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副刊(延安),現代報紙副刊。自1941年9月16日至1942年3月30日,《解放日報》開闢《文藝》副刊,共出111期。在這前後,雖然不標明副刊名目,但辟有專門發表文藝創作和評論的版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放日報》副刊(延安)
- 外文名:Yan'an
- 類型:文藝類
- 創作年代:現代
《解放日報》副刊(延安),現代報紙副刊。自1941年9月16日至1942年3月30日,《解放日報》開闢《文藝》副刊,共出111期。在這前後,雖然不標明副刊名目,但辟有專門發表文藝創作和評論的版面。
《解放日報》副刊(延安),現代報紙副刊。自1941年9月16日至1942年3月30日,《解放日報》開闢《文藝》副刊,共出111期。在這前後,雖然不標明副刊名目,但辟有專門發表文藝創作和評論的版面。源起《解放日報》(194...
《解放日報》最早創刊於1941年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建國後成為中國上海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出版的一份日報,是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日發行量55萬份。2018年3月,《解放日報》獲“2017年百強報紙”榮譽。歷史沿革 合刊創辦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隨著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武裝力量的日益...
延安《解放日報》改版是指1941年5月16日創刊以後,每天大量刊載國外通訊社的訊息,卻很少刊載黨所領導的八路軍、 新四軍英勇奮戰的報導和陝甘寧邊的訊息,並且不登在一版顯著位置,緊密聯繫國內形勢的社論、時評也很少,文風也較死板枯燥,被讀者批評是”為別人當宣傳員”、 “主觀主文和黨八股”。1942年延安開展了...
出版有《穿越文本:20世紀中國文學的兩極閱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內容簡介 《解放區文藝轉折的歷史見證:延安解放日報文藝研究》是關於研究“延安解放日報文藝”的專著,《解放區文藝轉折的歷史見證:延安解放日報文藝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論述《解放日報·文藝》的生成語境,該副刊不是憑空產生,而是...
我在開封創辦《戰時學生》雜誌 /358 創辦《鄂豫報》前後 /363 《長江日報》誕生記 /370 讀曾克著《挺進大別山》 /380 紅線女掃墓記 /384 附錄 黎辛生平年表 /386 作者簡介 黎辛,筆名解靖、沈聯青等。1920年生,河南汝州人,延安抗大、魯藝畢業後,歷任延安《解放日報》副刊部編輯,新華總社隨第二野戰軍...
溫濟澤,男,漢族,原籍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1914年出生於江蘇淮陰;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解放日報》編輯、副刊主編,新華通訊社口語廣播編輯部主任、社務委員。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總編輯,中央廣播事業局副局長,北京廣播學院教師,中國社會...
《荷花澱》是作家孫犁創作的短篇小說,選自孫犁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荷花澱》1945年5月15日最初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的副刊上。小說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白洋淀地區普通民眾的抗日活動。小說的男主人公水生是小葦莊的游擊組長,他是黨組織的負責人,非常樂意為抗日活動奉獻自己。小說的女主人公水生...
《野百合花》事件是指延安整風運動中錯誤批判和處理文藝界人士的事件之一。1942年四月間,延安《解放日報》副刊接連發錶王實味寫的《野百合花》、 丁玲的《三八節有感》、艾青的《了解作家, 尊重作家》、羅烽的《還是雜文時代》、蕭軍的《論同志之”愛”與”耐”》等一批雜 文。延安的文藝刊物《穀雨》也刊登了...
1940年底,陸定一奉命回延安。1942年4月,延安整風運動期間 ,他負責編輯《解放日報》的《學習》副刊,撰寫了《從實際出發》等比較有影響的文章。同年8月,擔任《解放日報》總編輯。他撰寫的《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強調新聞要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堅持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提出新聞的定義是“新近發生的事實...
陳學昭(1906年4月17日—1991年10月10日),女,漢族,原名陳淑英、陳淑章,筆名學昭、野渠、式徽、惠、玖等。浙江海寧人,祖籍河南潢川。中國作家、翻譯家。曾參加淺草社、語絲社等文學團體,1935年獲法國克萊蒙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編輯,《東北日報》副刊編輯,浙江大學教授,浙江省...
1940年到延安,先後在中央青委宣傳部、協助丁玲編《解放日報》副刊,參加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1945年參加華北文藝工作團,華北文工團併入華北聯合大學後,任聯大文藝學院文學系主任,參與編輯《北方文化》(成仿吾主編)、《華北文藝》(歐陽山主編)等刊。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文聯副秘書長、文協秘書長,不久又與丁玲...
在緊張的春夏秋冬里,他讀完5本《史達林選集》。工作實踐,學習中的啟發,使他原來不願到農村工作的思想感情,起了根本性的轉變。柳青在這個鄉一直工作3年,收集了不少資料。1945年3月6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他的《米脂民豐區三鄉領導變工隊的經驗——三鄉班幹部一攬子會上的總結》。他的長篇小說《種穀記》...
1940年10月抵達延安,準備參加黨的七大。在等待開大會期間,到馬列學院學習,不久調中央婦委工作,參加編寫婦女解放問題的教材,後任《解放日報》副刊《中國婦女》編輯主任,同時參加整風運動,學習黨史,參加大生產運動。1945年4月至6月作為華中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調山東解放區工作,任...
1942年5月,參與延安文藝座談會;6月12日,發表《思想、生活和形式》一文,闡述了作家深入生活對實現作品內容形式統一的指導作用。1944年2月,離開魯藝調到《解放日報》社工作,任副刊部副部長,後參與南征開創抗日民主根據地;11月10日,在延安飛機場南下部隊舉行暫師出征大會,隨隊從東關出發,遠徵到湖南、廣東一帶...
1940年冬隨劇社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附設的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和部隊藝術學校學習,開始嘗試文學創作。1943年1月轉業到晉西北抗日救國聯合會文化部文藝工作團。1943年5月26日,第一篇小說《碑》由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發表,由此開始了文學生涯。六十多年筆耕不輟,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摘南瓜》、《嫩苗》、《七...
1946年,周文奉調到重慶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兼主筆。那一段時間,共產黨一南一北兩大報紙(另一個是延安的《解放日報》)留下了中共新聞史和思想史上最絢麗的身影。1946年9月,周文奉召返回晉綏。建國之後 新中國成立前夕,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將在北京召開。周文接到晉綏分局黨委書記李井泉通知,讓他帶隊前往參加。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陸定一歷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八路軍前方總部野戰政治部副主任,領導《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陸定一奉命回延安。延安整風運動期間,1942年4月,他負責編輯《解放日報》的《學習》副刊,撰寫了《從實際出發》等比較有影響的文章。同年8月,擔任《解放日報》總編輯。他撰寫的...
白朗,(1912-1994),女,小說家、散文家。原名劉東蘭。遼寧瀋陽人。1932年在哈爾濱參加“反日大同盟”,次年任《國際協報》副刊主編。1935年到上海從事文藝活動。1939年參加作家戰地訪問團。1941年赴延安,任《解放日報》編輯。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任《東北日報》副刊部部長。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品富有...
這場生死戰,讓西戎難以忘懷,兩年後,他開始文學創作,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寫出了短篇小說《我掉了隊後》,在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發表,成為他的第一篇公開問世的作品。木前塔遭遇戰不久,西戎所在的呂梁劇社人員和物資損失很大,奉命與同屬於決死二縱隊的另一個抗日劇社——“黃河劇社”合併,仍然沿用“呂梁劇社...
那時沒有條件出詩刊,懷安諸老寫詩,自備一冊,將自己的新作抄上去,送與另一人,另一人添上自己的新作,送與第三人,如是輾轉傳遞,互相唱和,名曰《懷安詩抄》(後在《解放日報》副刊上開闢“懷安詩選”專欄)。他們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抒發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廣闊胸懷和對革命的赤膽忠心,反映了革命戰爭和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