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醫蕭龍友

一代儒醫蕭龍友

《一代儒醫蕭龍友》是2009年11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承悰。

基本介紹

  • 書名:一代儒醫蕭龍友
  • 作者:蕭承悰
  • ISBN:9787122065674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行醫事跡,任職情況,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京城四大名醫經驗傳承:一代儒醫蕭龍友》內容簡介:蕭龍友生於晚清,前半生走的是仕途之路。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他已42歲,故其中、晚年處於民國時代。耄耋之年趕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又生活了12年。他1928年正式懸壺行醫於京城,那是一個對中醫發展最不利的時期,國民黨政府歧視、壓制中醫,甚至欲取締中醫;另外西學東漸,西方醫學強烈影響、衝擊著中醫學,那時在西化思潮洶湧的歷史背景下,有些近代名人大家也否定中醫、批判中醫,“罵中醫”甚至成了西化知識分子的日常活動之一。那個時代很多人對中醫是不信任的。蕭龍友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與其同道堅持辦學校培養中醫人才,為民眾療疾,並取得了極好的療效,讓事實證明傳統中醫對人民健康起著重大作用。當然,他的思想永遠是前瞻的,他同時也接受西醫先進合理的醫學內容,旨在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目的只有一個,即傳播和弘揚中醫學術,讓這橫亘四千多年、中華民族自己創造出來的國粹傳承不息。
中醫學既是實踐科學,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對此非常重視。在2008年12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首都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中,第五條則是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與國際交流,其中首先就是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和普及。北京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汪逢春四大名醫為代表的燕京醫學派的研究與傳承,是一件有歷史意義的工作。我作為蕭龍友的嫡孫女、學術繼承人,慎終追遠,盡心盡力,蒐集了祖父生前的手跡、文稿、書畫、珍貴的照片,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有著很高的文化及歷史價值。這部書從蕭龍友的家學脈絡、他如何走上自學成醫、置足岐黃之路,講到他的學術思想、行醫風範,很多是我親身所見所聞,有些是父親蕭璋生前專門向我講述而筆記下來的,這是準確的歷史。該書分家學淵源,從醫之路,醫道醫術,德技雙馨,傳道授業,忠誠教育,驗案驗方,行醫軼事,蕭室承龍8部分。

作者簡介

蕭龍友先生(1870.02—1960.10)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中醫臨床家、教育家、國學家 中醫泰斗,北京四大名醫之首。歷任: 北平國醫學院董事長 北平中醫考試主考官 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北京市中醫師考試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顧問、名譽院長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中醫學會耆宿顧問 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顧問。

行醫事跡

1897年 蕭龍友考中了丁酉科撥貢,遂入京充任八旗教習,後分發山東,先後任淄川、濟陽兩縣的知縣。其間,他因辦教案與的洋人的神父作鬥爭而深得民心。
1892年 川中霍亂流行,成都日死八千人,街頭一片淒涼。很多醫生怕被傳染,不敢醫治,但蕭龍友不懼災禍,陪同陳君蘊生沿街巡視,施醫舍藥為百姓治病,使很多人轉危為安,從此便聲名鵲起,這是他從醫的開始。進入仕途之後,他雖忙於官務,卻也從未間斷過研究醫學,不僅精研中醫,還對西醫學的書籍大量參閱。他余時行醫,頗有療效。
1916年 5月,袁世凱病危,其長子袁克定邀請蕭龍友先生入總統府為其診斷。
1924年 孫中山因國大計帶病北上,病情日趨嚴重,請了眾多醫生均不能斷其病由。經友人介紹,請蕭龍友前去為中山先生診病。蕭龍友為中山先生診視後,斷為病之根在肝,因知病已入膏肓,非湯藥所能奏效,故未開處方。如實向守候一旁的夫人宋慶齡告訴病情。中山先生病逝後,經病理解剖,發現其“肝部堅硬如木,生有惡瘤”。證實了中山先生所患確係肝癌,說明蕭龍友診斷無誤,一時社會為之轟動。
1928年 蕭龍友先生正式棄官掛牌行醫。醫寓就設在這所宅院中。街門坊上掛了一塊小木牌,上面親筆寫了“蕭龍友醫寓”五個不很大的字,木牌為醬紅色底,綠色字。
1929年1月 梁啓超先生患病便血,事前曾赴協和醫院檢診。醫診斷為上有病,必須手術切除。梁公放心不下,驅車前往蕭府求診於龍友先生。切脈後,蕭龍友對梁公說:“閣下腎臟無病,應該慎重行事,長服所開中藥便可痊癒。”但梁公堅信西醫,仍赴協和醫院手術,果不出蕭龍友所料,梁啓超先生最終還是死於手術刀下。後經病理解剖,梁啓超先生腎完全健康。梁啓超先生的公子梁思成教授於治喪時,在訃告後所撰梁啓超先生傳略中,將治療的全過程予以披露。
1930年 還是在兵馬司胡同的大院裡,蕭龍友和孔伯華商議自籌資金創辦了“北京國醫學院”,培育中醫後繼人才。新中國成立後,蕭龍友雖年已八旬,他將別號“息翁”改為“不息翁”,仍是念念不忘發展中醫事業。
1953年 那年被上級批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等職,為中醫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
1954年 9月,蕭龍友先生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言時提出設立中醫學院、培養中醫人才的提案。
1956年,國家採納了他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學院。
1960年 蕭龍友病逝,享年90歲。

任職情況

解放後,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名譽院長、顧問,中央衛生部第一次全國衛生會議華北區特邀代表,北京市中醫師考試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2屆代表,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中西醫交流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委員,中央人民醫院顧問,北京中醫學會耆宿顧問等。

圖書目錄

一、家學淵源
二、從醫之路
三、醫道醫術
1.術理並重,由器而道
2.天人合一,治病從本
3.辨證施治,用藥精益
4.臨證詳審,最重問診
5.立法靈活,知常達變
6.摒棄隅見,融匯中西
7.原著、醫論原文
四、德技雙馨
1.自學成才,醫德高尚
2.千秋家國,心憂天下
3.晨興酣飲,指上梅竹
4.善交益友,醫林名葩
五、傳道授業,忠誠教育
1.披荊斬棘,創辦國醫學院
2.星星之火,奠基之作
3.珠璧之合,俊彥雲集
4.求真求是,國醫砥柱
5.薪火傳承,桃李不言
六、驗案驗方
1.驗案
2.驗方
七、行醫軼事
八、蕭室承龍
附錄一 蕭龍友大事記
附錄二 蕭龍友學術傳承表
……
□ 張智敏 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蕭龍友,本名方駿,字龍友,別號“蟄蟄公”、“息翁”,解放後改號為“不息翁”,四川省三台縣人。祖籍江西吉安,1870年2月13日出生,卒於1960年10月20日,享年90歲。
清光緒23年(1897年),蕭龍友離開四川赴京朝考,獲丁酉科拔貢,即以拔貢生考取南學教習,教滿以知縣分赴山東候補。歷任嘉祥、鉅野、淄博、濟陽等地知縣,後升知府。
蕭龍友數十年宦海浮沉,自感於國於民無益,加深了他從醫的決心。1928年,民國政府南遷後,蕭龍友毅然棄官行醫,結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正式開業,在當時造成不小轟動。醫寓就設在北京兵馬司胡同59號,從此在這裡居住了三十多年。
蕭龍友曾為袁世凱、孫中山、梁啓超、蔣介石、段祺瑞、吳佩孚等名流診治。醫道精妙的蕭龍友,在北京婦孺皆知,為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當時有一句話“南有陸淵雷,北有蕭龍友。”連北京醫院的德國醫學博士狄博爾,遇到他們所謂的疑難雜症,總是要邀請蕭大夫去他們醫院會診。在這之前,中醫師能進入西醫院會診,尚無先例。1956年,國家採納了蕭龍友等人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學院。
蕭龍友先生看病都是親自開方,因他的毛筆字寫得非常漂亮,有不少患者把他的處方收藏起來,有的還裱起來作為書法作品。更有甚者出高價收購蕭龍友先生的處方。蕭龍友詩書畫皆工,與名畫家溥心畲先生、齊白石先生均是好友。
更與眾不同的是,蕭龍友成為一代名醫,既無家傳,又無師承,完全靠自學成才。幼年時的蕭龍友就對醫藥很感興趣,族中有人開了一家中藥鋪,他有空時常去識藥。在成都尊經書院學習期間,他也抽空閱讀中醫書籍,每有心得即作筆記,日久後竟“積稿盈尺”。1892年,川中流行霍亂大疫,省會成都每日死人無數,街頭巷尾一片淒涼,許多行醫者懼怕感染,潛居不出。蕭龍友冒著生命危險,陪同當地一位醫生攜帶中草藥沿街巡視,見到病人就進行治療,從死亡線上拯救了許許多多的患者。進入仕途後,蕭龍友仍然繼續研修醫學,並在公務之餘以醫濟世,免費為患者看病,收效良好。其時他雖是業餘行醫,但求診者已接踵而來。
前些時在貴刊看到一段話,也許可以為我們解開蕭龍友無師自通之迷——中醫學本身就富有藝術的品格,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中醫學與藝術具有相差無幾的精神”,這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質。在古代,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尚未完全分化,審美的方式和認識的方式是一致的。中醫學作為中國古代的傳統科學,這一特點表現得尤其突出。中醫的診療過程是一種充滿了美感體驗的、自由靈活的創造性實踐,中醫的診療目的就是對整體和諧美的追求。在詩書傳家的蕭龍友身上,藝術和中醫兩者的思維完美的契合,賦書畫的靈動神韻於中醫的診療中,終開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