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勝利論

一國勝利論

列寧根據帝國主義時代各資本主義列強的實際情況,把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思想,概括為不平衡規律,並據此得出了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絕不會在所有國家同時爆發並取得勝利的結論。

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必須先建立起無產階級的制度,才可能建立起無產階級政權。而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則駁斥了這種觀點。

“一國勝利論”認為:只要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裡,擁有強大的無產階級力量,再加上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和科學的革命理論的指導,便可以建立起無產階級政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國勝利論
  • 提出者:列寧
  • 時間:在1915年
  • 意義:革命的勝利做了理論準備
一國勝利論 即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取得勝利的理論。列寧在1915年所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他說,“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選集》第2卷第709頁)1916年的《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一文中又作了進一步闡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國之間經濟、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躍進式的迅速發展,趕上或超過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必然引起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例如一戰的爆發)。戰爭使帝國主義陣線分裂,力量削弱,從而造成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在這薄弱環節上,如果有的國家無產階級力量較強,覺悟程度較高,有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國內階級矛盾又極為尖銳,那么無產階級就可在一國或數國首先發動革命,並取得勝利。列寧的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為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做了理論準備。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其後中國等一系列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證明了一國勝利論的正確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