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蹤憶語》是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韜奮。本書講述了帝國主義麻醉下的種族成見、從倫敦到紐約、物質文明與大眾享用、掌握全美國經濟生命的華爾街、梅隆怎樣成了富豪等故事。
《萍蹤憶語》是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韜奮。本書講述了帝國主義麻醉下的種族成見、從倫敦到紐約、物質文明與大眾享用、掌握全美國經濟生命的華爾街、梅隆怎樣成了富豪等故事。
《萍蹤憶語》是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韜奮。本書講述了帝國主義麻醉下的種族成見、從倫敦到紐約、物質文明與大眾享用、掌握全美國經濟生命的華爾街、梅隆怎樣成了富豪等故事。內容簡介《萍蹤憶語》講述了世界上最富城市...
《萍蹤憶語》是2018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鄒韜奮。內容簡介 《萍蹤憶語》是“韜奮著譯文叢”之一種,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的《韜奮全集》為底本。鄒韜奮在一九三五年由倫敦前往美國進行視察。重點考察了東海岸的代表城市紐約、東北部的首府華盛頓、南部“黑帶”的代表城市伯明罕和塞爾瑪...
萍蹤憶語 《萍蹤憶語》是202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1895-1944),原名恩潤,近代中國著名的記者和出版家。1923年進入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教育與職業》月刊和“職業教育叢書”,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編,1932年7月創建生活書店。後又辦《生活日報》《抗戰》(抵抗)三日刊、《大眾生活》等報刊。著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等。
後又辦《生活日報》《抗戰》(抵抗)三日刊、《大眾生活》等報刊。著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等。 圖書目錄 弁言/ 001 六六 初登西比爾/ 009 六七 船上的一群孩子們/ 016 六八 船上生活的一斑/ 021 六九 兩個會/ 029 七○ 初到列寧格拉/ 036 七一 上岸後的第一天/ 04...
發蹤指使 發蹤指使,漢語成語,拼音是fā zōng zhǐ shǐ,意思是操縱指揮。同“發縱指使”。出自《萍蹤憶語》。成語出處 鄒韜奮《萍蹤憶語》四:“美國在一九一七年的參加世界大戰,也是出於華爾街的發蹤指使。”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幕後指使 成語辨析 【近義詞】:發蹤指示、發縱指示 ...
玉環記.第一四出》:萍蹤浪跡,此生無所依。清 李漁 《憐香伴·神引》:“萍蹤偶寄梵王邊,莫道無緣卻有緣。”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七回:你又不大在家,知道你天天萍蹤浪跡,沒個一定的去處。鄒韜奮 《萍蹤憶語》一:“現在‘萍蹤’略定,很想就記憶所及,記些‘憶語’出來,陸續在本刊上發表。”
乘風轉舵,漢語成語,拼音是chéng fēng zhuǎn duò,意思是比喻隨情勢改變態度。出自《萍蹤憶語》。成語典故 出 處 鄒韜奮《萍蹤憶語》二一:“投機主義蜊是最善於乘風轉舵的。”詞語辨析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現代 近義詞 見風轉舵...
痛談 痛談,讀音是tòng tán。意思是盡情地交談。解釋 盡情地交談。出處 鄒韜奮 《萍蹤憶語》二三:“幾次痛談之後,他們把我當作自己人看待,無話不說。”
辭歇 辭歇,漢語詞語,讀音cí xiē,意思是解僱。解釋 解僱。出處 茅盾《子夜》十六:“他又辭歇了一個飯司務,兩個奶媽。”鄒韜奮《萍蹤憶語》十:“﹝工人﹞一到了四十歲或四十五歲以上的,便被榨得乾癟無用,被無情地辭歇。”
繁屑 繁屑,讀音是fán xiè。意思是猶繁瑣。解釋 猶繁瑣。出處 鄒韜奮 《萍蹤憶語》九:“登記表的繁屑,問話的嚕囌,可使你七竅冒煙。”
龍王帥水族,泱泱而回。——《西遊記》yāng ㄧㄤˉ筆畫數:8,部首:氵 鄭碼:VLGD,U:6CF1,GBK:E3F3,五筆:IMDY ,倉頡:ELBK 四角號碼:3518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CF1 基本介紹 拼音yāng yāng dà guó 泱泱:氣魄宏大。英語: great power 泱泱大國,指氣魄宏大的大國家。鄒韜奮《萍蹤憶語...
鄒韜奮《萍蹤憶語》二一:“所有門票已於前一日售罄了。” 丁玲 《奔》:“唉!你們是剛來 上海 的吧, 上海 白相的地方交關多,兩毛錢的門票,盡你看半天的戲。”基本種類 按質地分:有紙質門票、塑膠門票、金屬門票、磁卡門票等;按形式分:有普通門票、特殊門票;按性質分:有旅遊門票、非旅遊門票;按參觀...
《金瓶梅詞話》第九回:“那西門慶不聽萬事皆休,聽了此言,正是:‘分開八塊頂梁骨,傾下一桶寒冽水。’”《文明小史》第三回:“當下到得明倫堂上,人頭擠擠,議論紛紛,他便分開眾人,在地當中擺下一張桌子。”鄒韜奮《萍蹤憶語》二四:“即在電車上,黑人也另有一小節座位分開。”丁玲《母親》:“她...
脫班,讀音是tuō bān。意思是①指定時運行的交通工具誤點。②指遲誤上班的時間。解釋 ①指定時運行的交通工具誤點。②指遲誤上班的時間。出處 ①指定時運行的交通工具誤點。鄒韜奮 《萍蹤憶語》三六:“輪船不像火車,火車還有時脫班,輪船到的時間更難有一定,所以他往往要等到深夜。”巴金 《金城江》:“這...
南朝 陳 徐陵 《山齋詩》:“桃源驚往客,鶴嶠斷來賓。”唐 杜甫 《北征》詩:“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明 張煌言 《贈盧牧舟大司馬》詩:“ 并州 正有來蘇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鄒韜奮 《萍蹤憶語》二八:“他們缺乏相當的娛樂,賭博也是一條出路。所以有許多都在這裡面尋覓他們的桃源。”①指 ...
託詞,漢語詞語,讀音為tuō cí,意思是藉口。寄託於詞章。假託之詞。出處 明·葉憲祖《碧蓮繡符》第七折:“我實對你說,欲歸之說,亦是託詞。”《九命奇冤》第十八回:“此時沒有甚事好做,所以只好託詞打醮。”鄒韜奮《萍蹤憶語》二四:“我曾跑到一家號稱最好的‘公寓’去視察一番,託詞要租個房間。
它們是夏衍的《包身工》、蕭乾的《流民圖》、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記》、林克多的《蘇聯見聞錄》、戈公振的《東北到蘇聯》、鄒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等。這一時期還誕生了一部大型報告文學集《中國的一日》。這部作品集除少數作家外,大多數作者...
1932年7月,創立生活書店,由《生活》周刊“書報代辦處”,發展到遍布全國五十餘家分店。後又創辦《大眾生活》、《全民抗戰》和《生活日報》等刊物。鄒韜奮一生六次流亡,一次入獄,1936年因參與救國會與沈均儒、章乃器等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是為“七君子”之一。著作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經歷 患難餘生記》等...
土劣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tǔ liè,解釋為品行惡劣,專門在地方上做壞事。解釋 土豪劣紳的簡稱。2.品行惡劣,專門在地方上做壞事。出處 鄒韜奮《萍蹤憶語》二七:“本地律師懾於土劣的權威,不敢出來主持公道。”葉聖陶《倪煥之》二七:“勾結蔣冰如的一班人都該打倒,他們是土劣的走狗!”《革命民歌集·革命...
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是他遊歷歐洲的記錄,以樸素平易和真摯雋永的文字,寫出了資本主義世界種種無法克服的矛盾,卻又肯定它在發展生產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寫出了資產階級民主虛偽和殘缺的一面,卻又認為它比尚未擺脫封建專制的國民黨政權,具有無法比擬的民主,表現出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文風。他的...
孤伶伶 孤伶伶,讀音是gū líng líng。意思是孤零零,無依無靠或無人陪伴。解釋 孤零零,無依無靠或無人陪伴。出處 《白雪遺音·馬頭調·新淚點點》:“孤伶伶,無依無靠無陪伴。”鄒韜奮 《萍蹤憶語》二四:“在 塞爾馬 耽擱四天,天天在外面奔走,孤伶伶地東張西望。”
《漢書·薛宣傳》:“谷永上疏曰:‘宣無私黨遊說之助。’”宋·曾鞏《再乞登對狀》:“臣流離漂泊,藐在外服,有深忌積毀之莫測,無游談私黨之可因。”《明史·宦官傳·王振》:“私黨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並肆行無忌。”鄒韜奮《萍蹤憶語》三六:“往往工會的上級職員官僚化,不但不為工會的民眾謀...
茅盾 《小圈圈裡的人物》例句 1、形容態度生硬。 茅盾 《小圈圈裡的人物》:“十二圈以後, 貝師母 就藉口頭痛,硬生生的拆散了場子。” 曹禺 《雷雨》第四幕:“ 朴 : 蘩漪 ,我看你上樓去歇一歇吧。 蘩 :(硬生生地)不。”2、猶言活生生。 鄒韜奮 《萍蹤憶語》二二:“這是白人用最殘酷的私刑弄死黑人...
二、主編《生活》與時俱進 三、《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四《大眾生活》時代前線 五、《生活日報》理想藍圖 六、獄中《經歷》和《讀書偶譯》七、《抗戰》、《全民抗戰》——抗戰、團結、進步號角 八、《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九、撰寫《抗戰以來》復刊《大眾生活》十、《患難餘生記》戰鬥到最後一息 十一、韜奮...
辯難,讀音為biàn nàn,漢語詞語,意思是辯駁或用難解答的問題質問對方。解釋 辯駁或用難解答的問題質問對方。出處 《後漢書·范升傳》:“互相辯難,日中乃罷。”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引》:“誦讀之暇,徧取前人銓擇辯難之舊……會為一編。”鄒韜奮《萍蹤憶語》三十:“我們知道他的腦袋...
和愛,讀音為hé ài,漢語詞語,是指和善親愛。老年生活,和愛有約。解釋 和善親愛;和善可親。出處 引太平天囯 洪秀全 《基督教傳教自由詔》:“仰各王傳諭軍民人等,對彼等當和愛相待。”鄒韜奮 《萍蹤憶語》二三:“對方的回話雖是一個女子的很溫柔和愛的聲音,卻不是 C女士。”姚雪垠 《長夜》四:“...
支配階級,漢語詞語,意思是統治階級。詞語注音 zhī pèi jiē jí ㄓㄧ ㄆㄟˋ ㄐㄧㄝ ㄐㄧˊ 支配階級(支配階級)詞語解析 統治階級。 鄒韜奮 《萍蹤憶語》二七:“資本主義的國家法律是為支配階級服務的;法庭、法官、檢察官、警察--乃至國家的一切機構,都受著支配階級的控制。”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