㨁

㨁,拼音zhí zhì ,注音ㄓˊ ㄓˋ ,簡體部首扌部,部外筆畫8畫,總筆畫11畫,繁體部首手部,五筆RFHG,倉頡QJBM,鄭碼DELC,四角54012,結構左右,統一碼3A01,筆順一丨一一丨丨フ一一一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㨁
  • 拼音:zhí zhì
  • 部首:扌部
  • 五筆:RFHG
  • 倉頡:QJBM
  • 鄭碼:DELC
  • 筆順:一丨一一丨丨フ一一一一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㨁zhí(ㄓˊ)
1、拄杖。
其他字義
㨁zhì(ㄓˋ)
1、投。
2、拿著。
UNICODE
㨁字UNICODE編碼U+3A01,10進制: 14849,UTF-32: 00003A01,UTF-8: E3 A8 81。
㨁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to throw; to pitch, to send, to stay, a crutch; staff or stick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㨁【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8畫
康熙字典 㨁
《唐韻》《集韻》𠀤直吏切,遲去聲。投也。
又《集韻》丈里切,音峙。持也。
又《唐韻》常職切,音殖。拄杖曰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