㯶

㯶,異體字: ,拼音zōng,注音ㄗㄨㄥ,部首木部,部外筆畫13畫,總筆畫17畫,五筆SOB,T倉頡DUCE,鄭碼FOOR,四角42947,結構左右,統一碼3BF6,筆順一丨ノ丶ノ丶丶丶丶丶フ丨ノ丶ノフ丶。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㯶字UNICODE編碼U+3BF6,10進制: 15350,UTF-32: 00003BF6,UTF-8: E3 AF B6。
㯶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the coir palm tree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椶【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9畫
《唐韻》子紅切《集韻》《韻會》祖叢切《正韻》祖東切,音騣。《石鼓文》作,俗作棕。《說文》栟櫚也。可作萆。張揖曰:本高一二丈,旁無枝,葉如車輪,皆萃於木杪,其下有皮,重疉裹之,每皮一匝為一節,花黃白,結實作房如魚子狀。《山海經》石脃之上,其木多椶。《玉篇》椶櫚,一名蒲葵。
又椶竹,亦竹類。《益部方物記》有皮無枝,實中而榦。
又崖椶,草名。《蘇頌·圖經》狀似椶,有葉無花,采根治勞傷,效。俗作㯶,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