㥋,拼音yī ,注音一 ,部首心部,部外筆畫8畫,總筆畫12畫,五筆WYEN,倉頡OVP,鄭碼NSRW,四角20333,結構上下,統一碼394B,筆順ノ丨丶一ノフノ丶丶フ丶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㥋
- 拼音:yī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㥋字UNICODE編碼U+394B,10進制: 14667,UTF-32: 0000394B,UTF-8: E3 A5 8B。
㥋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sound of the anguish of sorrow; the pain of grief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㥋【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8畫
康熙字典 㥋
《廣韻》《集韻》𠀤於希切,音衣。念痛聲也。
又《集韻》隱豈切,音扆。義同。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㥋【卷十】【心部】
痛聲也。從心依聲。《孝經》曰:“哭不㥋。”於豈切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 {[394B]}
(㥋)痛聲也。閒傳。斬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齊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注曰。一舉聲而三折也。偯聲餘從容。孝經。哭不偯。鄭注云。氣竭而息聲不委曲。按音義皆雲說文作㥋。然則許雲痛聲者、委曲自見其痛於聲。非痛之至者也。從心。依聲。於豈切。十五部。孝經曰。哭不㥋。此許所學孔氏古文也。作偯者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