出了好辦法,那就做假花吧。可她們不忍稱這種仿生花叫“假花”,而是稱作“像生花”。美好的嚮往產生美好的稱謂,“像生花”暗喻了一種努力對自然生命狀態的模仿,就像日本人將插花稱“生花”一樣。語言是心靈的視窗,一種讓花重生的感動油然而生。
鮮花昂貴,且有季節的局限,那就簪戴“像生花”吧。“像生花”可以做出一年四季的各色花朵,如果喜歡,就把一年四季的花朵都簪戴起來。時尚就是這樣造出來的,“一年景”花冠開始被熱寵。然而,“像生花”也有貴賤之分,南熏殿舊藏《歷代帝後圖》中所描繪的皇后服飾、仕女花冠,恐怕是最昂貴的“一年景”了。花冠上的“像生花”是用羅絹、金玉、玳瑁等珠寶製成的,普通民女恐怕只能自選力所能及的花料了。然而,無論高低貴賤,嚮往自然的美麗,那是每個人的生命底色,自然的起點是平等的,有何戴不起吶?“一年景”開始風靡,直到南宋末年,元代已經沒有這份風雅了。
走過花之流年,穿花如生命之花盛開,也許一瞬間便了無痕跡,如飛花吹雪,美麗遷徙;如落櫻繽紛,燦爛散盡。生命的行色,也許剛剛褪去春之嫩綠,還未及夏、秋、冬的轉載,便煙消雲散了。趕緊穿上一年的景色,讓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絢爛著四季的繽紛,哪怕落花一瞬。
“一年景”,是宋人的審美之眼對自然的獨特把握,那是來自細膩而又敏感的心靈對四季的體貼,在刻骨銘心處生長出來的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既然人生如四季流轉,美好的生命就不能成為被時間拉長的影子,亦不能任由時間分割。每一天都有一生的豐滿,每一天都是一個人生四季的追求,而不是一個季節的單調。一個瞬間便享受了四季的奢華,她們有這種承載的厚度和能力。
因為,宋人在詞里早已做好了精神格調的鋪墊,傷春、苦夏、哀秋、恨冬,那是人的情感在自然的感發中,謙遜而婉約的另一種審美表達,自有一份青衣的莊重託底,依舊是一首人生四季的流水高腔。
將四季堆砌於一身,一步一搖的花團錦簇,是宋人對自然美麗的別裁,“一年景”就是一曲人生的歡樂頌。
一千年以後,四季不再分明,花兒失去了季候,心靈在暖房裡開始麻木冰冷,一個人類努力營造的城市文明,與自然漸行漸遠。某一天醒來,有一種回歸的渴望。當一朵山菊讓你怦然心動時,心靈的文字一定會帶著生命的質感,滑過四季斑斕的底蘊,然後再流向內心。
細細地品味四季的花香,漫漫地觀賞一年景的色彩,在文化中國的四季流轉中,發現美的驚喜,擷芳采華,鋪就心靈的錦繡之路,就像戲劇里的青衣,身段謙謹,水袖拂肩,唱腔委婉,蓮步遲幽在這條路上,一個成熟的意象,成全了自我的精神四季,生命頓然優雅起來,人的一生便完成了。
這,便是本書書名的由來。
南宋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對宋代民間節序風俗有一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年景”的好景象。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京師婦女喜愛用四季景致為首飾衣裳紋樣,從絲綢絹錦到首飾、鞋襪,“皆備四時”。京城人把這種從頭到腳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稱為“一年景”。諸如,應季的節物有:立春日樹梢和簪上吊掛的絲絹剪成的“春幡”紋樣、元宵節之“燈毬”紋樣、端午“競渡”紋樣、避邪之“艾虎”紋樣、“雲月”愛秋景紋樣;四時的花兒,則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圖案。“皆並為一景,謂之一年景。”
常州武進南宋墓葬,出土了三件朱漆戧金奩,棱脊圓柱形,戧金工藝精美,花葉舒展,花筋細如遊絲,富麗堂皇,是宋代戧金漆器藝術的巔峰。鏡匣蓋面上是一幅仕女庭院消夏圖,匣身中腰一圈為戧刻的四季花卉。乾枝梅連著春花牡丹,相接夏荷萱草,又與秋芙蓉緊鄰,最後止於冬春之交的茶花。花枝搖曳出四季的味道,一圈拓展開來,正好是“一年景”。其他兩件也同樣戧刻花卉,表達對“一年景”的追慕。
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了非常精美的絲繡品。有兩件繡花綬帶,刺繡紋樣幾乎囊盡了一年景里的所有花卉,荷花、山茶、杜鵑、桃花、菊花、薔薇、芙蓉、石榴、秋葵、海棠、牡丹等。還有用各種花朵拼合為“一年景”的被面。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一年景”羅織品,四季花卉紋樣精美。
宋代名畫《宋仁宗後坐像》,侍立左右的兩個宮女,頭戴花冠,簪嵌了近百朵花兒,繽紛斑斕的頭飾,展示了“一年景”的花樣年華。黃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墓墓主,都戴有高貴的頭飾。梳高髻,插金釵銀簪,罩金絲彩冠。依據宋人對“一年景”的熱情追捧,彩冠上應該插滿了四季的鮮花,不過除了金銀珠寶,鮮花已隨墓主人土了,想必正合墓主心愿。這便是鮮花的可愛處,不留戀,不永恆。
看來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只是紀實,“一年景”在出土實物和宋畫裡更加風雅多彩。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七中,引用了張彥遠《畫評》說:“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其實,王維已經將生命里的“一年景”入畫了,一個詩、佛、畫家,把四季疊拼在他的詩情畫意里,宣洩著他對自然的擁有,對生命的期待。
“一年景”的花樣年華,還是在宋代成長起來的。兩宋時,宮廷盛行簪花宴,御苑常備應節的鮮花,作賞賜、宴會簪戴之用。宋太宗在宴會上,曾賜千葉牡丹給寇準簪戴。宋真宗則常常賜花給大臣簪戴,以示恩寵。《宋史·輿服志》卷五載:宋制,新進士赴聞喜宴時,要由皇帝賜給花戴。司馬光中進士時,在聞喜宴上,同榜進士皆受賜簪花,偏他不動,旁邊的人勸他“君賜不可違也”,他才勉強把花戴上。
宋室風雅,民間風行。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風俗記》里寫道: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挑擔走街穿巷者亦然。京城有俗諺:“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據《武林舊事》記載,從端午節到六月六,都城臨安的女子皆戴茉莉花,一時茉莉花香城內外,花朵則游弋在街陌里巷。“婦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數十券,不過供一餉之娛耳。”
冬天來臨,第一次降雪是“花飛雪”,落葉、花瓣兒謝了綠紅,是太匆匆。聰明的女人想出了好辦法,把應季的鮮花夾在書冊中間,留作冬天簪髻插花之用,宋人稱之為“花臘”。不過,乾花易碎,亦不夠鮮美,於是,女兒家們又想出了好辦法,那就做假花吧。可她們不忍稱這種仿生花叫“假花”,而是稱作“像生花”。美好的嚮往產生美好的稱謂,“像生花”暗喻了一種努力對自然生命狀態的模仿,就像日本人將插花稱“生花”一樣。語言是心靈的視窗,一種讓花重生的感動油然而生。
鮮花昂貴,且有季節的局限,那就簪戴“像生花”吧。“像生花”可以做出一年四季的各色花朵,如果喜歡,就把一年四季的花朵都簪戴起來。時尚就是這樣造出來的,“一年景”花冠開始被熱寵。然而,“像生花”也有貴賤之分,南熏殿舊藏《歷代帝後圖》中所描繪的皇后服飾、仕女花冠,恐怕是最昂貴的“一年景”了。花冠上的“像生花”是用羅絹、金玉、玳瑁等珠寶製成的,普通民女恐怕只能自選力所能及的花料了。然而,無論高低貴賤,嚮往自然的美麗,那是每個人的生命底色,自然的起點是平等的,有何戴不起吶?“一年景”開始風靡,直到南宋末年,元代已經沒有這份風雅了。
走過花之流年,穿花如生命之花盛開,也許一瞬間便了無痕跡,如飛花吹雪,美麗遷徙;如落櫻繽紛,燦爛散盡。生命的行色,也許剛剛褪去春之嫩綠,還未及夏、秋、冬的轉載,便煙消雲散了。趕緊穿上一年的景色,讓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絢爛著四季的繽紛,哪怕落花一瞬。
“一年景”,是宋人的審美之眼對自然的獨特把握,那是來自細膩而又敏感的心靈對四季的體貼,在刻骨銘心處生長出來的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既然人生如四季流轉,美好的生命就不能成為被時間拉長的影子,亦不能任由時間分割。每一天都有一生的豐滿,每一天都是一個人生四季的追求,而不是一個季節的單調。一個瞬間便享受了四季的奢華,她們有這種承載的厚度和能力。
因為,宋人在詞里早已做好了精神格調的鋪墊,傷春、苦夏、哀秋、恨冬,那是人的情感在自然的感發中,謙遜而婉約的另一種審美表達,自有一份青衣的莊重託底,依舊是一首人生四季的流水高腔。
將四季堆砌於一身,一步一搖的花團錦簇,是宋人對自然美麗的別裁,“一年景”就是一曲人生的歡樂頌。
一千年以後,四季不再分明,花兒失去了季候,心靈在暖房裡開始麻木冰冷,一個人類努力營造的城市文明,與自然漸行漸遠。某一天醒來,有一種回歸的渴望。當一朵山菊讓你怦然心動時,心靈的文字一定會帶著生命的質感,滑過四季斑斕的底蘊,然後再流向內心。
細細地品味四季的花香,漫漫地觀賞一年景的色彩,在文化中國的四季流轉中,發現美的驚喜,擷芳采華,鋪就心靈的錦繡之路,就像戲劇里的青衣,身段謙謹,水袖拂肩,唱腔委婉,蓮步遲幽在這條路上,一個成熟的意象,成全了自我的精神四季,生命頓然優雅起來,人的一生便完成了。
這,便是本書書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