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鷂雀賦》是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創作的一篇賦。此賦主要描寫鷂鷹要攫取麻雀,麻雀與鷂鷹鬥智鬥勇,最終逃出生天的故事。全賦採用擬人和象徵的手法,通過對話和敘述相結合的行文方式,形象地展示了麻雀與鷂鷹抗爭的場面,構思巧妙,語言詼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鷂雀賦
- 作者:曹植
- 創作年代:漢末三國
- 出處:《太平御覽》
- 作品體裁: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鷂雀賦
鷂欲取雀。雀自言:“雀微賤,身體些小,肌肉痟瘦,所得蓋少。君欲相啖,實不足飽。”鷂得雀言,初不敢語。“頃來轗軻,資糧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寧復置汝!”雀得鷂言,意甚怔營:“性命至重,雀鼠貪生;君得一食,我命是傾。皇天降鑒,賢者是聽。”鷂得雀言,意甚沮惋。當死斃雀,頭如果蒜。不早首服,捩頸大喚。行人聞之,莫不往觀。雀得鷂言,意甚不移。依一棗樹,藂蕽多刺。目如擘椒,跳蕭二翅。我當死矣,略無可避。鷂乃置雀,良久方去。
二雀相逢,似是公嫗,相將入草,共上一樹。仍敘本末,辛苦相語。向者近出,為鷂所捕。賴我翻捷,體素便附。說我辨語,千條萬句。欺恐舍長,令兒大怖。我之得免,復勝於免。自今徙意,莫復相妒。
言雀者但食牛矢中豆,馬矢中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鷂:一種兇猛的鳥,樣子像鷹,比鷹小,捕食小鳥,通常稱“鷂鷹”“鷂子”。
⑵痟(xiāo)瘦:瘦削,不肥胖。痟,借作“消”,一作“瘠”。
⑶相啖:即吃了我。相,表示偏指一方,用來指代第第二或第三人稱賓語,相當於我、你、他。下文“今日相得”等“相”字用法相同。
⑷轗軻(kǎn kē):困頓,不得志。
⑸怔(zhēng)營:一作“征營”,疊韻聯綿詞,驚惶不安貌。
⑹是:一作“隕”。
⑺沮惋:沮喪悲傷。一作“怛惋”,驚懼。
⑻首服:自首服罪的意思。
⑼捩(liè):扭轉。一作“列”,一作“烈”。
⑽藂蕽(cóng nóng):即蔥蘢。
⑾擘(bò)椒:形容雀目圓而小,如擘開的椒子。擘,裂開。
⑿跳蕭:撲騰,跳動。
⒀近出:到離得不很遠的地方去。
⒁翻捷:行動迅速。
⒂體素便附:身體向來輕巧。
⒃欺恐:欺騙恐嚇。舍長:蔑稱,指鷂。
⒄徙意:改變主意。
⒅矢:同“屎”。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一隻鷂鷹將要攫取一隻麻雀。麻雀於是說道:“麻雀卑微低賤,身體弱小,而且肌肉消瘦;即使您抓到一隻麻雀,得到的又多么少!您打算把我吃掉,可我實在不足以使您飽腹。”鷂鷹聽了麻雀的話,開始的時候沒敢說什麼。後來才說:“近日很不順利,在旅途中缺乏糧食充飢。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現在連死老鼠都有點兒想吃。今天終於得到你,怎么會再把你放棄!”麻雀聽了鷂鷹的話,心中非常慌亂不寧:“性命至為重要,連麻雀和老鼠都要貪生;您得到我只不過是得到一點兒食物充飢,可我的生命卻要因此喪失。上帝觀察著天下的芸芸眾生,只有有才有德的生靈上帝才會聽從。”鷂鷹聽完麻雀的話,心中非常沮喪:本應一命嗚呼的麻雀,腦袋不過像一瓣大蒜,他不早早地自首服罪,卻在那裡轉著脖頸大聲呼喚;過路的人聽了,沒有誰不前來觀看。而麻雀聽了鷂鷹的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心意。他依靠著一棵棗樹,——這棗樹枝葉繁茂,長滿尖刺,小小的眼睛瞪得圓圓的,就像擘開的椒子,雙翅撲稜稜跳動不止。我雖然面臨死亡,沒有一點兒地方可以躲避,可我寧可跟你抗爭到底。鷂鷹於是放棄了麻雀,好久好久方才飛去。
這隻麻雀遇上了另外兩隻麻雀——好像是一對夫婦;攙扶著它飛進草叢,共同飛到一棵樹上。這隻麻雀反覆敘述著事情的本末,把自己的痛苦跟他們訴說:方才我自己飛到近處,被一隻鷂鷹追逐。仗著我動作迅速,身體輕巧,天生具有言辭辯捷的能力。我用自己動聽的言語來勸說他,說出的理由有千句萬句。又用欺騙恐嚇的辦法,使它感到非常恐懼。我最終還能擺脫死難,跟那些被鷂鷹攫取的狡兔相比還算運氣。希望您從現在起改變心意,不要再把我忌恨。
人們常說麻雀只是吃牛屎裡面的豆以及馬屎裡面的粟而已。
創作背景
曹植自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始獲罪後,一直處於四處漂泊、生命受到威脅的時期,直到黃初二年冬季返回鄄城後才開始安定下來。聯繫曹植於黃初年間獲罪的實際情況,與《鷂雀賦》或許有所關聯。因此曹植寫該賦極可能發生在其返回鄄城,環境相對安定後,又礙於曹丕的高壓不能明述事情經過,就只好借用民間通俗文學的形式以抒懷。根據《輿地碑記目》的碑文記載,《鷂雀賦》成文於黃初三年(222)二月,與曹植的行歷吻合。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鷂雀賦》在兩條線索上展開全篇。第一條線索展示了一幅麻雀與鷂鷹據勢相爭的圖景。麻雀自稱“微賤”,故鷂鷹逼迫麻雀有貴欺賤之義;麻雀自稱“些小”,故鷂鷹追逐麻雀又有以強凌弱之義;麻雀又說“皇天降監,賢者是聽”,故鷂鷹攫取麻雀還有醜惡侵害善良的意義在內。因此,《鷂雀賦》展現的實際上是權貴、醜惡、強者凌辱低賤、善良、弱者的內容。在這裡,不僅表現了麻雀對生命的留戀與面臨死亡的悲哀:“性命至重,雀鼠貪生;君得一食,我命是傾”;而且表現了麻雀在權貴面前、在強者面前,在醜惡面前的不屈抗爭:“依一棗樹,聚蕽多刺,目如擘椒,跳蕭二翅。”《鷂雀賦》的第二條線索由“雀”與另外“二雀”構成,主要是在以第一條線索作為背景的基礎上表達作者對親人之間互相體貼溫存、“莫復相妒”的善良願望,用語雖少,實際上卻是全賦用意之所在。由此可見,《鷂雀賦》雖極短小,又看似凌亂,實則具有嚴密的內在聯繫,包含著異常豐富的內容。
作者曹植少蒙曹操寵愛,幾乎被立為嗣子,因而倍受曹丕猜忌,曹丕繼位以後,屢相加害,仗著母親護持,方得不死;然而一生屢遭遷徙,行動極不自由,終生汲汲無歡。《鷂雀》一賦,實是作者不幸遭遇的曲折表現,所以文章語雖平易,卻感慨良深,給人一種胸懷劇痛而難以遏制的感覺。“身體些小,肌肉痟瘦”,已使人透過麻雀自憐自惜的慨嘆而感到一種人生的淒涼與悲哀;“君欲相啖,實不足飽”則更是傷悲內蘊,悱惻深含。《鷂雀賦》開頭無端,宕開事情的“本末”,直接呈現“鷂欲取雀”的場面;結尾也是無緒,憑空又出“言雀者但食牛矢中豆,馬矢中粟”。這一切也是作者那悠長無盡的痛苦與悲傷的自然流露和表現。文中蘊含著的沉重的痛苦,與曹植對那種“煮豆燃豆萁”(《七步詩》)、同根相煎的哀嘆有一定聯繫。這種沉重的痛苦使人隱隱感到:曹植渴望“自今徙意,莫復相妒”,只不過是對一種脈脈溫情的無望的呼喚;曹植到那種“皇天降監,賢者是聽”的古老天命信仰里去尋求精神安慰,只不過是被壓迫靈魂的徒勞的悲嘆。
為了準確、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賦中運用了多種巧妙的藝術表現手法。例如以鷂雀相爭構成象徵,形象生動而又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對話的運用恰切地表現了鷂雀二者的性情;心理刻畫準確傳神:鷂鷹由“欲取雀”到“初不敢語”再到“意甚沮惋”,麻雀由“意甚怔營”到“意甚不移”,寥寥數語,準確表現了二者微妙的心理變化過程;細節描寫尤其栩栩如生,如寫麻雀在鷂鷹面前“不早首服,捩頸大喚”“目如擘椒,跳蕭二翅”等。另外,全篇結構也是頗具匠心,作者宕開情節發生的開端,直接以“鷂欲取雀”開篇,使得主體內容突出而又醒目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結尾在幾隻麻雀“相將入草,共上一樹”這一平靜和樂的場面之後,突又提出麻雀“但食牛矢中豆,馬矢中粟”,使讀者的心情由緊張之後的平靜重新走向難以擺脫的悽然,“麻雀”的不幸再次引起人們深深的共鳴和無盡的嘆惋。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錢鐘書《管錐編》第三冊:“陳王植《鷂雀賦》,按遊戲之作,不為華縟,而盡致達情,筆意已似《敦煌掇瑣》之四《燕子賦》矣。雀獲釋後,公嫗相語。自誇‘賴我翻捷,體素便附’云云,大類《孟子·離婁》中齊人外來驕其妻妾行徑,啟後世小說中調侃法門。植之辭賦《洛神》最著,雖有善言,尚是追逐宋玉車後塵,未若此篇之開生面而破餘地也。”
四川大學原教授趙幼文《曹植集校注》:“此賦……展示一幅雀與鷂生死搏鬥的過程。曹植運用象徵的技巧,將強凌弱這一社會現象,委婉曲折地予以揭露,為了形象地反映具有深刻意義的內容,就拋棄賦傳統的鋪張技巧和華靡辭藻,而採用對話和表述相結合的文學形式,將鷂與雀的動態、心情作了具體的表述,塑造了兇殘與善良抗爭的形象。曹植緊密地掌握這特殊的內容,尋求恰當的表現形式,因而取得內容與形式之高度和諧。”
中國賦學研究會原理事長馬積高《賦史》:“曹植賦之最有特色者,還是他的那些托物寄意的詠物賦。他的這類作品頗多,……其真正能別開生面者為《蝙蝠》《鷂雀》二賦。……《鷂雀賦》……當據民間寓言寫成,語言全是口語,非常生動形象,完全擺脫了文人賦的窠臼,比蔡邕的《青衣賦》又進了一步。曹植有《野田黃雀行》一詩……此賦構思與之相似。大概都是藉此來諷諭曹丕及其爪牙的。後來唐代的俗賦,完全與之一脈相承。”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3),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子。漢獻帝建安中,封平原侯,徙封臨菑侯,以才學深得曹操賞愛,幾乎被立為太子。魏立,離京就國,備受曹丕猜忌打擊。初貶為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進鄄城王,改雍丘王。魏明帝初年,徙封浚儀,又復還雍丘。其後又徙封東阿,終封陳王,謚曰思,故世稱陳思王。為建安文學中成就最高者,其詩在古代詩史中具有很高地位,以筆力雄健和辭采華美見長,對後代詩人影響深遠。有集三十卷,已佚,宋人輯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