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全球化與貿易保護的新博弈(原書第2版)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全球化與貿易保護的新博弈(原書第2版)

本書第1版出版後的近十年中,我依然堅持每周收看來自讀者的來信。最近幾年,讀者經常問我何時寫作新版。我非常高興讀者對2008年以來世界上所發生的與本書相關事情的持續關注,決定寫作第2版。我希望讀者能夠和我一樣樂於感受和理解新版書中所涉及的地方和人物。通過他們,進一步了解全球貿易自由化及其背後的博弈。

基本介紹

  • 書名: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全球化與貿易保護的新博弈(原書第2版)
  • 作者:[美]皮厄特拉·里佛利(Pietra Rivoli)
  • 譯者:王海峰、吳恆源
  • ISBN:978-7-111-53145-6
  • 頁數:336
  • 定價:59.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3
  • 開本:16開
前言,目錄,序言,作者簡介,名人推薦,

前言

學生抗議如何促使商學院教授走遍世界
1999年2月的一天,天氣寒冷,在喬治城大學校園內,我目睹了100名左右的學生在希利大樓的台階上集會,該大樓是校園內最引人注目的哥德式建築。學生們義憤填膺,校園警察在人群周圍巡邏,以防不測。演講者一個接一個拿起話筒,他們幾乎每說一句話人群中都會響起歡呼聲。眾多集會者目標一致,他們認為公司、全球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些壞傢伙無情地壓榨全世界工人的尊嚴和生計。不久之後,在西雅圖召開的WTO年會上,有超過五萬多名持類似理念的抗議者加入學生大軍。到了2002年的IMF和世界銀行年會上,抗議人群已增至十萬人。反對全球化的抗議者給兩家機構在加拿大魁北克、義大利熱亞那召開的會議帶來了阻礙。2003年在坎昆召開的WTO會議,來自開發中國家的代表加入了抗議者隊伍,因富國、窮國之間的嚴重分歧,這次世界貿易談判破裂。反全球化的抗議者來自大學校園、勞工聯盟、宗教機構、倒閉的紡織工廠、人權組織和非洲棉農,他們團結在一起,被統稱為"全球化的反對者"。
起初,反對者的衝擊令WTO措手不及。即便是"左傾"的《華盛頓郵報》,調查發生在西雅圖的騷亂時,也頗為不解,"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們在第二天的社論版上問道。從IMF大廈的高層辦公室望去,樓下面全是社會底層人士組成的反對者。這些人動機良好卻不明內情,毫不含糊地阻礙著人們通往富裕的唯一道路。因為根據一般的經濟學常識,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為貧窮的人和受壓迫者帶來的是救贖而非災難。全球化的反對者怎能如此糊塗?
回到1999年喬治城大學校園,我看到一位年輕女士正拿著話筒激動地向人群問道:"知道你們的T恤是誰做的嗎?" "是一個被拴在縫紉機旁,沒有食物和水的越南兒童?還是每小時只能賺18美分,一天只能去兩次廁所的印度女童?你們知道她與另外11個人共同擠在一間屋,跟人同睡一張床,每天只能喝點稀飯嗎?知道她每周被迫勞動90個小時,沒有任何加班工資嗎?知道她不能社交,沒有言論自由,不僅生活貧困,還要忍受骯髒的環境和痛苦的疾病嗎?知道她所有的遭遇都是在為耐克謀利嗎?"
對這些質問我全然不知,而且我對眼前手拿話筒的年輕女士所說的話感到疑惑,她是怎么知道這些的?
我決定著手研究此事。在接下來的6年裡,我走遍世界,探尋與製造我的棉質T恤相關的人、政治和市場的故事。我不僅找到了製造我的T恤的人,而且追隨T恤的足跡行走數千里、跨越三大洲。2005年出版了本書的第1版,此後,我與學術界的同事、工廠主、政策制定者、抗議者和學生一起,繼續就這一簡單商品所反映出的複雜而重要的問題進行交流。2014年6月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人們對這個故事持續的關注讓我受寵若驚。
T恤這么簡單一件商品,它的故事能對目前全球貿易的爭論起到什麼作用?1999年開展此項研究計畫時,一方面我被自己講述T恤故事的願望所驅動,但另一方面,我擔心的是小型調查式的講故事方法不足以解釋複雜的全球貿易問題。一般而言,在今天的商業和經濟研究中,這種講故事的方法有些過時。由於故事提供給我們的只有"軼聞"資料,從中我們能得出很少的結論。根據學術研究公認的方法論,在某時某地發生的事情,也就是這些故事、軼聞可能是娛樂化的,不具備知識性。講故事不足以讓我們得出、檢驗或者總結出理論。 結果是,今天的研究人員有更多的數據、更快的計算機和更好的統計方法,親自觀察卻越來越少。現在,我相信雖然非親身參與的數據和統計模型是知識創造的關鍵部分,但親身參與和觀察卻同等重要。人們對本書的持續關注,特別是它被多所大學用作教材,已經證實我早前的期望,即在經濟與政治領域,傳記和故事能夠解釋數據及統計分析所不能說明的問題。
除商業和經濟之外的許多學科,故事和傳記的方法享有備受推崇的地位,從這其中我獲得了啟發。理察·羅茲(Richard Rhodes)在《核子彈的誕生》(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一書中,層層地揭開了核子彈誕生的進程,闡明了一群天才在工作中知識進步的過程,該書曾獲得了普利茲圖書獎。勞瑞爾·烏爾里希(Laurel Ulrich)在《一位助產婆的故事》(A Midwife抯 Tale)中,用一位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婦女日記,刻畫了200年前緬因州叢林生活的故事,重現了當地經濟、社會結構與現實生活的面貌,如果作者用其他方式則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在《創業精英》(Enterprising Elites)中,歷史學家羅伯特·達爾澤爾(Robert Dalzell)講述了美國第一代工業家以及其19世紀在新英格蘭開闢天地的故事,反映出美國工業化的過程。因此,故事,不管其講述的是人還是物,它不僅能展現一種生活,還能闡釋塑造生活的大千世界。這一直是我寫T恤故事的目的。儘管我的T恤的故事中體現了一些經濟和政治的道理,但這些道理並不是我的出發點。換句話說,我講這個故事的目的不是宣揚這些道理而是讓人們去發現它們,能看到道理並不是故事的出發點。換而言之,我的T恤故事的出發點並不是宣揚道德,而是為了彰顯它們,並且還要看故事的發展方向。
當然,世上並沒有客觀中立的講故事者,我把個人的偏見帶入了本書。因為我的工作是在商學院教書,加上我的金融學和經濟學的學術背景,我和我的同事在某種程度上認為,如果我們懂的每個人都懂,並且是真正明白,他們就不會再這樣爭吵下去了。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提出了自由貿易的觀點,但在2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舊努力使學生、公民以及英語系的同事"理解"這一觀點。因為我們確信,一旦他們理解了,所有人將會贊同我們的觀點。當我恰巧在喬治城大學校園碰到抗議者,聽到關於對T恤的批判,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位年輕女士儘管初衷純良且富於激情,但她並沒有理解自由貿易的觀點。她需要一本書,或許正是這本書,來了解一些事情。但是,在追隨我的T恤走遍全球,用15年的時間與農民、政治家、工廠主和勞工抗議者交流之後,我的偏見已經不再是偏見了。
市場力量的善與惡長期盛行於貿易和全球化辯論中。雖然批評者擔心勢不可擋的市場力量的影響,這種尤其對工人更為強烈,但經濟學家一般認為國際市場競爭創造的財富大潮(至少最終)將會使水漲船高,令所有國家和地區受益。批評家特別擔憂的是,服裝的自由貿易的結果就像在查爾斯·狄更斯一部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只會導致工資和工作環境螺旋下降。然而,來自我的T恤故事的首要經驗是,支持全球化者和批評全球化者通常會誇大市場的力量。我的T恤之旅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競爭性市場的影響,但在關鍵環節中,與政治、歷史以及規避市場競爭的創造性相比,這種影響就要小一些。即便是那些稱讚市場競爭效果的人,也不喜歡參與其中。因此,我的T恤之旅中的贏家所擅長的並不是市場競爭,而是如何規避它們。就窮人和弱者而言,規避措施比市場競爭所產生的破壞效果更大。總之,我的T恤的故事中論述市場的內容比我預期的要少,更多的是關於市場所嵌入的歷史和政治的網路。在層層揭開我的T恤之旅的神秘面紗的過程中,無論是1999年還是2014年,我總是避開傳統商業主題,轉向歷史和政治。
受益於全球化,很多曾經貧困的國家或地區變得更加富裕了,許多依然處於發展中的國家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窮了。然而,在非洲有很多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它們依舊沒能以任何方式享受到全球化的好處。我的T恤之旅表明,在一些地區,全球化有可能會增加其財富,但是,對於最不已開發國家,市場與政治似乎注定了其經濟前景跌入"不可能贏"的陷阱。
儘管並未明言,本書也揭示出,在改善人類狀況方面,全球化辯論的反方其實是一丘之貉。在當前辯論的早期版本中,經濟學家卡爾·波拉尼(Karl Polyani)觀察到,市場力量的一面與要求社會保護的另一面相碰撞,他將此種現象稱之為"雙向運動"(double movement)。1波拉尼對正反雙方調和的前景比較悲觀。稍晚的作家皮特·多爾蒂(Peter Dougherty)持有不同觀點,他認為"經濟學是更為宏大的文明化進程的一部分",在此進程中,市場的存在依賴於多種形式的反對力量。2本書最終支持了多爾蒂的觀點:市場以及其反對力量都不能單獨給棉農、T恤工人還有世界上其他窮人帶來希望,但雙方無意的合作卻是希望所在。貿易懷疑論者與公司相互需要,但最重要的是,亞洲"血汗工廠"的工人和非洲棉農對兩者都需要。
1999~2005年反全球化抗議的影響在2014年的諸多事件中體現了出來。最重要的影響或許是,抗議者擾亂了在西雅圖進行的世界貿易談判後,WTO主導的世界貿易多哈回合談判停滯了十餘年。此輪談判開始時,開發中國家滿懷期待,他們希望與西方國家一道制定世界貿易的規則,並希望WTO的159個成員將達成以貧窮國家關切為重的新規則。但是,2014年我沒能發現任何人對多哈回合在可預期的未來回到正軌抱有希望,"多哈昏迷不醒"是普遍的看法。
早期全球化抗議的第二個迴響,是當前道德與政治議題中不平等性的討論突出。2011~2012年,美國發生"占領華爾街"運動期間的討論與早期全球化抗議的主題有特殊的相似之處。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社會收入與財富的差距迅速擴大。正如反對全球化的抗議一樣,經濟正義的主題也逐漸滲入"占領"運動。無論目標是華爾街交易、金融體系,還是WTO和國際貿易體系,抗議的共同主題是權力不平衡和市場力量所導致的結果,那就是少數人的收益,尤其是"1%"的收益是建立在多數人付出代價的基礎上。2014年一項皮尤調查結果發現:左右翼觀點出奇的一致,有62%的美國人相信美國經濟體系並不公平,他們認為該體系使有權勢的人受益。3近年來,學術界對導致財富和收入差距加大的根源做了大量的研究,相關研究證據表明:貿易自由化、經濟全球化加劇了這種差距。儘管自由貿易提高了平均工資,但對低技能工人產生了有害的影響。4曾經引發1999年反對全球化抗議浪潮的經濟安全與正義的主題,在2014年不僅仍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本書的核心結論,贏家通過"制定規則"避免競爭而不是選擇在商業中競爭。這種觀點在2014年政治辯論中正逐漸流行,而一些利益集團制定遊戲規則的能力很顯然也是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的根源之一。5
當我開始寫本書第1版時,我沒有料到我的T恤故事將會與我們時代最為重要的經濟事件相關聯。紡織與服裝貿易規則最初出現在約翰·甘迺迪競選總統的一項承諾中,到2005年終結,已經存在了45年,它的結束留下許多失敗者、一些大贏家和不確定的未來。大約在同一時期,令人驚訝的大衛-歌利亞(David-Goliath)措施,使得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尤其是那些種植棉花(我的T恤的主要或唯一成分)的國家,以美國農業補貼為由,綁架全球貿易談判。在"9·11"事件之後的日子,公眾視野之下,布希政府和巴基斯坦進行了奇怪的談判,將T恤銷售和軍事支持捆綁了起來。這一談判表明,美國紡織行業依然擁有很大的實力。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占據著中心地位,也是我的T恤生產的主要地區。我寫本書的2005年版和2009年版時,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以低成本的出口衝擊了美國的市場,使得幾乎每一個美國公司,不管規模大小都在設計"中國戰略",迎合"中國價格",以及應對"中國威脅",民主黨人、共和黨人則均試圖解釋他們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然而,到了2010年,中國的生產成本上升,損害了"中國製造"的形象。很多產品的生產開始轉移到成本更為低廉的地區。在2013年春天,喬治城大學早期的學生抗議者發表的言論最終被證明是悲壯的先見之明。孟加拉國首都郊區拉納廣場的倒塌,使數十家製衣工廠超過1 100多製衣工人死亡。拉納廣場的倒塌是全球服裝行業歷史上最嚴重的悲劇事件。幾乎拉納廣場所有的產品都銷往西方,拉納災難重新點燃了反全球化激進分子關於"血汗工廠"的話題。從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到20世紀90年代的校園,西方服裝公司、工人和政府已經滲入全球紡織和服裝行業。
1999年我在喬治城大學校園內遇到抗議者後不久,學生們和平地占領了學校校長辦公室,直到學校及其衣服供應商同意解決喬治城大學T恤和其他許可的服裝所謂的惡劣生產環境問題才有所讓步。全美國數十所大學也不斷發生類似的抗議。在接下來的幾年期間,學生們和全球範圍內的志同道合者為改變底層競爭規則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尤其是使得西方服裝公司在供應商工廠工作環境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拉納廣場倒塌之後,喬治城大學新一代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一道迅速地迫使他們所在的大學要求與其服裝供應商"簽約",條約規定西方服裝公司不僅承擔改善工作環境的義務,還要保證廠房牢固和防火安全。6 2014年,波拉尼的"雙重運動"依然存在:儘管市場的力量推動服裝生產轉到工資越來越低的地區,但為了安全、高工資和工人的權利,良知和政治的力量又將市場往回拉動。
當我開始寫這本書時,我本想要用一個故事,以我的方式引導學生看事物的方式,感知市場改善人類生存狀況的價值。我希望的確有這樣一個故事,但它並不是本書的全部。不只是競爭性的市場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當然還包括持續改寫全球商業規則的良知的力量。
2005年,在華盛頓IMF的一次會議上,我談及本書的第1版。其中的一位評論者漢斯·皮特·賴克斯(Hans Peter Lankes)說,讀這本書有點像在花園轉圈。關於這一問題,一個人悄悄進入想像的情景中,這裡沒有反面人物,參與者我都稱之為史詩般的鬥爭和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的正向驅動和文化變革。如果讀這本書就像在石花園徘徊,寫這本書也涉及反覆的思考。在最近幾年,當我開始轉圈,我依然沒有遇見任何罪人。我的T恤之旅的每一方面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每一個參與者似乎正在參與一場更快、更複雜的競賽。棉花農民、遊說者、女裁縫、紡織工廠主、服裝回收工和政治家,每天都要應對全球經濟的競爭。我希望傳達,即便是只有一點他們的經驗以及其對於我們的意義。
在本書第1版出版後近10年,我依然堅持每周傾聽讀者的聲音。最近幾年,我收到最普遍的問題是關於我的新版計畫。本書是一個發生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關於一件特殊T恤的故事。我擔心新版會失去原始故事的本質。同時,我也想對近年來對我的T恤在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有持續興趣的人負責。所以,折中方案是在本書結尾新增後記。我希望讀者能夠和我一樣感受和理解T恤之旅的地方和人。
我現在知道是誰製造了我的T恤:我很榮幸認識納爾遜、加里、袁志、傑弗里、艾德、奧吉、朱莉亞以及許多其他朋友。我希望對國際商務和全球貿易感興趣的每一個人能遇見他們,並透過他們的眼神和經歷理解全球化。這本書則是接下來理解全球化最好的讀物。

目錄

前言 學生抗議如何促使商學院教授走遍世界
序言 尋找T恤衫的誕生地
第一部分
棉花之王
第1章 美國如何控制棉花市場長達200年‖3
第2章 美國的棉花歷史:因避開勞動力市場而得勝‖10
需求拉動:貧苦階層戀上"華麗服裝"‖10
讓小提琴手有足夠的琴弦‖14
伊萊遇見風險投資家‖17
競爭在哪裡‖19
所有的天災都不是白人的錯‖21
棉花工廠落戶德克薩斯‖25
第3章 回到雷恩斯農場‖27
C.F. 和哈蒂·雷恩斯夫婦西遷(帶著拖拉機)‖31
白人都有拖延症‖35
官僚主義排擠佃農‖37
從不泄氣的機器‖40
選時節‖43
雷恩斯家的孩子離開農場‖45
舊敵人,新朋友‖47
基因設計師‖49
回歸自然,還是向未來進發‖51
第4章 威脅並不是來自補貼‖56
從種子到牛仔布:棉農的利潤組成分解‖57
手抓法的終結‖63
補貼‖67
漂亮的豬‖70
非洲沒有口紅塗‖71
競爭在哪裡‖72
惡性循環‖74
因為貧窮,所以沒有污染‖77
轉基因抗蟲棉(Bt棉)來到中國‖79
蟲子贏了‖82
第二部分
中國製造
第5章 棉花來到了中國‖87
上海第三十六棉紡針織服裝廠‖91
上海光明服裝 3 廠‖94
第6章 長期的底線競爭‖99
善於創造的英國人與具有勤儉意識的中國人‖99
招聘啟事:順從和渴望者優先‖102
第7章 時代姐妹:從農田到工廠‖114
勤勞的紡織女工‖114
當然不選農活‖115
亞馬遜網站和戴爾開辦工廠‖122
第8章 血汗工廠:不能說的秘密‖127
制定規則‖127
1780~2008年,活動家要求提升最低收入標準‖129
在喬治城,枯燥的會議是件好事兒‖135
對雌性鼠不利‖138
貿易究竟是地球的朋友還是敵人‖141
中國的挑戰‖144
競爭還在持續進行著‖144
第三部分
邊界的困境
第9章 回到美國‖151
中國T恤與美國就業‖151
2008年,嘗試瘋狂規則‖158
第10章 抱團取暖?政治如何主宰美國全球服裝貿易‖165
奧吉赴華盛頓‖167
制定協定和例外‖170
1985~1990年,從種子到T恤的聯盟‖174
反唇相譏‖178
持續太久 ‖180
緩慢的解散‖181
第11章 T恤貿易政策未曾料到的結果‖183
不再有絡紗機‖183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185
互利的朋友‖187
沃爾瑪支持穆沙拉夫 ‖188
配額競爭‖191
奧吉和亞里士多德vs.沃爾瑪‖194
創造性破壞‖198
恐龍到哪裡去了‖202
意想不到的贏家‖205
第12章 持續數年的臨時性貿易保護主義在2009年終止:現在是什麼‖210
大爆炸‖210
政治大交易‖212
如釋重負‖214
接下來是什麼 ‖217
2008年,朋友和敵人‖218
歐巴馬的交易‖221
嘗試新的內衣‖223
第四部分
我的T恤終於邂逅自由貿易
第13章 T恤去哪裡了:日本、坦尚尼亞和抹布工廠‖231
我們在停車場見‖231
新澤西淘金計畫‖234
T恤的餘生‖239
第14章 小企業如何用美國的舊襯衫為東非提供衣服‖245
舊衣服國度‖245
一便士兩件‖247
坦尚尼亞的淘金‖250
尋找傑弗里‖253
舊褲子太大了‖255
第15章 舊衣物貿易,對非洲到底是敵還是友‖259
看不見的中間人和經濟民主‖263
無須擔心現在,但中國緊隨其後‖268
結論‖275
後記 2009~2014年的發展‖285
致謝‖312
注釋
參考文獻

序言

尋找T恤衫的誕生地
一九九九年春佛羅里達的勞德代爾堡沃爾格林的雜貨店
勞德代爾堡的市領導最近幾年把這個城市的很多地方重新粉刷了一遍,喝得醉醺醺的衝浪者和吵鬧的大學生沒有以前那么多了,海灘旁邊建了不少新的咖啡館和高端賓館,20世紀70年代的大學生現在都早已為人父母,而且有了經濟能力。這個城市像一棵棕櫚樹一樣,向錢彎曲,所有的裝飾、打掃、粉刷都是為了吸引遊客來到這裡消費。跟世界上所有的旅遊勝地一樣,只要把光鮮的表面稍微褪去一點,你就能看到城市庸俗低級的一面。雖然這個城市的先輩都比較喜歡藝術畫廊,但是T恤商店遍布了整個海灘,因為多數遊客想買的還是T恤衫。
店主在海灘不遠處的沃爾格林的藥店旁邊放了一個裝有T恤的大箱子,之所以放在這裡是因為顧客購物完成後必然會經過這裡,果然效果非常明顯:幾乎每一個路過的人都會伸手在箱子裡面挑選T恤。這個箱子裡面有幾百件T恤衫,每件標價5.99美元,兩件10美元,上面的圖案以佛羅里達為主題,有貝殼、明魚、棕櫚樹,非常漂亮。
我伸手進去拿出來一件T恤,純白色,圖案是一隻靚麗的鸚鵡,下面寫著"Florida"的字樣。之後我去結賬,走到太陽底下,透過包裝紙看著這件T恤。
"就是你啦。"我想。
回到華盛頓之後,我從塑膠袋中拿出T恤,看一看這裡的商標,上面寫著"雪莉製造",在最底下寫著"中國製造"。我在搜尋引擎中打上了"雪莉製造",幾分鐘後我就和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加里·桑德勒通上了電話。電話里他說:"歡迎您的採訪,我們接待的華盛頓客人可不多。"
雪莉製衣廠位於邁阿密最原始的工業區,是一排荒涼的倉庫和工廠,離機場倒不是很遠。加里·桑德勒皮膚是典型的佛羅里達太陽曬黑的,非常友好。他完全沒有任何矯揉造作,非常自豪自己和家人一起建造了工廠。在他辦公室的牆上掛滿了自己孩子們和銷售團隊的照片。
加里的父親昆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就創立了雪莉時裝公司,公司以自己大女兒的名字命名。最初,昆廷從獨立的批發商起步,沿著海灘的商店挨家挨戶地向店主兜售小飾品。他經常去紐約進貨,然後回到邁阿密,在旅遊旺季叫賣自己的小物件。那個時候跟現在一樣,人們喜歡度假的時候購物,尤其喜歡買紀念品。昆廷發現熱帶主題的紀念品特別受來訪的北方人的歡迎。
20世紀50年代,可以穿的紀念品不是很多,遊客們帶回家的主要是小飾品而不是衣服。但是昆廷發現他最受歡迎的商品是圍巾紀念品,這是一塊很小的正方形棉織品,上面畫著佛羅里達的圖案。跟那個年代其他做工粗糙的旅遊製品一樣,這塊圍巾在日本生產和印刷。不久以後,昆廷自己發現了,批發商面臨的典型困境,那就是利潤都被供應商和零售商賺去了。1955年,昆廷·桑德勒就捨棄了他在紐約的供應商,開辦了自己的服裝店。雪莉時裝成了雪莉製造公司。
20世紀70年代中期,加里·桑德勒從大學退學,加入了父親的公司,並在1986年成了公司總裁。1999年中期,公司總經理一職傳給了第三代人,桑德勒的外甥(雪莉的孩子)開始上任並負責公司日常運營。
現在雪莉是美國最大的T恤截圖印刷商,它一直專注於旅遊業,在基維斯特、佛羅里達、德納里峰、阿拉斯加以及很多旅遊勝地,包括歐洲,都有雪莉的T恤在銷售。雪莉的藝術家為每個旅遊市場設計不同的設計主題,這些設計最後在邁阿密的工廠里進行印刷或者繡在T恤上面。
雪莉的空白T恤(還有沙灘浴巾和棒球帽)裝滿了一間兩層的倉庫。工人們把空白的T恤從庫房拿出來,然後放在像摩天輪一樣的印刷機器上。他們先把每件T恤平放在輪輻的一端,然後開始轉動,一共短暫停留14次。每次輪子停止的時候,就會有一種不同的顏色通過螢幕上的小孔噴射出來。當T恤回到輪子的原點位置時,一名工人會把T恤拉出來,然後交給另外一名工人,他會把T恤平放在烘乾傳送帶上。下一名工人會在傳送帶盡頭把T恤拿起來,放在第二條傳送帶上,進入一條通道後,再從另外一頭出來時,T恤已經被疊得整整齊齊了,這件T恤就再也不是一件內衣,而成為一件紀念品了。
這些印有海灘、山川、摩天大樓和冰川的誘人T恤被堆放在了購物車中,每一件T恤最後都會有個歸宿,會有人將其穿回家。沿著工廠旁邊的庫房走一圈就好比是一場旅行。這些T恤要去的地方可能需要你帶上防曬霜,但是他們從哪兒來你可就不好猜了。
加里·桑德勒從不同的地方採購T恤,包括墨西哥、薩爾瓦多、宏都拉斯、中國大陸、巴基斯坦、波斯瓦納、印度、中國香港以及韓國。2008年,我再次拜訪加里的時候,我了解到了T恤生意比前幾年難做得多了。主要原因是來自國外的激烈競爭,邁阿密的勞動力市場非常不穩定,美國以外市場的外包更加複雜。除此之外,經濟衰落也嚴重地影響了旅遊業,旅遊業的不景氣又反過來影響到了雪莉的生意。
我買的那件T恤來自中國,它很可能是在1998年年底離開上海港,幾周后到達了邁阿密港,所有的費用加起來,這件T恤花了桑德勒1.42美元,包括24美分的關稅。這件T恤是1998年美國服裝配額體系中2 500萬件允許從中國進口到美國的T恤之一。它的旅行證明了打破外來阻力的經濟的力量。它之所以能來到這裡,是因為它打敗了美國的紡織和服裝業,打敗了南方的國會議員,突破了一系列的關稅壁壘和配額限制,這些限制非常複雜,以至於很難想像會真有人不怕麻煩從中國進口。但是加里·桑德勒真的就是不怕麻煩的人,因為不管國會、行業領導者、說客們多么努力地遊說,儘管配額和關稅限制,中國的T恤確實是質優價廉。
但是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問桑德勒這些T恤到底是從哪個地方生產出來的?桑德勒在自己名片盒裡翻了好久,拿出一張名片,上面寫著"徐兆民(音譯)先生,上海針織廠"。
桑德勒說:"你給他打電話吧,他是個很好的人,他會告訴你一切的。"
"徐兆民。"我吃力地念了出來。
"不,不,"桑德勒說,"派屈克, 他的美國顧客都管他叫派屈克。"
派屈克·徐和他的夫人接受了我的邀請,下次他們訪問美國的時候會來華盛頓做客。
徐先生遊走於東西兩方,像貓一樣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遊刃有餘。他每年會到美國兩三次,見見老客戶,開發新客戶,了解西方的時尚,把新的想法帶回工廠去。儘管派屈克很樂意把白T恤銷售給像加里·桑德勒這樣的老客戶,但是他認為上海針織廠只賣白色T恤前途很渺茫。很多國家,甚至中國其他地區可以以更低廉的價格參與競爭,他認為不久之後,他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客戶會從上海之外的地方採購T恤。派屈克正努力想把價值鏈提升到更高一層,比如毛衣。
我們1999年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派屈克說:"來中國吧,我會向你展示一切的。"
我說我想要整個流程,他能讓我看到襯衣在哪裡被縫紉嗎?沒問題。纖維在哪裡被編制的?沒問題。我得寸進尺,那能看到紗錠怎么織成布的嗎?紡織廠呢?沒問題,他可以安排。但這還遠不是開始,棉花呢?我要想講述T恤的故事,我就得從最開始的原料為起點。我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我能去地里看棉花是怎么生產的嗎?
派屈克看了下T恤說,這恐怕有點難,棉花應該不是在上海種的。有可能是在德克薩斯。
"德克薩斯?這是什麼地方,有多遠。"我問道。我桌子上面有一個地球儀,我把它轉到中國,"你能給我在地球儀上指一下這個地方嗎?"
派屈克笑了,他拿起地球儀,轉回了原地,然後說:"這裡,棉花應該是這裡種的。"我跟著他的手指看了過去。
原來他指的是德克薩斯 ……

作者簡介

作者
皮厄特拉·里佛利
博士,喬治敦大學麥克多諾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金融和商業領域裡的社會問題。《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曾獲多個大獎,並被譯成14種文字。
譯者
王海峰
外交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主要關注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體系等問題。在《中國金融》《中國投資》《中國經濟導報》等期刊報紙上發表論文及評論文章多篇。
吳恆源
國際關係學院英語翻譯碩士,英語八級,目前任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國際商務經理,長期從事翻譯工作,有數十萬字的翻譯經驗,擅長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題材的翻譯。

名人推薦

引人入勝的一本書,作者跟隨T恤走遍了全球,每個地方都有令人驚奇之處。這本書飽含著令人難忘的人物和生動的場景。
《時代》
一部迷人和具有啟發性的傳奇著作。作者循著T恤的軌跡,就像梅爾維爾追隨他的鯨魚。她細緻深邃的研究方法比咀嚼虛偽的專制思想更有價值,她對這個行業的深刻洞察使本書具有經典經濟學著作的所有特點。
《紐約時報》
很少有經濟學著作能寫得這么好,讓人手不釋捲地把它讀完。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就是這樣的好書。
《企業經理人》
繼承經典!本書雖然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對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如何改變世界進行了有意義的詮釋。
《金融時報》
本書通俗易懂,客觀公正地解析了複雜的全球貿易問題。正如里佛利反覆闡釋的:其實除了口號之外,自由貿易絕對不是沒有代價的。
《舊金山紀事報》
本書是對全球貿易的歷史、經濟和政治的有趣解釋。本書展現了全球化醜陋和美好的方面,指出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的衝突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積極結果,是一部發人深省的著作。
《沃斯堡星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