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年代的中國(上下卷)》講述了:1940年代的中國,可謂轉折的年代。1940年代之始.中國集全國之力的抗戰仍在艱苦卓絕地堅持;1940年代之中,抗戰勝利的喜悅、大國崛起的憧憬與中國向何處去的追問同時瀰漫在國人心間:1940年代之末,20世紀上半葉連續不斷的中國革命,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集合在新民主主義旗幟下的革命勝利而暫告一段落。這10年的歷史發展,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展現波瀾壯闊的圖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等領域,以“轉折”言之都不為過。而且,這10年的歷史演進.還深刻地塑造了其後中國歷史演進的路向,並且令後人仍可感受到其影響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九四○年代的中國
-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5月1日
- 頁數:1061 頁
- 定價:158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9707609, 7509707609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上卷
一、一九四○年代的中國政治
戰時中國國民黨黨務經費問題初探
“武主文從”背景下的多重變奏——戰時國民黨軍隊的政工與黨務
黨工看黨務——以1941—1945年《王子壯日記》為例
危機中的因應——中國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研究
中國國民黨六屆臨時中全會研究
也論蔣介石成立三青團的動機問題——與馬烈先生商榷
侍從室與戰時國民政府的人事調查
略論抗戰後期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
抗戰中後期日本“重慶工作”述論
新縣制“政教合一”的演進和背景
傳統制度的近代命運——國民政府保甲連坐處罰制度及其實踐
抗戰時期的民族矛盾與黨派政爭——國共兩黨在伊盟事變中的策略應對
理想與現實——抗戰時期地方司法建設中的經費問題
國民政府接收東北時“現場”的政治矛盾——以《熊式輝日記》來看1945年
宋子文與1949年國民黨撤守
戰時章乃器赴皖仕桂的前因後果——一個來自“第三方面”的獨特個案
蔣渭川與二二八事件
20世紀40年代韓中中間路線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建設探索
抗日戰爭前期中國共產黨的黨軍關係初探——中共黨史研究的再考察
華北抗日根據地鄉村政權選舉中的民主問題研究
關於戰後中共和平土改的嘗試與可能問題
盟友抑或潛在對手——老區土地改革中的中農
土改中的訴苦——一種民眾動員技術的微觀分析
毛澤東“外線戰略”的修正和三大戰役的勝利
臨清事件之歷史真實與認識導向
聲望、人緣與地緣——以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省主席為考察中心
二、一九四○年代的中國經濟
從戰吋經濟到戰後經濟的轉換——嘗試與挫折
社會正義抑或經濟效率——試論戰後國民政府國營事業公司制的推行
戰後初期上海銀行業與國民政府關係述評
上海解放前夕的上海銀行家
戰後初期開放對日貿易問題上的中國
政府與民眾
從官商合辦到國家壟斷——中國茶葉公司的成立及經營活動
應對與調整——戰時中國旅行社的組織結構和經營管理
抗戰時期西北農村借貸體制的演變——以甘肅省為例
1940年代前半期日本對山西煤礦業的經營
從推崇到反思——抗戰時期國統區知識界對蘇聯計畫經濟體制的認知
1947—1948年解放區新經濟的建立和對國統區的經濟鬥爭
中共西北地區革命根據地的營業稅
抗戰時期日偽合辦的民航事業——“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下卷
三、一九四○年代的中國外交
歐戰應對與國民政府“國際解決”戰略的調整——1940年代中國外交的前提
顧維鈞與國民政府在美國的求援活動
走向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政治過程與日本的
法庭報導(1946—1948)
四、一九四○年代的中國社會
抗日戰爭中淪陷區青年學生投奔大後方初探
關山萬里情——家書中的戰時生活(1937-1945)
音樂與政治:以抗戰歌曲為中心的考察
山東抗日根據地減租減息運動中的民眾動員
從《孽海花》、《續孽海花》人物談看上海淪陷時期的掌故熱
1940年代初期日本南洋華僑政策初探——以日本的南洋華僑調查為中心
民國時期藏傳佛教在內地的流傳及其原因
戰後的中國佛教(1945—1949)
剝極而復——1940年代漢傳佛教在台灣
五、一九四○年代的中國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