䑄

䑄,拼音pì yì ,注音ㄆ一ˋ 一ˋ ,簡體部首月部,部外筆畫14畫,總筆畫18畫,繁體部首肉部,五筆ETHJ,倉頡BHUL,鄭碼QNAN,四角76221,結構左右,統一碼4444,筆順ノフ一一ノ丨フ一一一丨フ一丨一一ノ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䑄
  • 拼音:pì yì
  • 倉頡:BHUL
  • 筆順:ノフ一一ノ丨フ一一一丨フ一丨一一ノ丨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䑄字UNICODE編碼U+4444,10進制: 17476,UTF-32: 00004444,UTF-8: E4 91 84。
䑄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rich; abundant; big and strong; vigorous, husky, (same as 瘜) (nasal) polypu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䑄【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畫:20畫部外筆畫:14畫
康熙字典 䑄
《廣韻》《集韻》𠀤匹備切,音濞。《集韻》肥壯也。《揚子·方言》䑄,盛也。自關以西秦晉之閒語也。
又《廣韻》《集韻》𠀤平祕切,音備。
又《廣韻》《集韻》𠀤毗至切,音鼻。義𠀤同。
又《集韻》魚器切,音㓷。𦞜肉。《揚子·方言》䑄,𦞜也。《注》謂息肉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