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曲二首(唐代王昌齡詩作)

青樓曲(王昌齡詩《青樓曲》)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樓曲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組詩作品,共兩首,均為七言絕句。第一首詩描寫皇家大軍遠征歸來的情景。前二句寫皇帝之儀衛煊赫,後二句寫青樓少婦撫箏的場景。全詩形象鮮明生動,對比強烈而又和諧統一。詩的一、二、四句如同畫龍,三句則如點睛,各臻其妙又融為一體。第二首詩描寫夫婿封侯拜爵歸來的情景。首句寫景,次句寫少婦盼夫歸來,後二句著意描寫夫君歸來。這首詩側重描繪青樓小婦的麗質和得意心態。全詩華貴典雅,情態逼真,人物形象鮮明突出,“嬌”“驕”可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盛唐的尚武精神與赫赫聲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樓曲二首
  • 出處:《王昌齡集
  • 作者:王昌齡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青樓曲二首
其一
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
樓頭少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其二
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漫綰上青樓。
金章紫綬千餘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青樓:指官宦顯貴之家的閨閣。
⑵白馬金鞍(ān):借指騎著輕駿、豪華坐騎的近侍。
⑶武皇:指漢武帝,此以漢武帝代唐玄宗。
⑷旌旗(jīng qí):旗幟,這裡借指軍士。
⑸長楊:長楊宮的省稱,漢行宮,因為有垂楊數畝而得名,是歷代帝王遊獵之所。在今陝西周至縣東南。
⑹鳴箏:彈奏箏曲。箏,樂器名,古有彈箏、搊箏,均已失傳。
⑺飛塵:飛揚的塵土。
⑻建章:建章宮的省稱。漢武帝太初元年建,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西。
⑼馳道:古代供君王行駛車馬的道路。泛指供車馬馳行的大道。
⑽御溝:流入宮內的河道。又稱楊溝、羊溝。
⑾紅妝漫綰(wǎn):形容女子盛裝打扮的樣子。紅妝,指婦女的盛裝。以色尚紅,故稱;漫綰,隨意將青絲旋挽打結。
⑿金章紫綬:黃金印,柄上系紫色綬帶。秦漢魏晉時,丞相、將軍等位在二品以上者用之。後用以代指高官顯爵。
⒀騎(jì):一人一馬稱為一騎。
⒁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其一
跨騎金鞍白馬跟隨著武皇,率領十萬大軍停留在長楊。
青樓上的少婦跪坐彈著箏,遠遠看見飛塵滾滾入建章。
其二
馳道上楊花飛舞飄滿御溝,少婦盛裝綰柔絲獨上青樓。
千騎擁金章紫綬款款而來,原來是夫婿朝回初拜列侯。

創作背景

漢、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兩大鼎盛時期。國力的強盛、社會的富足,曾使統治者在開疆拓土、臣四夷的征戰中屢獲大勝。這種相類似的情況,使唐代的詩人們尤為喜歡借漢武故事來比擬唐玄宗的功業,寄託自己的情懷,這組詩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青樓曲》是唐人所制樂府新題,《青樓曲二首》即是從青樓少婦矜誇夫婿的角度,來寫當時崇尚富貴功名的社會心理。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青樓曲二首》的第一首詩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是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著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行進,越走越遠,到後來就只見地上揚起的一線飛塵;一個是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少婦正在彈箏,那優美的箏聲並沒有因樓外的熱烈場景而中斷,仿佛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場景熱烈、雄偉,給人以壯麗的感覺;後面的場景又顯得端莊、平靜,給人以優美的感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後互相映襯,對照鮮明。
詩人把這兩個不同的場景連線在一個畫面上的方法,就是通過樓頭少婦的神態,將長安大道上的壯麗場景,從她的眼中反映出來。表面上她似乎無動於衷,實際上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欣羨,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著那馬上將軍和他身後的隊伍,直到飛塵滾滾,人影全無,還沒有收回她的視線。讀者仿佛能聽到她從箏弦上流出的愉快的樂聲。
這少婦與馬上將軍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如此關注他的行動,這可從《青樓曲二首》的第二首詩中找到答案。原來那馬上的將軍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來,封侯拜爵,就連他部隊里許多騎將都受到封賞。他們經過馳道回來時,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御溝里去了。
把這兩首詩合起來看,前一首描繪的是一支皇家大軍凱旋的場景。因為這次勝利的不平常,連皇帝都親自出迎了,作為將領的妻子,她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詩人未用一句話直接抒寫她內心的激動,而是寫她從樓頭“遙見”的熱烈場景,讀者卻可想像到她看到這熱烈場景時的內心感受。這正如北宋詩人梅堯臣對詩創作所概括的兩句話:“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盛唐詩人慣以漢武帝比唐玄宗,此詩也如此。詩人是借用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圖景反映盛唐時期的現實面貌。這幅描寫大軍凱旋的歷史畫卷,使人聯想到唐代前期國容威赫,實力強大。一支千軍萬馬的軍隊,如果沒有嚴明的紀律,就不能夠整齊地在市街上前進,連樓頭彈箏少婦都絲毫不受驚動。詩里還再現了唐代都城長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這支強大的軍隊,維護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從樓頭少婦的眼中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尚武風氣。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晉以來以及南北朝長期分裂的痛苦教訓,整軍經武,保持了國家的統一與強盛。在這兩首詩中,一種為國立功的光榮感,很自然地從一個征人家屬的神態中流露出來,反映出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名家點評

中國近現代學者俞陛雲詩境淺說》:(其一)此詩欲詠長安貴人,而從旁觀之小婦眼中寫出,如睹侍從儀衛之煊赫,篇法警動。猶少陵之《佳人》篇,欲詠亂後之煩憂,從佳人口中敘出也。(其二)此詩與《閨怨》詩,同出一手,《閨怨》詩言妝罷登樓,見陌頭柳色,悔覓封侯。此詩言妝罷登樓,見楊花馳道中,朝回夫婿,竟拜通侯。二詩適成翻案。以詩境論,則《閨怨》詩情思尤佳。李玉溪詩“千騎君翻在上頭”,乃用古詩之“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此詩第三句,殆亦本此。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年—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西安市)人。開元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舉博學宏詞科,授汜水縣尉。又曾任江寧縣丞,世稱“王江寧”。後因細故貶龍標尉。安史亂起,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與孟浩然王之渙王維高適李白等人均有交往。最擅七絕,有“七絕聖手”之稱,又被時人稱作“詩家天子”。描寫邊塞生活及婦女題材的作品最為出色,內涵豐富,語言流麗,音節爽朗,格調天成。有《王昌齡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