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人物生平,家族崛起,第一次遠航,第二次遠航,結束中國之行,被俘入獄及口述遊記,獲釋及逝世,歷史貢獻,後世影響,人物評價,人物爭議,後世紀念,紀念物及場館,展覽及文藝演出,相關影視,
時代背景
馬可·波羅一家到達和旅居中國時,正是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元世祖)統治時期(1260~1294年)。元朝是中國以蒙古族為主建立的國家。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漠北的蒙古諸部,建立了大蒙古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元。
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不斷地向外擴張:向南,消滅了金朝和南宋;向西,曾發動了三次西征,滅亡了西夏、西遼和在中亞及西亞建立的花剌子模王朝、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哈里發帝國,征服了阿速、欽察、斡羅思諸部,建立了欽察汗國(1243~1502年):疆域東起也兒的石河,西至斡羅思,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北至北極圈附近,國都薩萊(今俄國阿斯特拉罕北)。伊利汗國(1258~1355年,又譯伊兒汗):疆域東起中亞的阿姆河,西至小亞細亞,南起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國都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察合台汗國:疆域東起吐魯番,西至阿姆河,南越興都庫什山,北至塔爾巴哈台山,國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附近)。三次西征使被征服的地區和人民遭到很大的破壞和死傷,但其結果是使亞洲大陸北部和中、西部都在蒙古成吉思汗家族統治之下,在客觀上打通了中西交通的路線,便利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雖然各汗國之間有時也發生矛盾和鬥爭,一度影響了道路的暢通,但總起來看,元代的中西交往較之前代是更為便利和頻繁。
馬可·波羅的誕生地威尼斯,是義大利東北部的一個商業城市,地濱亞得里亞海,原屬東羅馬帝國,公元10世紀末建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由於交通便利,成為西歐與東方貿易的中心之一。13世紀初,在威尼斯人的慫恿下,西歐的十字軍發動了第四次東侵(1202~1204年),威尼斯乘機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取得商業特權,並占有愛琴海上許多島嶼,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國際貿易地位。但此時在其西南部、地濱利古里亞海的城市熱那亞共和國也早已崛起。她嫉視威尼斯的霸權,兩城常有衝突。1261年,她支持被第四次十字軍顛覆的東羅馬帝國,取得黑海進出口控制權,從此兩城積怨更深,戰爭規模也日益擴大。
人物生平
家族崛起
馬可·波羅出生於威尼斯波羅氏商人家族。他祖父名安得利亞·波羅,生三子:長名馬可,次名尼柯羅,季名馬菲奧。馬可波羅是尼柯羅·波羅之子,他的名字與他伯父的一樣,是有意紀念其伯父的。三人俱以經商為業,老馬可先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開業,其後又向東在黑海北岸克里米亞半島東南岸的索爾得亞設立貨棧。他的兩個兄弟也步其後塵,向東方發展其事業。
第一次遠航
公元1260年,尼柯羅和馬菲奧攜帶貨物自威尼斯出發到達君士坦丁堡,在那裡買了許多珍寶,又渡海至索爾得亞,再由陸路前行至欽察汗的國都薩萊,受到汗國國王別兒哥(1257~1266年在位)的歡迎。他們留居一年之後想回故鄉,恰逢別兒哥為爭奪伊利汗的亞塞拜然地區與該國君主旭烈兀發生戰爭,回鄉原路不通,聽人建議折向東行,到達察合台汗國的不花剌城(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停留約三年,在1264年碰到元朝派往西方的使者,決定隨同東行到中國。約於1265年,到達元朝的都城上都(又名開平府),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忽必烈寫了一封信給教皇,托尼柯羅兄弟帶回羅馬,並受命出使羅馬教廷,請教皇選派精通教義的教士百人來華,並從耶穌聖墓的長明燈上帶點聖油來。
第二次遠航
尼柯羅兄弟回到義大利,此時第八次十字軍東征剛剛結束,第九次東征正在籌劃中。他們拿到教宗額我略十世給忽必烈的回信,於1271年夏季,會同兩名教士和尼柯羅的小兒子馬可·波羅起程東來。從威尼斯乘船到黑海南岸登入,然後從陸路輾轉。途中,二教士畏難退回,波羅一家則繼續前進,終於在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夏季抵達元朝皇帝避暑、議政的上都(又名開平府),隨後又抵達大都(北京)。馬可的聰明一直非常討忽必烈喜歡,封他許多官,也派他到各地為元朝皇帝的使者。據馬可波羅自述,“
由於他聰明謹慎,並學會幾種文字(可能是蒙古、突厥、波斯文等),甚受大汗寵愛,命令他出使各地,都使大汗滿意,因此他們在中國住了十七年。”結束中國之行
波羅一家久居異國,思回故鄉而不得允許。直到最後,由於伊利汗國王阿魯渾(Argon)的皇后卜魯罕去世,遺囑必須其同族女子繼其後位。阿魯渾派三位使臣到元廷求婚,忽必烈選一位十七歲少女闊闊真(Cocacin)出嫁,波羅一家以護送三使及該女為由得到準許,於1291年初從泉州出發,航行二年多時間,完成使命。1295年他們回到威尼斯。阿魯渾所派三使臣名字是Ulatai,Apusca,Coja,這三個名字在《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一八引元修《經世大典·站赤》中一道公文內都能找到,他們是兀魯解(音歹)、阿必失呵、火者,是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奉旨“取道馬八兒,往阿魯渾大王位下的”。
被俘入獄及口述遊記
1296年,熱那亞城的艦隊來犯。馬可·波羅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的海戰。戰敗被俘,在監獄裡花了幾個月將他在中國的經歷給獄友聽。同獄中有一比薩(Pisa)市人魯思蒂謙諾(Rustichello或Rusticiano),是一善於撰寫騎士傳奇小說的文人,將他口述內容記錄下來,馬可也托人把他在東方時作的有關札記弄來作為補充,1298年,《遊記》書稿完成,由於馬可·波羅在給獄友描述自己在中國等地的見聞時,老是說“百萬這個,百萬那個”,故他被人稱作“百萬先生”,而這本遊記也因此被稱作“Milione(百萬)”。在中國、日本等地則被稱為《馬可·波羅遊記》、《東方見聞錄》等。
獲釋及逝世
1299年,馬可·波羅獲釋,並回到成尼斯。
1324年,馬可·波羅在威尼斯逝世,享年69歲。
歷史貢獻
馬可·波羅是第一個橫穿亞洲大陸並作出詳細記錄的人,對中國的內地和邊疆,對亞洲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社會情況、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土特產品、軼聞奇事,一一筆之於書,雖樸實無華,但生動有趣。在他以前和以後來華的西方人留有行紀的也不少,在文采和對某一事件的記敘方面也許遠勝於他,但像他這樣記事之廣、全面概括的著作卻絕無僅有。特別是,他對元代中國的記載不僅充滿熱情,而且比較客觀。他對所到之處的富庶和文明,總是熱情稱道,說明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民懷有友好的感情。他是友好的使者,為中國和義大利人民架起了友誼的橋樑。《馬可·波羅遊記》向西方展現了迷人的中國文明,開闊了歐洲人的眼界,由最初把它視為《天方夜譚》逐漸認識了它的真正價值。
後世影響
1375年(明洪武八年)由法國國王查理五世(1338~1380年)監製的喀泰蘭(Catalan)地圖(存於巴黎大圖書館),其東亞部分完全取材於馬可之書。此圖作者摒棄偽科學和宗教成見,以多種資料為根據力圖反映當時世界的實況,不愧為一代傑作。其圖的中亞與東亞部分皆據《遊記》而成。《馬可·波羅遊記》對十五世紀以來的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著名的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1451~1506年)曾熟讀此書,並在其所讀拉丁文《馬可·波羅遊記》中加了45處的標記。他對中國和印度的文明富庶極為艷羨,特別是對日本國的無數黃金更為垂涎。他在1492年奉西班牙女王和國王之命,攜帶致中國皇帝的國書,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以後又三次出航,到達中、南美洲諸島及大陸沿岸地帶。這是發現新大陸的開始,但他並不自覺,還以為到了馬可波羅書中的東方世界。他把古巴島當作日本國,並登岸尋找黃金,又把墨西哥當作“行在”(杭州)。他稱當地人為印度人(Indians,漢譯為避免與亞洲印度人混同,稱印第安人)。現如今墨西哥灣、加勒比海與大西洋之間的島群,仍稱為西印度群島,可見馬可波羅書影響之大。
《馬可·波羅遊記》不僅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嚮往中國,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獻之一,也對中國人了解元代的歷史有所幫助。從歷史文獻學的角度看,《馬可·波羅遊記》中所敘述的許多情節,大都可以和中國史籍印證。
人物評價
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對於中、意兩國歷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他的那次旅行“向西方展現了迷人的中國文明”,並為義大利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旅行家而自豪。——義大利代表芬奇在1971年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上
人物爭議
馬可·波羅具體的出生日期和地點並不是很清楚,當前的說法都只是推測。大多數歷史學家接受的可能的出生地是威尼斯共和國首都威尼斯。有些傳記作家認為,馬可·波羅出生在科爾丘拉島(現屬克羅地亞),但沒有證據支持。使用最多的馬可·波羅的出生時間是“大約公元1254年”。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費奧在其出生前就已經出發去做生意了。馬可·波羅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由姑媽和叔叔帶大。曾受過很好的地理教育,學習了許多商業科目(如外國貨幣、估價、管理貨船),但是對拉丁語所知不多。
馬可·波羅是否到過元帝國,一直惹來重大爭議。大多現代歷史學家相信馬可·波羅確實到蒙古人統治下的中國,因為他描述了遠東生活的很多細節,如紙幣、大運河、蒙古軍、煤炭、白酒、石棉、虎,皇家郵政系統的結構。他提到蒙元對日本古稱,是日本在西方文學裡第一次出現;他描述的大都附近的一座橋也較像盧溝橋。也有學者認為是馬可·波羅只在中東黑海遇上多名伊兒汗國商人,從其口中聽說華夏、蒙古帝國、日本等地的故事,實際上從未到過距離黑海數千公里之遙的遠東多國。大英圖書館的中國文獻部門主管弗朗西絲·伍德曾在1995年出版《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指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從未提及過纏腳、筷子及萬里長城等中國事物,中國官方文獻亦無馬可·波羅家族與中陸有直接聯繫的記錄,其家族財產中甚至沒有任何來自中國的物件,因此推測他根本未到過中國。
德國圖賓根大學的漢學教授傅漢思在其著作《馬可·波羅到過中國:貨幣、食鹽、稅收方面的新證據》一書中說明:馬可·波羅傳記中很多對中國的描述是獨一無二並且十分準確的,足以證明其真實性。例如對他為何從未提及長城的質疑,中西方歷史學界早有共識,認為元朝以前的古長城那時已經完全殘破而不再受人關注,而現今舉世聞名的明長城自然尚未出現。又如對現存的中國文獻中為何找不到關於馬可·波羅記載的質疑,傅漢思認為是對中國古代文獻性質與密度的嚴重誤判,因為即使是同一時期教宗本篤十二世派往中國的特使團,也從未出現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傅漢思認為,馬可·波羅對當時中國的貨幣、食鹽生產與稅收體制的大量詳細描述,這在當時的歐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獻中根本找不到類似的準確而詳盡的描述,說明這些獨家描述確實來自於他本人的經歷。
南開大學史學家楊志玖教授曾在永樂大典殘片《站赤》中找到一條記載——“兀魯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馬八兒,往阿魯渾大王位下”,伊兒汗國的拉施特在《史集》中記載合贊迎娶闊闊真時,也提到火者等使者,與《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護送闊闊真的使者名字一致,成為證明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有力證據。
後世紀念
紀念物及場館
| | |
| | |
| | |
| | |
| | |
展覽及文藝演出
2024年4月份,為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威尼斯市政博物館基金會與上海博物館聯合主辦的“馬可·波羅的世界”展會在義大利威尼斯總督府舉行。
2024年5月3日至4日,歌劇《馬可·波羅》在廣州大劇院舞台再次上演。
相關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