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伯佬
- 外文名:Towelhead
- 類型:劇情
- 製片地區:美國
- 導演:艾倫·鮑爾
- 編劇:艾倫·鮑爾、Alicia Erian
- 主演:莎莫·比施爾、艾倫·艾克哈特、瑪麗亞·貝羅
- 片長:116 分鐘
- 上映時間:2007年9月8日
- 對白語言:英語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製作發行,製作公司,發行公司,上映日期,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如今已是13歲大小的女孩兒嘉茜拉·馬龍(莎莫·比施爾飾)正當青春懵懂期。然而,她在並不完美的家庭里卻得不到來自父母應有的呵護和照顧甚至是精神和成長方面的指導。這個身體裡流淌著一半阿拉伯血液的小女孩兒,在被母親送到開放活力四射的美國休斯頓與親生父親——一個傳統的黎巴嫩人里菲特·馬龍(皮特·馬克迪塞飾)一起生活後,更是在身心都被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差異所衝擊著。保守嚴格的父親里菲特是個強烈的種族主義者,當他得知嘉茜拉在新學校里交的男朋友托馬斯是個黑人後,立刻勒令女兒嘉茜拉與其分手。為此,父女倆隔閡不斷。
感情和交友上遭受沉重打擊的小嘉茜拉,與父親的爭吵次數頻繁起來,甚至開始了逃課的惡習。然而,更讓嘉茜拉厭煩不已的是,她們的鄰居表面看上去有些正經的特拉維斯·沃索(艾倫·艾克哈特飾)總對自己放電,而隔壁那個愛管閒事的大肚子女人則常常在她的背後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嘉茜拉心中原本充滿熱情和希冀的美國生活如今已經被弄得一團糟。如此混亂不堪的青春期,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藝術指導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艾倫·鮑爾 安妮·凱瑞 泰德·霍珀 Peggy Rajski 斯科特·魯丁 Christina Jokanovich | 艾倫·鮑爾、Alan Ball | Noga Isackson Lisa Chu Dietze | 艾倫·鮑爾、Alicia Erian | 紐頓·托馬斯·西格爾 | 托馬斯·紐曼 | Andy Keir | James Chinlund | Danny Glicker | Louis Morin | Fainche MacCarthy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嘉茜拉·馬龍演員:莎莫·比施爾嘉茜拉·馬龍13歲時被母親送到開放活力四射的美國休斯頓與親生父親一起生活。原本對新生活充滿熱情和希冀的嘉茜拉在社會環境差異的強烈衝擊下變得無措彷徨,不過最終她在摸索中度過了迷茫的青春期。
- 特拉維斯·沃索演員:艾倫·艾克哈特一個猥瑣苦悶的退役軍人,經常色誘比自己小了至少二十歲的鄰居小女孩嘉茜拉,最後甚至以被征去中東入伍的藉口誘騙嘉茜拉上床。
- 蓋爾演員:瑪麗亞·貝羅嘉茜拉的媽媽,一個離異的單身母親,由於擔心新男友會影響嘉茜拉的健康成長,單方面決定將嘉茜拉送到美國休斯頓與親生父親——一個傳統的黎巴嫩人里菲特·馬龍一起生活。
- 里菲特·馬龍演員:皮特·馬克迪塞一個保守嚴格的父親,對女兒嘉茜拉性意識的萌發採取堅決壓制的態度;同時也是強烈的種族主義者,禁止女兒與黑人男生約會。為此,父女之間摩擦不斷。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為了能將影片中混血女孩兒的特質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大銀幕之上,編導兼製片的鮑爾特地找來了一位毫無大銀幕表演經歷的具有阿拉伯及美國等多國血統的莎莫爾·比施爾。
- 艾倫·艾克哈特出於對導演鮑爾的尊敬而加盟該片。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提名方 |
---|---|---|---|
2009年 | 第24屆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莎莫·比施爾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
Scott Rudin Productions | 美國 |
This Is That Productions | 美國 |
Indian Paintbrush |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發行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
Bir Film | 土耳其 |
Benelux Film Distribution | 荷蘭 |
Prorom Media-Trade | —— |
Red Envelope Entertainment | ——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美國 |
華納獨立影業 | 美國 |
Roadshow Films | 澳大利亞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上映日期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 |
---|---|---|---|
2007年9月8日 | 加拿大 | 2008年9月12日 | 美國 |
2008年1月19日 | 美國 | 2008年9月26日 | 美國 |
2008年6月14日 | 美國 | 2008年10月9日 | 澳大利亞 |
2008年6月20日 | 美國 | 2008年11月12日 | 法國 |
2008年7月12日 | 美國 | 2009年1月 | 荷蘭 |
2008年8月29日 | 挪威 | 2011年11月3日 | 韓國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阿拉伯佬》通過青春性喜劇的形式達到了導演以及影片對當事人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全人類的諷刺和批判(新浪網評)。
編導兼製片的鮑爾為小女主人公打造的龐大“外籍兵團”在視覺、聽覺以及影片故事上做到了全面包裝——語言、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種族的多方面“混血”(新浪娛樂評)。
全美以及全世界的伊斯蘭團體及社會組織,還有大量的伊斯蘭民眾,對華納兄弟公司的影片《阿拉伯佬》(Towelhead,也譯“毛巾頭”)表示了強烈的抗議和不滿。他們表示該片中的有些內容不但令人難以接受,而且起了一個帶有貶損語氣的“毛巾頭”(范指常裹著頭巾的阿拉伯人)作為片名,這對伊斯蘭信仰和阿拉伯血統的民眾造成了嚴重而普遍的傷害(金鷹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