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一切都是心理學:信念力
- 作者:魏棻卿
- ISBN:9787564084271
- 類別:心靈與修養>心靈/感悟
- 頁數:196
- 定價:28.00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3
- 裝幀:簡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信念能夠決定你的人生。只有正向的信念,才能帶你走向正向的人生。你眼中的世界,其實是內在信念的投射。人生是苦或是樂,往往來自你的一個念頭。
作者通過39篇小故事,分享個人的生命體悟,及對周遭人和事物的深刻觀察與發現。
作者簡介
魏棻卿,心靈勵志作家。出生於台南佳里,畢業於文化大傳系、北醫公衛所。2001年成為記者,曾經任職於遠見雜誌、東森、民視、三立等媒體,榮獲多座新聞獎項。目前就讀教育心理與咨商研究所,亦經常參加心靈成長課程。
從小就堅信,人因夢想而偉大。熱愛寫作、閱讀和流浪,致力以“單純、自由、愛”活出生命精彩,讓自己的存在成為世界的祝福。
著有《幸福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執著很少》、《人生沒有如果,這才是人生》、《愛,逆轉勝─—紀寶如》、《人生就像下棋,真正的對手是自己2》(合著)、《人生,沒有什麼是你應該得到的》(合著)等書。
從小就堅信,人因夢想而偉大。熱愛寫作、閱讀和流浪,致力以“單純、自由、愛”活出生命精彩,讓自己的存在成為世界的祝福。
著有《幸福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執著很少》、《人生沒有如果,這才是人生》、《愛,逆轉勝─—紀寶如》、《人生就像下棋,真正的對手是自己2》(合著)、《人生,沒有什麼是你應該得到的》(合著)等書。
圖書目錄
Part 1 人生是苦或是樂,往往取決於你的一個念頭。
01一張沒貼郵票的明信片
02面對死亡,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救贖
03放下非理性信念,就是放過自己
04敲敲你的周哈里窗
05別忙著討好每一個人
06和失敗交朋友
07用“例外法則”挑戰負面認知
08負面情緒不是罪
09絕望也是一種力量
10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
11化整為零的苦難解脫術
12探勘內在的冰山
13換個角度想,才能發現新方向
Part 2 苦難的人生,其實是內心所導演出來的一場戲。
14不要老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15路,就是要自己走一遍
16你怎么對自己,別人就怎么對你
17到底是誰救了誰?
18退出物質軍備賽吧!
19想受人尊敬,還是受人歡迎?
20誰才是小人?
21別人眼中的天堂,可能是你的地獄
22內心戲的代價
23真相,有時和你想的不一樣
24幸福不是比較來的
25其實你什麼都不缺
26Reactive 和 Creative 的差別
Part 3 放下執念,就能走出生命的困境。
27算命不如一個決定
28你要的快樂,自己決定
29違反操作須知,人生也會大當機
30永遠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不能做什麼
31是不能改變,還是不想改變?
32請,為自己而戰!
33不想被關?那就撞破玻璃箱吧!
34親愛的,那並不是愛情
35用行動切換苦命模式
36流浪,未必是因為迷路
37巫婆的禮物
38有傷,不一定有害
39感謝苦難傷疤
01一張沒貼郵票的明信片
02面對死亡,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救贖
03放下非理性信念,就是放過自己
04敲敲你的周哈里窗
05別忙著討好每一個人
06和失敗交朋友
07用“例外法則”挑戰負面認知
08負面情緒不是罪
09絕望也是一種力量
10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
11化整為零的苦難解脫術
12探勘內在的冰山
13換個角度想,才能發現新方向
Part 2 苦難的人生,其實是內心所導演出來的一場戲。
14不要老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15路,就是要自己走一遍
16你怎么對自己,別人就怎么對你
17到底是誰救了誰?
18退出物質軍備賽吧!
19想受人尊敬,還是受人歡迎?
20誰才是小人?
21別人眼中的天堂,可能是你的地獄
22內心戲的代價
23真相,有時和你想的不一樣
24幸福不是比較來的
25其實你什麼都不缺
26Reactive 和 Creative 的差別
Part 3 放下執念,就能走出生命的困境。
27算命不如一個決定
28你要的快樂,自己決定
29違反操作須知,人生也會大當機
30永遠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不能做什麼
31是不能改變,還是不想改變?
32請,為自己而戰!
33不想被關?那就撞破玻璃箱吧!
34親愛的,那並不是愛情
35用行動切換苦命模式
36流浪,未必是因為迷路
37巫婆的禮物
38有傷,不一定有害
39感謝苦難傷疤
序言
你眼中的世界,
其實是內在信念的投射
活著,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拜醫療科技所賜,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比起半個世紀前,少說增加一二十個年頭,換算成天數,等於多活了三千多到七千多個日子。這意味著什麼?這代表身為現代人的你,必須面對並處理的人生議題,不僅比較複雜,量也遠比以往來得多。這些議題幾乎都伴隨著受苦感受,所以常被冠上“苦難”這個詞。
然而,你可曾想過,橫亘眼前的苦難,哪些是必須親身經歷才能體悟?哪些又是自找的?以個人生命經驗來說,我認為人生當中,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苦難是自找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出於必然,想躲也躲不掉的。
生命中,“自討苦吃”的情況愈少發生,生存能量就愈不會被虛耗,也才能有精力造就自己,活出理想中的人生版本。但要怎么減少自討苦吃呢?關鍵就是要透過當下的覺察,改變腦子裡的認知。
話說,有一位老爺爺經常逢人就抱怨兒子很不孝,理由是,兒子日前為他安裝的那台電視,竟然被限制只能看一個節目,讓他百無聊賴。鄰居心想,當今哪有什麼電視機只能看到一個頻道,而且還只有一個節目,親自到老爺爺家中一探究竟,才發現原來老爺爺口中的電視機,其實是一個魚缸,單一節目所指的,就是一隻金魚在水裡游來游去。
這故事聽來有點誇張,在腦部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老人家身上,卻很有可能發生。舉這個例子主要是想突顯,認知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因為認知會慢慢發展出信念,左右著你的真實命運。
關於這一點,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埃利斯(Albert Ellis)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了所謂的“A─B─C” 理論,A是誘發事件、B是信念、C是情緒和行為結果,三者的關聯性如下:
A(誘發事件)←B(信念)→C(情緒和行為結果)
注意到了嗎?上述的兩個箭頭,都是以B(信念)為出發點,分別指向A和C,這個意思就是說,是內在信念影響我們對外在事件的看法,也是內在信念主導我們對事件的感受和反應。如何破解呢?一樣得從信念下手,駁斥原來的非理性信念,改用理性信念來看待事件和決定反應,自然能改寫結局。
所謂的“非理性信念”,根據埃利斯的說法,包含了需要被讚賞(意指無論做什麼都必須得到肯定)、過高的自我期許、壞人需受到責備、事情不如己意時會面臨災難、對不愉快的後果不必負責(意指把責任歸給外在環境)、時常心存憂慮、選擇逃避問題、過去決定現在(意指活在過去,忽略當下的努力)、完美主義傾向、依賴能力好的人、過分關切他人的問題(意指把他人責任都往身上扛)。
古希臘哲學家艾彼科蒂塔斯(Epictetus)曾說:“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擾,而是受到他們對這些事情看法的困擾。”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信念,絕對要比上述來得更多,也很難逐一去修正,這時,就要肯定真實苦難的意義了。
文章一開始,我們曾經提到,苦難有兩種:一種是自找的,另一種是必然的。後者是屬於“有意義的受苦”,非但不能逃避,還要學習去承擔,因為這一類的苦難,如同黎巴嫩詩人卡里·紀伯倫所形容,是用來“突破那封閉你靈性的殼”,封閉我們靈性的那個外殼,正是諸多的非理性信念。
破壞,是為了建設。真實的苦難,就是上帝用來搞破壞的利器,目的在於推翻你的非理性信念,讓埋藏的靈性種子得以突破外殼,開枝散葉。當眼光被徹底翻新和提升時,便能打造出一個全新且讓你真心熱愛的人生。
其實是內在信念的投射
活著,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拜醫療科技所賜,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比起半個世紀前,少說增加一二十個年頭,換算成天數,等於多活了三千多到七千多個日子。這意味著什麼?這代表身為現代人的你,必須面對並處理的人生議題,不僅比較複雜,量也遠比以往來得多。這些議題幾乎都伴隨著受苦感受,所以常被冠上“苦難”這個詞。
然而,你可曾想過,橫亘眼前的苦難,哪些是必須親身經歷才能體悟?哪些又是自找的?以個人生命經驗來說,我認為人生當中,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苦難是自找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出於必然,想躲也躲不掉的。
生命中,“自討苦吃”的情況愈少發生,生存能量就愈不會被虛耗,也才能有精力造就自己,活出理想中的人生版本。但要怎么減少自討苦吃呢?關鍵就是要透過當下的覺察,改變腦子裡的認知。
話說,有一位老爺爺經常逢人就抱怨兒子很不孝,理由是,兒子日前為他安裝的那台電視,竟然被限制只能看一個節目,讓他百無聊賴。鄰居心想,當今哪有什麼電視機只能看到一個頻道,而且還只有一個節目,親自到老爺爺家中一探究竟,才發現原來老爺爺口中的電視機,其實是一個魚缸,單一節目所指的,就是一隻金魚在水裡游來游去。
這故事聽來有點誇張,在腦部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老人家身上,卻很有可能發生。舉這個例子主要是想突顯,認知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因為認知會慢慢發展出信念,左右著你的真實命運。
關於這一點,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埃利斯(Albert Ellis)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了所謂的“A─B─C” 理論,A是誘發事件、B是信念、C是情緒和行為結果,三者的關聯性如下:
A(誘發事件)←B(信念)→C(情緒和行為結果)
注意到了嗎?上述的兩個箭頭,都是以B(信念)為出發點,分別指向A和C,這個意思就是說,是內在信念影響我們對外在事件的看法,也是內在信念主導我們對事件的感受和反應。如何破解呢?一樣得從信念下手,駁斥原來的非理性信念,改用理性信念來看待事件和決定反應,自然能改寫結局。
所謂的“非理性信念”,根據埃利斯的說法,包含了需要被讚賞(意指無論做什麼都必須得到肯定)、過高的自我期許、壞人需受到責備、事情不如己意時會面臨災難、對不愉快的後果不必負責(意指把責任歸給外在環境)、時常心存憂慮、選擇逃避問題、過去決定現在(意指活在過去,忽略當下的努力)、完美主義傾向、依賴能力好的人、過分關切他人的問題(意指把他人責任都往身上扛)。
古希臘哲學家艾彼科蒂塔斯(Epictetus)曾說:“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擾,而是受到他們對這些事情看法的困擾。”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信念,絕對要比上述來得更多,也很難逐一去修正,這時,就要肯定真實苦難的意義了。
文章一開始,我們曾經提到,苦難有兩種:一種是自找的,另一種是必然的。後者是屬於“有意義的受苦”,非但不能逃避,還要學習去承擔,因為這一類的苦難,如同黎巴嫩詩人卡里·紀伯倫所形容,是用來“突破那封閉你靈性的殼”,封閉我們靈性的那個外殼,正是諸多的非理性信念。
破壞,是為了建設。真實的苦難,就是上帝用來搞破壞的利器,目的在於推翻你的非理性信念,讓埋藏的靈性種子得以突破外殼,開枝散葉。當眼光被徹底翻新和提升時,便能打造出一個全新且讓你真心熱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