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恰達耶夫》是俄國詩人、作家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創作的一首抒情散文詩歌。這首詩以作者自己所代表的年輕志士滿腔的愛國激情為線索,從自己並不把愛情放在第一位,而是關注著祖國、傾聽祖國的召喚寫到表示願意為神聖的自由和正義而獻身,最後,表達自己對祖國前途、對自由事業必勝、專制暴政必然滅亡的堅強信念。
詩篇直抒胸臆,把對自由祖國的熱切追求比作年輕戀人對愛情的渴求,從而表達了作者及其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俄國先進分子解放祖國的崇高理想,抒發了他們甘願犧牲個人的幸福為祖國的新生而戰的革命熱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致恰達耶夫
- 作品別名:致恰阿達耶夫
- 作者: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 作品出處:《北極星》
- 文學體裁:詩歌
- 外文原名:К ЧAAДAEBУ
- 創作時間:1818年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外界評價,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К ЧAAДAEBУ
Любви, надежды, тихой славы
Недолго нежил нас обман,
Исчезли юные забавы,
Как сон, как утренний туман;
Но в нас горит еще желанье;
Под гнетом власти роковой
Нетерпеливою душой
Отчизны внемлем призыванье.
Мы ждем с томленьем упованья
Минуты вольности святой,
Как ждет любовник молодой
Минуты верного свиданья.
Пока свободою горим,
Пока сердца для чести живы,
Мой друг, отчизне посвятим
Души прекрасные порывы!
Товарищ, верь: взойдет она,
Звезда пленительного счастья,
Россия вспрянет ото сна,
И на обломках самовластья
Напишут наши имена!
中文譯文
致恰達耶夫
愛情,希望,平靜的光榮
並不能長久地把我們欺誑,
就是青春的歡樂,
也已經像夢,像朝霧一樣消亡;
但我們的內心還燃燒著願望,
在殘暴的政權的重壓之下,
我們正懷著焦急的心情
在傾聽祖國的召喚。
我們忍受著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聖的自由時光,
正像一個年輕的戀人
在等候那真誠的約會一樣。
現在我們的內心還燃燒著自由之火,
現在我們為了榮譽獻身的心還沒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們要把我們心靈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現給我們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羅斯要從睡夢中甦醒,
在專制暴政的廢墟上,
將會寫上我們姓名的字樣!
(戈寶權 譯)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818年,當時詩人年僅19歲。恰達耶夫是俄國的一位十分激進的思想家。1836年發表《哲學書簡》,嘲笑“既不屬於東方也不屬於西方”的俄國,曾被當局宣布是個“瘋子”,強制接受精神治療一年。但作家赫爾岑曾稱頌《哲學書簡》是“長夜的槍聲”。普希金在1816年夏天與恰達耶夫相識,被他的反對專制政治、鼓吹自由平等的思想所感染。這首《致恰達耶夫》就是在與恰達耶夫進行過一次激情洋溢的長談之後寫出來的。
文學賞析
- 篇章結構
根據詩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全詩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詩的前四句詩行,表達詩人思想上的覺醒和成熟:愛情,希望,光榮這些個人的幸福再不能把我們欺騙了,少年時的歡娛如夢如朝露一般消失。這絕不是一個成年人對過去的簡單告別,這裡是普希金對過去生活的反思和對未來人生的探索。感情基調是憂鬱、低沉的。第二部分是中間的八句詩行,詩人在個人幸福幻滅之後,內心仍燃燒著希望,期待而又焦急地等待著祖國的召喚。感情基調是激越的,也有舒緩的,如正像一個年輕的戀人,在等待那真誠的約會一樣。第三部分感情更加強烈,充滿了號召力。此部分中的祈使句,使詩人的思想在詩行間動態地發展著,又能拉近讀者的距離,增加詩歌的感召力。此時對於詩人來說,祖國不僅是了詩人人生的奮鬥目標,也是十二月黨人奮鬥的方向。第四部分是全詩的最後四行詩句,也是全詩的高潮部分,請相信(верь)為未完成體第二人稱命令式,祈使對方進行某事。這種形式著眼於動作的進行,或擔心對方猶豫不決,表現出既催促又婉轉的語氣,使對方在思考中去行動,詩人大膽和強烈呼籲:積極行動起來,推翻那殘暴的專制制度,迎接祖國美好明天的到來。本部分的節奏有緩有急,本詩節前面要緩,要醞釀感情,使人產生憧憬。最後一句,要讀得高亢有力,充滿自信,以此表達無比豪邁的氣概,無比堅定的信念。整首詩的感情基調要隨著節律的變化逐步發展,由低漸高,由緩至急,最後達到高潮。
- 辭彙辭格
《致恰達耶夫》中運用到的辭彙辭格有修飾語、隱喻、明喻、換喻和擬人,這些修辭手段極大地加強了詩歌語言的表現能力:
- 修飾語在《致恰達耶夫》中的運用,“平靜”(тихий)一詞通常是不能修飾“榮光”(слава)的,詩人在此很可能暗指的是亞歷山大一世所謂的“美好改革”觸及到社會根本制度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幅“平靜”的畫面,這暫時的“平靜”像夢,像晨霧很快便消亡,虛假的“美好改革”過去了。“致命”(роковой)是“勢力”(власть)的修飾語,在此揭露當時政局的殘暴,國內環境的艱辛。“神聖”(святой)作為“自由”(свобода)的修飾語,神聖的自由渾然一體,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也賦予了自由更高的精神價值。因此,在詩歌篇章中,由於詩列的整體性和緊密型,修飾語和被修飾詞獲得了某種融合一體的意思,更好地揭示對象的特徵。
- 隱喻在《致恰達耶夫》中的運用,“渴望在燃燒”(горит желание)常用於愛情詩中,在這裡形象地表達了火一樣強烈、熾熱的情感,構成語義重心,減緩下一行詩中自上而下的“重壓”;“燃燒著自由之火”(горить свободою)強烈表達出詩人以及十二月黨人對自由的嚮往;“迷人的幸福的星辰”(звезда пленитеного счастья)暗示自由解放,“星星”在俄國被賦予了特定的內涵, 是自由、勝利的象徵。
- 明喻是將兩種事物或現象作形象性對比,藉助一個說明另一個。明喻“如夢幻、如朝霧”(как сон, как утренный туман)渲染了理想破滅後的痛苦;“如年輕的戀人/等待忠實的約會”(Как ждёт любовник молодой/Минуты верного свиданья)加強了渴望自由的聖潔性和急切性。
- 換喻在《致恰達耶夫》中的運用,“俄羅斯要從睡夢中甦醒”(Россия вспрянет ото сна)這裡的睡夢是指稱專制制度,詩人呼籲推翻專制制度,迎接祖國的美好明天。
- 《致恰達耶夫》中的擬人句“俄羅斯從睡夢中甦醒”(Россия вспрянет ото сна)使俄羅斯人格化,更能喚起人們對祖國的熱愛,更激起人民對祖國的嚮往和信仰,也揭示出詩人熱愛自由、渴望解放的崇高理想和聖潔的獻身精神,表達了詩人關心祖國人民的命運的赤子之心。
- 句法辭格
《致恰達耶夫》中運用到的句法辭格有呼告、句首重疊、對照。詩中“我的朋友”(мой друг)“同志”(товарищ)恰當地表達了詩人對進步者的期盼,這是對恰達耶夫們的呼請。詩人號召他們積極行動,堅定對解放俄國的信念和熱望,“把最美好的激情獻給祖國”,相信勝利終將到來。它的目的是表達作者內心的強烈感情,以引起讀者的共鳴,這使詩歌成為青年人對祖國、對革命的一次愛的表白。
《致恰達耶夫》全詩用詞採用對照手法,詩的第一部分用“愛情,希望,平靜的光榮”描繪了少年時安逸美好的生活,但“欺騙”則表達詩人要擺脫過去的幻想,用這種對照來揭示如愛情、希望、光榮這些美好事物的假象,也看出了詩人內心的變化;詩的第二部分即使是在殘暴政權的重壓下,詩人和朋友仍傾聽著祖國的召喚,嚮往著神聖的自由,正像一個年輕的戀人在等候那真誠的約會一樣,詩人用這種殘暴政權和青年人在社會的責任形成了對比,愛情、榮譽等與社會責任相比微不足道,更突出了青年人的愛國情懷;詩的最後兩部分即使是殘酷的暴政,廢墟般的國家,可是青年人仍充滿信仰與激情,期盼著幸福之星的到來,這種對比強烈表現出祖國已經成為詩人人生的寄託。
- 音韻特徵
從韻律層面來看,全詩在韻腳上,別具一格,依次構成一種“抑揚格”:後元音-вы→前元音-нье→前元音+鼻音им→開口央元音-на,先抑後揚。一般而言,在俄語音韻修辭中,字母ы多表達憤怒和憂傷,字母е一般表達溫柔和親切,字母а表達輝煌和廣袤。另外,從韻腳的重音來看,《致恰達耶夫》全詩五個自然段交替使用abab,abba,abba,abab,abab形式和陰韻、陽韻形式,所謂陰韻,就是重讀的元音位於詩行的倒數第二個音節,如第一個詩行的最後一個單詞славы,而所謂陽韻,就是重讀的元音位於詩行的最後一個音節,如第二個詩行的最後一個單詞обман。高低強弱,錯落有致,使承載不同結構負荷的語音構成張力。
外界評價
中國翻譯家童道明:“這首詩把普希金作為一個詩人的才情和品性展現得淋漓盡致。要知道,詩人寫這首’政治抒情詩‘的典範之作時,才是箇中學剛剛畢業不久、年方19歲的青年。在這首詩里,對於自由的愛與對於祖國的愛交相輝映,浪漫主義與愛國主義熔於一爐。”(《我的憂傷透著純淨的光 普希金抒情詩選》)
作品影響
這首詩後來傳到十二月黨人那裡,他們將詩中最抒情的一句——“迷人的幸福之星將照徹夜空(взойдет она,/Звезда пленительного счастья)”——鐫刻到了秘密製作的徽章上。這首詩也長期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十二月黨人和進步人士間流傳;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許多遭流放的十二月黨人在去往流放地的時候,都懷揣著普希金的這首詩。蘇聯時期曾拍過一部反映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到西伯利亞去與丈夫同甘共苦的影片,影片的名字也借用了這一句“迷人的幸福之星”。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國詩人、作家。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學校。1814年7月,詩歌《致詩友》發表在《歐洲通報》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亞歷山大·普希金詩集》;7月,完成詩歌《自由頌》,造成一定影響。1819年7月,寫出詩歌《鄉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長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壇關注。1821年,完成長詩《高加索的俘虜》。1825年,完成短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1828年,完成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0年,參加《文學報》的編輯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長詩《青銅騎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為宮中低級侍從。1836年10月,完成小說《上尉的女兒》。1837年2月10日,因決鬥負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