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余光中現代詩歌)

鄉愁(余光中現代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台灣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全詩語言淺白真率,情感深切。

《鄉愁》曾被選入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鄉愁
  • 作者:余光中
  • 創作年代:1972年
  • 出處:《白玉苦瓜》
  • 作品體裁: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品相關,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台灣。當時由於政治原因,台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賞析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鄉愁》對一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一特定情感的維繫之下,反覆詠嘆。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台;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句。
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後的“生死之隔”,再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不斷發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不同階段的鄉愁,凝聚兩端的分別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親(死);我(遊子)——大陸(祖國)。鄉愁的對象,由具體的“鄉”,到抽象的民族的“鄉”,從地域之鄉,到歷史之鄉和文化之鄉。使“鄉愁”逐漸沉澱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
詩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數、句式上基本一致:“……(時間狀語),鄉愁是……(作為意象的具象化的‘鄉愁’的載體),我在這頭,……(具體的‘鄉愁’的對象)在那頭”。一氣呵成,迴環往復,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嘆,餘音繚繞,歷久彌篤。
詩歌在語言上純淨、清淡,淺白真率而又意味雋永。“小小”、“窄窄”、“矮矮”、“淺淺”等疊音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中心意象,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
這首詩在藝術風格上,一反詩人早年“現代時期”那種刻意錘字鍊句、苦心經營意象和矛盾語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驚人之語,在晦澀中求深奧的特點,轉而追求恬淡、圓融的美學風格。以簡代繁,以淡取勝,也算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朝全:鄉愁是道不盡的、寫不完的,從小時候到成年再到如今,鄉愁始終與自己的童年、母親、愛人和故鄉聯繫在一起,因為有所思、所念的在那裡,那裡便是自己的故鄉 故鄉永遠牽引著遊子的思緒和想念,然而,那道淺淺的海峽,卻生生阻斷了這種思念為鄉愁所困的詩人,其情何以堪?唯有擊築引吭,慷慨而歌,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詩歌百年經典 1917-2015》)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葉櫓:這是一首寫鄉愁的詩,詩里把“鄉愁”具象化了,而且運用得十分巧妙。其巧妙之處在於,他緊緊地圍繞著人生幾個階段中最具特徵的一些行為來表現鄉愁。譬如小時候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把“郵票”作為鄉愁的代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極易理解。詩的最後一節,可以說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鄉愁,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把“我”和“大陸”隔開,是民族悲劇所造成的。撇開政治性的因素不談,僅從鄉愁的難以消除的角度,詩的情緒也似乎隱隱地透露出一種希望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願望。由政治原因而造成的國家分裂的局面,詩人是無可奈何的,但是詩人作為華夏子孫的內心愿望,卻代表了絕大部分中國人的心愿。相信這一天必定會到來的。(《中國現代詩歌名篇賞析》)
安陽師範學院教授楊景龍:這些鄉愁詩的抒情主體,既是在思念親人和家鄉,又是在思念大陸和祖國。屈原式的鄉愁和國愛,譜寫出余光中詩歌的宏大交響樂曲的和旋律。他的名篇《鄉愁》便是把鄉愁主題所包含的親情、愛情、鄉情和祖國情融合為一。語言雖然淺白,內涵卻極為厚重。加之在形式上採用了由《詩經》作品確立的具有”原型”意味的復沓章法,更使這首詩易於流傳。(《藍墨水的上游:余光中與屈賦李詞姜詞》)

後世影響

《鄉愁》曾被選入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

作品相關

《鄉愁》不僅有著結構和韻律上的藝術之美,更因其對故鄉戀戀不捨的情懷和對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期待而有著情感之美。《鄉愁》有四小段,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華南理工大學講學時,曾在千餘學生面前親自朗讀了自己為《鄉愁》續寫的第五段:
而未來,
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樑,
你來這頭,
我去那頭!
這一段描繪出了鄉愁化作往來的橋樑,將海峽兩岸緊密聯繫在一起、共同繁榮發展的圖景,余光中對兩岸統一的信心,在這一段之中得到了表達。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就讀於金陵大學外文系,翌年轉入廈門大學。同年隨父母去香港,次年到台灣。1952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7年主編《藍星》周刊。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主編《現代文學》及《文星》。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台任教。已出版詩集《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荊賦》《守夜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