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繁華半城山

《一城繁華半城山》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楊春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城繁華半城山
  • 創作年代:2012-03
  • 作品出處:畢節晚報
  • 作者:楊春艷
作品原文
一城繁華半城山
曾嚮往過古老的桃花源,也曾懷念過老家的村莊,可惜都已遠去了。而今獨自呆在這個城市,不知是幸與不幸,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這個城市有著我迷戀的一切,包括愛情,包括那置身在這繁華城市當中春夏秋冬都頗具詩意卻又默默不語的偌大的山……
在懵懂的少女時代,我曾渴望擁有一座廟,廟裡只有我一個人,這是我屢次去靈峰寺的心靈根源。後來發現,不必爬那么高的山走那么辛苦的路便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方淨土了,那便是坐落於響水灘旁的紗帽山公園內的寺廟——居士林。新砌的磚紅色的牆在這冬日的山林里,裝飾著千百年來不曾改變的古老的優雅,一如西湖邊上的雷峰塔,雖未曾有過傳奇,也未曾有過一段情節曲折的故事,但卻晨鐘暮鼓,見證著這個城市從荒蕪到繁華,悉數著山上那些參天大樹的年輪。
若要從此路爬到紗帽山的山頂,居士林卻是必經之地。總以為,這居士林要有些南北朝時期隱士的味道了——居士,隱居之士也。這樣的解釋未免有些牽強附會,然而這紗帽山卻真有些隱士的風味。處於繁華的都市之中,每天慕名而來的行人也無數,它卻總是以一種沉默的姿勢站立。
從居士林向上便是彎彎曲曲的一色的白石階,未帶一點青綠,錯落在山間,卻滋生了滿山的古樸。石階生長在樹林中間,瀰漫在紗帽山上,任何一條石階鋪成的小徑都可以通往山頂,亦或抵達心靈最寧靜的港灣。往上是山頂,左邊是不太高的山頭,右邊則是高聳的山峰,生長著一排筆直整齊的樹,像昂首挺胸的戰士,在山間直直的站著。月亮從山腰旁慢慢的往上爬,一位農家女子正在菜地里摘菜,或許是為了做一頓豐盛的晚餐。早已走得口渴,看見山間綠綠的一片,真想大叫一聲:“姑娘,可有解渴的蘿蔔?”可又怕驚擾了她。於是,繼續往前行,只幾步,眼前完全變了個樣。已經落光了葉子的光禿禿的樹,當有鳥飛過時,更顯得這山在這繁華的都市之中的孤獨。當鳥聲隱匿於山中,孤獨早已了無,變成了孤寂。
此時,那冬日的滄桑已被這滿樹蒼翠的青松所掩蓋。一樹一樹的靜,一山一山的綠。松樹間有斜倚私語的,有並肩與這冬日的寒冷戰鬥的,亦或密密麻麻挨著歡聲笑語的。還是一級一級的石階,依然一樹一樹的翠綠,腳底卻越走越鬆軟,像赤足走在夏天海邊的沙灘上,只是少了腳底的那般熾熱。松枝都是泛黃了的,有的無奈的被風吹下,有的甘願在春天到來之前蛻變,迎接一個嶄新的草長鶯飛的陽春三月。
走在松林間,早已忘卻自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年代,忘卻自己的一切,或許也包括自己。聽一首叫《因為愛情》的歌,做一個古老的自己,想一個未曾發生過的還很遙遠的故事。想著想著,眼前呈現出了兩條道。一條直通山頂,另一條,彎彎曲曲的伸向茂密的松林深處。自己的習慣,一向不喜歡一看就知道結局的故事,也不喜歡一眼就看得見盡頭的路,所以選了一條往松林深處而去的小徑。依然是石階,石階上依然是松枝,卻越走越暗了,隱隱的看見有幾座石頭立在路旁,隱約有些陰森的感覺,卻見一中年人跪在石頭前,細聲嘀咕些什麼,眼裡還流著淚水。這松林再也不安靜了,好像林子裡的一切只在這一瞬間甦醒了,全來見證著這男子的悲傷。有鳥聲叫起來了,有月亮跟過來了,有松枝橫著豎著的飄下來了,自己的腳步也越走越倉促了。
松林沒有被遺落在墓碑的兩旁,然而卻稀疏了許多,路明朗了,月亮清晰了,掠過層層的松樹瞧得見亭子了。繞過兩個彎,幾棵松稀落地站在亭子的一側,一輪下弦月掛在亭子的另一側,亭子後面是黃昏時分深藍的天際,營造出一種寂靜的空靈,恍若懸掛在半空中一般。亭子是古樸的,紅柱青瓦。在亭子裡選一個地方坐下,便可瞧見平日裡這繁華的畢節城,群山間的畢節城,錯落有致的房屋,繁忙的為生活而奔波的人群,還有那才誕生沒幾年的高聳的樓,以及那通往更遠的大山深處的交錯的公路。這城的風貌,這城的繁華,或許連這城的歷史,以及這城的變遷,皆盡收眼底。
東面是山,西面是山,北面是山,南面還是山,四面都是山。在這半山腰間,依然可見。仰望,便是山頂,山頂依然有一個亭。乍看之下,有些模糊。身上帶著的相機有兩個功能,第一是拍照,第二便是充當望遠鏡,在看不見遠處的時候,拿出相機,便可達到望遠鏡的效果,於是山頂的廟已在視線之內了。山頂沒了松,是極小的灌木叢,肆意地生長著一些人們不大知曉的雜草,最高的地方是和這個亭子相似的亭子,只是大了許多,高了許多,也氣派了許多。
到這個亭子,于山頂,還只半程。往上便是山頂,在這半山腰上看得見山腳的繁華,看得見山頂的寂靜,於是小憩,不願再前行。曾以為無論做什麼都要固執地堅持到最後,無論結局如何,無論道路多遙遠,此刻卻只想也只願在這半山腰上看盡這一城的繁華,享盡山間的清幽,仰望山頂的寂寥。
於是,回味一個模糊的過去,念一首不曾被人傳誦的詩,想一段不會被人記起的故事。
作者簡介
楊春艷,1988年4月生,貴州開陽人,2011年畢業於畢節學院,現在畢節晚報社從事新聞采編工作。文字散見於《當代貴州》《當代教育》《高原》《畢節日報》《畢節晚報》等報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