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刊歷史
1979年10月,武漢音樂學院編輯了《和聲學學術報告會論文彙編》,作為內部資料編印分送,這是該刊創辦的前身。
20世紀80年代,因全中國9所音樂學院已經先後創辦了8家學報,唯獨武漢音樂學院沒有,為此,1986年,武漢音樂學院黨委決定立即著手創辦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1987年,《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正式創刊,為季刊。
1999年,《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更名為《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4年12月,《黃鐘》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黃鐘》的主要欄目有中國音樂史研究、外國音樂史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音樂美學研究、音樂教育理論研究、作曲家作品研究、民族音樂學研究、音樂傳播學研究、作曲技術理論研究、音樂表演理論研究、音樂家研究、學術史研究、宗教音樂研究、荊楚音樂研究、媒體與音樂研究、套用音樂學研究、綜述、筆談、書評、樂評、譯文等。
人員編制
據《黃鐘》2019年第2期期刊內頁顯示,《黃鐘》編輯部擁有編輯5人。
制度保障
《黃鐘》的稿件,採用“三審制”,由主持《黃鐘》日常編務工作的副主編會同編輯部主任,提出“擬用稿件”的“初審目錄”;並提出並聘請學院或院外各有關學科的專家,對某篇或數篇“擬用稿件”進行“二審”;在主編主持下,召開編輯部工作會議,進行“三審”,確定期刊“目錄”。《黃鐘》編輯部的主編、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及各位編輯,雖然職位分工不同,但都是乾實事的編輯工作人員,沒有高低之分,都要擔任“責任編輯”,從 1996 年起,“責任編輯”一律在《黃鐘》刊發的每篇文稿的篇末署名。《黃鐘》採用“三校制”:“一校”由“責任編輯”各自兼任,“二校”、“三校”由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主編交叉擔任。如主編為某篇稿件的“責任編輯”,則該篇稿件的“二校”、“三校”,則由編輯部主任、副主編分別擔任;如副主編為某篇稿件的“責任編輯”,則該篇稿件的“二校”、“三校”由編輯部主任、主編分別擔任;如編輯部主任為某篇稿件的“責任編輯”,則該篇稿件的“二校”、“三校”由副主編、主編分別擔任。這樣,編輯部在人事上雖未設“專職校對”,但仍將刊物的“一校”“二校”、“三校”落到了實處。
學術交流
2017年11月4日,由武漢音樂學院主辦、《黃鐘》編輯部承辦的“紀念《黃鐘》創刊30周年暨第九屆音樂學術期刊研討會”在武漢音樂學院濱江校區舉行,來自全中國各地的19家單位、六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19年10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黃鐘》出版文獻共3254篇。
據2019年10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黃鐘》文獻量為1956篇。
影響因子
據2019年10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黃鐘》總被下載994254次、總被引20268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232,(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113。
據2019年10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黃鐘》被引量為6900次、下載量為60355次;根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黃鐘》影響因子為0.49,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名第2937名。
收錄情況
《黃鐘》為北京大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之“全國藝術類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收錄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8年始,《黃鐘》刊登的文章陸續登錄《
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
據2008年9月“中國知網”郵寄給《黃鐘》編輯部的《<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發行與傳播統計報告》顯示,《黃鐘》在2007年發行與傳播輻射達已達28個國家與地區。在這份統計報告中,《黃鐘》在中國大陸的機構用戶計為1383個,學術期刊總庫為1543個。中國大陸地區用戶行業涉及高校、公共圖書館、黨政機關、企業、醫院、科研單位、軍隊等等;在中國港、澳、台地區用戶也同樣涉及以上眾多的行業,使用單位完全跨出了單純的音樂領域;《黃鐘》在國際上的影響涉及西歐(117個用戶單位)、北美(85個用戶單位)、韓國(21個用戶單位)、日本(18個用戶單位)、東南亞(12個用戶單位)、澳洲(9個用戶單位)、其他(7個用戶單位)。
所獲榮譽
2011年9月,《黃鐘》獲第七屆湖北優秀期刊獎。
2019年9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授予《黃鐘》“2018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資料庫藝術學學科最受歡迎期刊”榮譽稱號。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精神理念
《黃鐘》“立足湖北、面向全國、關注世界”,植根荊楚文化,堅守學科特色,以致力於反映音樂理論最新動態、博採學術研究前沿信息為己任。該刊本著尊重寫作自由、提倡寫作民主的原則,以注重前沿課題研究、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為宗旨,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表中外音樂史論、中國傳統音樂、民族音樂學、音樂形態學、音樂美學、音樂傳播學、音樂教育學、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音樂評論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中國國內外學術動態,服務於教學與科研。
編輯方針
尊重寫作自由,提倡學術民主;密切關注音樂理論中的新學科、新觀點、新動向;注重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注重前沿課題的研究;重視音樂基礎理論研究;探索音樂實踐與理論規律;大力扶植音樂研究隊伍中的新生力量;對稿件一視同仁,嚴格要求,保證質量。
期刊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屆次 | 歷任主編 |
---|
第一屆 | 匡學飛 |
第二屆 | 周振錫 |
第三屆 | 劉永平 |
第四屆 | 胡志平 |
社會評價
個人評價
《黃鐘》辦得有規格、有想法、有底氣、有長遠發展的架式,反映了武漢音樂學院的朝氣和眼光。該刊敲黃鐘、發大願、誓領風騷的求強精神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條件下充分進行編輯-教師團隊合作、吸引優秀論文、不斷改進版面、注意世界學術刊物動向和倡導音樂編輯學研究等求實作風是有目共睹的。《黃鐘》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勇於擔當、捨我其誰的大氣度,總體上表現出在以律學、樂學和形態學研究為領先的廣義音樂理論探索上的深度和力度,並且一貫堅持以研究音樂為主的、形而下與形而上辯證貫通的學術作風。(旅美華裔音樂學家、時任《音樂中國》主編周勤如評)
《黃鐘》登載了各類有一定水平的音樂理論文章,特別重視對中國民族音樂方面的再認識,是長江中游一朵盛開的鮮花。
(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江定仙評)《黃鐘》創辦以來,學術水平高,容納幅度寬,在民族音樂學與一般音樂學領域均給人啟迪。該期刊腳踏實地,洪論成串,體現了堅定的傳承意識、鮮明的鄉土意識、寬宏的吸納意識、清醒的創新意識。
(音樂學家、星海音樂學院原院長趙宋光評)《黃鐘》是一本理論性比較鮮明的刊物。《黃鐘》的視野比較開闊,信息量比較大,尤其是有關楚文化(特別是對其中的音樂)的研究,顯得更為突出。對全中國都關心的音樂問題,該刊也有所反映。這是一種很好的作風,也是一種責任心的表現。
(作曲家、瀋陽音樂學院原院長、教授丁鳴評)機構評價
《黃鐘》所編髮的關於“編鐘”“現代音樂”“道教音樂”“戲曲音樂”“和聲”等學術專欄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惠澤幾代學人。進入新時期以來,她注重學科交叉、注重學術前沿,既堅守學術傳統,又注重學術創新,在音樂學界引起了較高的關注。
(《中國音樂》編輯部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