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36年,《田野考古報告》創刊。
1947年,《田野考古報告》改名為《中國考古學報》,以季刊發行。
1953年,《中國考古學報》改名為《考古學報》。
1954年,《考古學報》刊期變更為半年刊。
1956年,《考古學報》刊期變更為季刊。
1960年,《考古學報》刊期變更為半年刊。
1978年,《考古學報》刊期變更為季刊。
2018年11月,《考古學報》入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A刊權威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發表考古發掘調查報告,刊登考古學理論和專題研究論文,報導考古學與古代歷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古代建築、古人類、古生物鑑定的研究動態。
人員編制
據2020年3月期刊官網顯示,《考古學報》編輯委員會有編委19人,顧問12人。
職務 | 名單 |
---|
| 王睦、叢德新、馮時、劉莉、許宏、李峰、李新偉、張弛、杭侃、羅泰、荊志淳、施勁松、宮本一夫、柴曉明、徐良高、高星、梅建軍、董新林、傅憲國 |
| 王巍、白雲翔、朱鳳瀚、劉慶柱、杜金鵬、杜德蘭、李裕群、羅森、趙輝、趙志軍、袁靖、臧振華 |
|
學術交流
2016年8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考古學報》編輯部在北京舉辦“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考古學——紀念《考古學報》創刊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以紀念《考古學報》創刊80周年為契機,圍繞“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國考古學”這一前沿話題展開研討。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20年3月16日中國知網顯示,《考古學報》共出版文獻量1156篇。
據2020年3月1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考古學報》共載文375篇,基金論文量為63篇。
收錄情況
《考古學報》是北京大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擴展版),被中國知網、萬方資料庫、CNKI系列資料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平台等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20年3月16日中國知網顯示,《考古學報》總下載次數1114887次、總被引次數53343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205、(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0.932。
據2020年3月16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考古學報》被引量4531次、下載量2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考古學報》影響因子為1.0,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1459名。
榮譽表彰
2018年3月,獲得第三屆全國“百強報刊”稱號。
文化傳統
1、所投稿件須為作者獨立研究完成的作品,充分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無任何違法、違紀和違反學術道德的內容;文中引文、注釋和其他資料,應逐一核對原文,確保準確無誤;如使用了轉引資料,應註明轉引出處;如使用了外文資料,作者有責任將相關內容及著作權頁的紙質複印件或PDF等格式的電子檔案提交該刊編輯部備查。
2、投給該社刊物的稿件,應確保未一稿兩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動後投寄其他報刊,且稿件主要觀點或基本內容不得先於我社刊物在其他公開或內部出版物(包括期刊、報紙、專著、論文集、學術網站等)上發表。
3、刊物實行雙向匿名專家審稿制度。稿件正文中請勿出現作者個人信息,行文也請避免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4、稿件審理期限一般不少於90個法定工作日。通過初審的稿件,編輯部將在此期限內向作者寄送“擬用稿通知”或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通知作者。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