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歷史
節目背景
2012年,由於有關政策的調整,電視節目市場發生了許多新變,央視的改變也有目共睹,比如《
新聞聯播》加大了民生新聞報導力度,大力發展紀錄頻道,“拆門”辦春晚等。綜合頻道作為央視的旗艦頻道,仍保持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但隨著競爭加劇,也面臨很多挑戰,最重要的就是在主流價值表達方面必須創新。《開講啦》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檔節目。
節目發展
2013年,《開講啦》首次走進中學校園,開展主題為“少年的世界—未來我是誰”CCTV青年影響力展演活動,和中學生及其家長一起共同對話。
2014年,《開講啦》推出特別節目“開講大時代”,首次走出錄影棚,走進中國極具代表性的地標,實現全外景式“開講”。
2015年,《開講啦》登入英倫,威廉王子受邀《開講啦》,在倫敦國王學院開啟文化、商業、創意間的高端對話。
2016年,《開講啦》再度走出國門,“海上絲綢之路”特別節目走訪埃及、希臘、新加坡,掀起了一場“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國熱”;同年,該節目對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進行重新定義。相對於娛樂明星,節目組更側重於邀請科學家、藝術家等“高冷”行業的知識精英。同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開講啦》推出系列節目“國之脊樑”,聚焦國防領域科學技術發展,講述“新長征”征程上的先進人物與突出事跡,弘揚長征精神。
2017年,《開講啦》走進俄羅斯莫斯科、匈牙利布達佩斯、德國漢堡、荷蘭鹿特丹,見證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下,中國與這四個國家彼此友誼的傳承延續;同年發布出版圖書《
改變世界的中國力量》,以及圖書《
做一個有趣的人》。
2018年,在西安交通大學122校慶來臨之際,《開講啦》推出“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系列節目,首站走進西安交通大學;同年,《開講啦》深入非洲大陸,在中非合作的大時代背景下展開“一帶一路”海外征程。
2019年,推出《開講啦+》特別系列節目,將演播室帶到全國各地,走進觀眾身邊,和當地觀眾面對面地交流,首站走進上海。
2022年1月8日,央視《開講啦》節目邀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侯永青,講述了中國空間站從無到有的建設之路,展現了一代代航天人的奮鬥攀登;2月12日,央視《開講啦》節目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高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皮洛遺址考古發掘項目執行領隊鄭喆軒;4月20日,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中文聯盟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共同推出的《開講啦》“中文日”特別節目——全球共享一堂中文課,在CCTV-1和央視頻同步播出;8月29日,央視《開講啦》邀請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孫軍帶大家一起感受航天發射的高光時刻解密發射任務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10月,《開講啦》入圍第27屆電視文藝“星光獎”。
2024年3月16日(星期六),CTV-1綜合頻道《開講啦》,被譽為“雜交穀子之父”的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雜交穀子創新技術中心主任趙治海來到節目中,講述“雜交穀子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與廣大青年一同走進雜交穀子的世界。
節目形式
節目環節
《開講啦》每期邀請一位嘉賓演講,分享他們對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節目每期有八至十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青年代表,現場可以和演講嘉賓進行提問互動,300位大學生作為觀眾現場分享這場有思考、有疑問、有價值觀、有鋒芒的思想碰撞。給予中國青年現實問題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討論青年們的人生問題,同時也在討論青春中國的社會問題。每期演講嘉賓選擇的主題,均為年輕人心中的問號,講述青年最關心、最困惑的話題。
節目製作
《開講啦》在舞台設計上,為營造出詩書氣息,在舞台的兩旁放置了大書架。而舞台的燈光則跟隨著節目的節奏來回切換,且多以冷色調——藍色為主,以營造出一種睿智、靜謐的開講氛圍,貼近年輕一代追求個性和創新的屬性。
節目在通過圖文直播和“全民小紙條”實現互動的基礎上,以全新的AI形象“小開”作為代言人貫穿始終,通過“小開劃重點”“小開幫你問”等環節的設定進一步拉近節目與青年觀眾的距離。
創作團隊
製作團隊
註:以上只列出20210724期片尾字幕,具體請查看每期節目片尾字幕,參考資料:
主持團隊
節目列表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
| |
| |
| |
| |
| TV地標(2012)全國電視欄目綜合實力大型調研“年度上星頻道新欄目十強” |
| |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參考資料來源:
節目評價
《開講啦》作為中國青年電視公開課,“大清新、正能量”逐步走進觀眾視野,被越來越多的觀眾關注與喜愛。無論是《開講啦》節目流暢的流程設計,精美的視覺設計,主持人的善於拿捏與把控,還是在嘉賓、主題上的精心挑選都精益求精,成為電視螢屏的一道獨有風景,節目“走紅”不僅為電視螢屏增加了一種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加印證了“正能量”一直在被需要、被喜愛。(搜狐網評)
《開講啦》的出現,不僅對青年人有積極的價值,對於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也帶來啟示。(新浪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