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
雲水謠,原名長教村,因是電影《雲水謠》的主要拍攝地而得名。“長教”為一歷史名稱,原名張窯,並非現有行政區劃。長教村曾為張、邱、鄒、鄧、羅、李、陳、王等諸姓雜居地區。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王氏祖先由漳浦縣橫口遷居長教,兩年後,簡氏祖先從龍巖市永定縣遷入居住。後簡氏族人為了銘記簡氏家族篤重文明教化的家風,取“長遠教育”之意,將“張窯”改名為“長教”。
明清時期,大量人口從外省和臨縣遷入南靖縣內。同一時期的客家族也開始往東遷移,由於南靖縣城人口的飽和,他們選擇向南靖縣山區的丘陵地帶遷移並居住。由於歷史發展以及古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長教古村成為長汀府至漳州府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人口的遷移和不同姓氏家族的前後遷入使得他們之間經常發生鬥爭,客家族為了防禦選擇以建造大型土樓的形式來保護族民安全。
1956年以前,長教是曲江、書洋、梅林、長教、奎洋等“五區區公所”的所在地。
2008年5月,雲水謠古鎮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列為“閩南(漳州)生態文化保護區長教古村落”展示點,成為閩台影視基地。同年,雲水謠古鎮開始作為旅遊景區正式對外開放。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氣候
雲水謠屬於
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5—19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800—1880毫米,年日照數1500小時。
建築布局
雲水謠古村中的建築以長教溪為紐帶,沿河兩岸呈組團狀分布;並以溪為界,形成了坎下村、官洋村及璞山村三大組團。從古鎮的整體外貌形態看,其“枕山環水”的地理生態特徵、“林—居—池—田”的民居單元形態是古鎮中典型的聚落空間符號。如以祠堂為中心,以“圓形”“方形”“前方後圓”“五鳳”等形式圍合的平面布局;內部“點—面—線—點”的空間序列;中心突出的軸線布置等。
主要景點
和貴樓
和貴樓位於雲水謠璞山村內,始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為內通廊式方樓。土樓坐西朝東,共五層,每層24間房沿圓周對稱布置,四角分布樓梯,圍合一個長方形的內院,院中又有一座私塾。同時,樓外有十五間戶厝。
懷遠樓
懷遠樓位於雲水謠坎下村內,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為內通廊式圓樓。土樓坐北朝南,共四層,每層34個開間,部樓梯均勻分布於圓樓內。在環樓圍合的內院中央,是環形的“詩禮庭”,其核心為兼做私塾的祖堂“斯是室”,建築形式採用“四架三間”上下堂五鳳樓。同時,懷遠樓採用“傾壁造”技術修建的鼓形土樓,夯土牆以弧線收分,牆體形成柔美的曲線;外牆卵石牆腳高2.5米,二層以上設有槍眼,頂層設有四個瞭望台,樓門頂部又設有防火灌水道。
德慶樓
德慶樓位於雲水謠官洋村內,始建於明代,由一座二層方形土樓及其外圍一圈的弧形土樓組成,當地稱為“合形土樓”。該土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翠美樓
翠美樓位於雲水謠璞山村內,和貴樓北側,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為內通廊式圓樓。土樓坐北朝南,共四層,每層34間房,部樓梯均勻分布於圓樓內。其特點在於與“東倒西歪”裕昌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文化活動
2014年12月,一年一度的漳州南靖雲水謠“做大福”祭祀節慶活動在雲水謠古街前拉開帷幕,各家各戶殺雞宰鴨、置辦牲禮果品、舂糍粑、做米粿進行祭祀,村里籌錢請來戲班或木偶劇團,做社戲,答謝神明,祈求神祇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合境平安。
2024年3月,由縣委台港澳辦主辦的第三屆閩台(南靖)非遺民俗文化節在書洋鎮田中賦土樓群和雲水謠舉行。
2024年5月30日,2024漳州市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開幕。開幕式結束,所參會人員共同夜遊雲水謠,並在和貴樓前,童聲合唱《大魚》。
所獲榮譽
2009年,雲水謠古村被評選為第二批“中國景觀村落”。
2011年,雲水謠古村所在的福建土樓(南靖)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23年,雲水謠古鎮被列入福建省首批20個重點影視外景拍攝基地名單中。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8:30-17:00開放。
交通指南
坐火車至南靖火車站,出站直接乘坐站外的旅遊巴士前往,約1小時發一班車程約1.5小時;或去南靖汽車站轉乘土樓專線前往;或包車前往。
在廈門湖濱南長途汽車站乘坐去雲水謠的班車。
門票
成人票—90元、兒童票—45元、老人票—45元、學生/教師票—45元、退役軍人票—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