䏁

䏁,拼音zǎi ,注音ㄗㄞˇ ,部首耳部,部外筆畫10畫,總筆畫16畫,五筆BPUH,倉頡SJJYJ,鄭碼CEWS,四角13441,結構左右,統一碼43C1,筆順一丨丨一一一丶丶フ丶一丶ノ一一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䏁
  • 拼音:zǎi
  • 倉頡:SJJYJ
  • 鄭碼:CEWS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䏁字UNICODE編碼U+43C1,10進制: 17345,UTF-32: 000043C1,UTF-8: E4 8F 81。
䏁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unable to hear distinctly or clearly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䏁【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0畫
康熙字典 䏁
《唐韻》作亥切《集韻》《韻會》子亥切,𠀤音宰。《說文》益梁之州謂聾為䏁。秦晉聽而不聞,聞而不達謂之䏁。《徐曰》不全聾也。《玉篇》半聾也。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䏁【卷十二】【耳部】
益梁之州謂聾為䏁,秦晉聽而不聞,聞而不達謂之䏁。從耳宰聲。作亥切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 {[43C1]}
(䏁)益梁之州謂聾為䏁。秦晉聽而不聰、聞而不𨔶謂之䏁。方言曰。䏁、聾也。梁益之閒謂之䏁。秦晉之閒聽而不聰、聞而不𨔶謂之䏁。從耳。宰聲。作亥切。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