䭂

䭂,拼音yì,注音一ˋ,異體字:鄓,簡體部首飠部,部外筆畫7畫,總筆畫15畫,繁體部首食部,部外筆畫7畫,總筆畫16畫,五筆86WYVC,五筆98WVKC,倉頡 OIRAU,鄭碼 OXJY,四角 86717,結構左右,統一碼 4B42,筆順 ノ丶丶フ一一フ丶丨フ一フ丨一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䭂
  • 拼音:yì
  • 部首:飠
  • 五筆:86WYVC
  • 倉頡: OIRAU
  • 鄭碼:OXJY
  • 筆順:ノ丶丶フ一一フ丶丨フ一フ丨一フ
基本解釋,古籍釋義,

基本解釋

UNICODE
䭂字UNICODE編碼U+4B42,10進制: 19266,UTF-32: 00004B42,UTF-8: E4 AD 82。
䭂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damp; humid, to eat to the full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䭂【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7畫
《廣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𠀤音邑。《玉篇》濕也。《博雅》臭也。《廣韻》食䭂。
又《集韻》億姞切,音乙。義同。
又《集韻》又業切,音醃。䭂饖,臭也。或作𦤡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