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 編劇:詹姆斯·卡梅隆,蓋爾·安妮·赫德等
- 主演:阿諾·施瓦辛格、麥可·比恩、琳達·漢密爾頓
- 製片人:蓋爾·安妮·赫德、約翰•戴利等
- 出品公司:Pacific Western(美國)等
- 中文名:終結者
- 外文名:The Terminator
- 其他譯名:魔鬼終結者、未來戰士、人魔大戰
- 類型:動作、科幻
- 製片地區:美國
- 拍攝日期:1984年2月8日-5月12日
- 拍攝地點:洛杉磯
- 發行公司: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法國)等
- 片長:107 分鐘
- 上映時間:1984年10月26日(美國)
- 票房:$78,371,200(累計票房)
- 對白語言:英語、西班牙語
- 色彩:彩色
- 電影分級:R級
- imdb編碼:tt0088247
- 主要獎項:土星獎-最佳編劇、最佳科幻電影等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
- 製片成本:6400000 美元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拍攝花絮,穿幫鏡頭,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創作背景,選角,劇本編寫與拍攝過程,模型製作的技術突破,製作發行,上映信息,電影票房,影片評價,敘事 :卡梅隆電影中的母題,台詞,鏡頭設計,
劇情簡介
21世紀的一次核戰爭後,地球被機器人所統治,倖存的人類集聚到一起,反抗機器人的殘暴統治。為除掉人類反機器統治鬥爭的領袖,機器人統治者派出了一個殺手——這個殺手是個半機械半血肉的生物,但在外貌上卻與人類無異——回到20世紀,前去刺殺人類抵抗運動領袖的母親,即一個叫莎拉·康納的女人。
而未來世界的人類領袖也派出了一個叫凱爾·里斯的人去保護莎拉。凱爾·里斯同殺手一道回到了1984年的美國洛杉磯,當時洛杉磯有三個叫莎拉·康納的女人,其中的兩個已被害身亡,第三個是個大學生。
一天晚上,莎拉在回家時遇到了殺手,多虧凱爾及時趕到,兩人開著汽車上了高速公路,殺手在後面窮追不捨。凱爾將一切都告訴了莎拉。在患難中,凱爾和莎拉相愛了。殺手又一次追來,追殺中殺手的汽車失事,燃起了大火,殺手沒有被燒死:他的皮肉都被燒掉了,露出了可怕的鋼筋鐵架。為救莎拉,凱爾同只剩下骨架的殺手同歸於盡。不久,薩拉發現自己懷上了凱爾的孩子,這就是未來人類抵抗運動的領袖。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終結者 | 阿諾德·施瓦辛格 | 喬榛(上譯版) |
凱爾·里斯 | 麥可·比恩 | 王瑋 |
薩拉·康納 | 琳達·漢密爾頓 | 丁建華 |
Detective Hal Vukovich | 蘭斯·亨利克森 | |
Punk Leader | 比爾·帕克斯頓 | |
艾德·特拉克斯勒警督 | 保羅·溫菲爾德 | |
Ginger Ventura | Bess Motta | |
Dr. Peter Silberman | Earl Boen | |
Matt Buchanan | Rick Rossovich | |
Pawn Shop Clerk | Dick Miller | |
Nancy | Shawn Schepps | |
Future Terminator | Fcanco Columbu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配音導演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布景師 |
---|---|---|---|---|---|---|---|---|---|---|---|
約翰·戴利 蓋爾·安妮·赫德 Derek Gibson | 詹姆斯·卡梅隆 | Thomas A. Irvine Betsy Magruder Jean-Paul Ouellette Rod Koda 斯坦·溫斯頓 | 詹姆斯·卡梅隆、蓋爾·安妮·赫德、威廉·威舍爾 | 亞當·格林伯格 | 布拉德·費德爾 | Mark Goldblatt | Stanzi Stokes | 嚴崇德(上譯版) | George Costello Maria Rebman Caso | Hilary Wright | Maria Rebman Caso |
[演職員表信息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101號終結者演員:阿諾·施瓦辛格天網所製造出來獵殺人類的機器人,一個具有人類面容皮膚的滲透性終結者T-800,任務目標是回到1984殺死人類領袖的母親莎拉·康納。
- 莎拉·康納演員:琳達·漢密爾頓終結者獵殺的目標。人類領袖約翰·康納的母親,正是她教會約翰·康納很多打擊天網的方法,也是第一個反擊天網的人類,更是一個堅強偉大的母親。
- 凱爾·里斯演員:麥可·比恩自願返回1984拯救莎拉·康納的人類戰士,同時也肩負著毀滅終結者T-800的艱巨任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取得了莎拉·康納的信任,同時成為了莎拉·康納的戀人,為保護莎拉·康納犧牲。
[角色演員介紹信息來源]
音樂原聲
序號 | 曲目名稱 |
---|---|
01. | The Terminators Arrival |
02. | Reese Chased |
03. | Sarah On Her Motorbike |
04. | Gun Shop |
05. | Sarah In The Bar |
06. | Tech Noir |
07. | Garage Chase |
08. | Arm & Eye Surgery |
09. | Police Station |
10. | Future Flashback |
11. | Tunnel Chase |
12. | Death By Fire |
13. | Factor2y Chase |
14. | Reeses Death |
15. | Sarahs Destiny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卡梅隆承認他是受到了60年代電視科幻劇《The Outer Limits》(外星界限)中的兩集故事《士兵》(Soldier)和《玻璃手的魔鬼》(Demon With a Glass Hand)啟發而創作《終結者》的,這兩個故事的原作者、科幻作家Harlan Ellison後來起訴該片,要求獲得應有的名分和酬勞,製片方Hemdale公司和發行方Orion Pictures公司最後滿足了他的要求,所以此後《終結者》都在影片字幕中加上了Harlan Ellison的名字。
- 製作該片只花了640萬美元。
- OJ·辛普森曾是扮演終結者的人選,但製片方認為他過於“俊朗”,不適合扮演冷血殺手。
- 麥可·比恩在本片和其他兩部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影片《異形2》和《深淵》中扮演的角色都曾被咬傷。
- 終結者穿透汽車擋風玻璃的場景是用液壓活塞拍攝的,該裝置就放在施瓦辛格旁邊,甚至還被穿上了衣袖,在《終結者2》中,終結者與T-1000的打鬥中再次出現了同樣鏡頭。
- 蘭斯·亨利克森(Lance Henriksen)曾是扮演終結者的最初人選,編導詹姆斯·卡梅隆早期設計的終結者草圖就與亨利克森很相似,因為最初的設計理念是終結者的形象很平常,在人群中一點不扎眼。後來亨利克森在片中扮演了瓦科維奇警官。
- 阿諾·施瓦辛格在片中只有17句台詞。
- 科幻作家哈蘭·埃里森(Harlan Ellison)曾指控卡梅隆剽竊了他為1963年的電視劇《The Outer Limits》編寫的劇本,而且片中的“天網”出自埃里森的短篇小說《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後來訴訟在庭外和解,影片的較新版本中也出現了鳴謝埃里森的字樣。
- 影片劇本的初稿被以1美元的價格賣給卡梅隆的妻子Gale Anne Hurd。
- 詹姆斯·卡梅隆在歐洲拍攝另外一部影片時產生了拍攝本片的想法,他的構想是一副金屬骨骼出現於火焰中,劇本的大部分內容在倒敘以前的故事,即從未來回到現在。
- 麥可·比恩因正在出演舞台劇《熱鐵皮屋頂上的貓》而操著南方口音,這口音讓他險些與凱爾·里斯的角色失之交臂。
- 在影片開始不久,莎拉的電話留言機中傳出的聲音出自導演卡梅隆。
- 全片只有一個麥可·比恩和施瓦辛格同時出現的畫面中的鏡頭。
- 里斯在夜總會槍戰中解救莎拉時說:“如果想活命就跟著我。”在《終結者2》中,終結者曾向莎拉說出同樣的話。
- 雖然1984年已經出現了立體聲,但本片仍是用單聲道拍攝的,因為當年影片的拍攝經費相當有限。後來,Hemdale公司重新製作了立體聲版本,直到2001年,本片的5.1聲道特別版才得以面世。
- 在一次拍攝休息期間,阿諾·施瓦辛格到洛衫磯市區的餐館進餐,等他發覺時已經為時已晚,因為他當時是終結者的打扮:少了隻眼睛,顎骨露了出來,皮膚也被燒焦了。
- 大多追車場景是按正常車速拍攝的,然後加入少許快進的效果。
- 在影片開拍前,施瓦辛格接受了數周槍械訓練,後來《僱傭兵》雜誌對他在影片中準確、專業的使用槍械大加讚賞,而以往,《僱傭兵》雜誌一向樂於諷刺各種影片中出現的武器疏失。
- 片中經典的鏗鏘有力的伴奏聲音是用鑄鐵鍋敲擊麥克風產生的。
- 終結者戴的是Gargoyles牌太陽鏡。
- 片中經典台詞“I'll be back”在美國電影學院評選的“百佳電影台詞”排行榜中名列第37位,而在2007年《首映》雜誌評選的相同榜單中名列第95位。
- 里斯在片中從未開燈駕車。
- 梅爾·吉勃遜曾拒絕扮演終結者。
- 《終結者》原本計畫1983年初開機,因為施瓦辛格當時正在拍攝《毀滅者柯南》,影片的開拍被推遲了9個月。
穿幫鏡頭
- 在血洗警局的場景中,終結者用霰彈槍射殺第四個警察,而槍聲卻是機槍的聲音。
- 片尾爆炸的卡車明顯是模型。
- 可以發現牽引油罐車的繩索。
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數 | 組織 | 獎項 | 獲獎者 | 種類 |
---|---|---|---|---|---|
1985 | 第12屆 | 土星獎 | 最佳編劇 | 詹姆斯·卡梅隆,蓋爾·安妮·赫德 | 獲獎 |
最佳科幻電影 | |||||
最佳化妝 | 斯坦·溫斯頓 | ||||
最佳男主角 | 阿諾·施瓦辛格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琳達·漢密爾頓 | ||||
最佳導演 | 詹姆斯·卡梅隆 | ||||
最佳配樂 | 布拉德·費德爾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82前後,正是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低谷時期,同年3月,他躺在羅馬的旅館中高燒無眠。這是個改變他人生的夜晚。工作和身體的雙重打擊令他意志消沉。生病期間,他做了關於來自未來的機器人殺手刺殺他的噩夢,使他構思出《終結者》的故事。痊癒後,卡梅隆暗下決心,不再為任何人賣命,一定要掌握一身本領,製作屬於自己的電影。在完成《終結者》的劇本後,卡梅隆決定賣掉它並自己執導。但他所接觸的製片方無一例外表示了對項目的興趣,可是卻並不願意承擔風險把這樣大的一個項目交給一個拍電影毫無經驗的年輕導演。最終,卡梅隆找到製片人吉爾·安妮·赫德(Gale Anne Hurd),以一美元價格將劇本賣給她,條件是必須讓他執導這部影片。赫德由於欣賞卡梅隆的才華答應了,並幫助他一起找投資。卡梅隆帶來的詳細概念設計和氣氛圖立刻博得了投資人的信任,使他得到了資金,成為名符其實的導演。
選角
某次,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與演員阿諾德·施瓦辛格一起進餐時,他發現這個連腦門上都長滿肌肉的型男竟然就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終結者。兩個同樣自信、精力旺盛的男人惺惺相惜,並由此展開了隨後的《終結者2》與《真實的謊言》等片的合作。由於施瓦辛格的檔期問題,《終結者》延期拍攝。
劇本編寫與拍攝過程
與此同時,卡梅隆接下《異形2》與《第一滴血2》的編劇工作,這意味著他必須在三個月內寫完包括《終結者》在內的三個劇本。他推算出寫每個劇本所花費的時間,然後每一天嚴格地執行他的任務。卡梅隆晚上寫劇本,白天為影片《終結者》建組籌備。辛苦了三個月,《異形2》的劇本尚未完成,《終結者》卻開拍在即。正在焦頭爛額時,他撰寫的《異形2》劇本的前半部分受到了投資方——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的青睞,他們破天荒地做出了決定 :可以等卡梅隆拍攝完《終結者》後再繼續完成《異形2》的劇本。此外,如果《終結者》的成片效果優秀,將邀請卡梅隆擔任《異形2》的導演。在拍攝《終結者》的過程中,詹姆斯·卡梅隆形成了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的導演風格,在後來的作品中更將其推向極致。他不僅在後期剪輯畫面並執行混錄,而且在前期現場手持攝影機,甚至親自騎上機車為施瓦辛格示範危險的甩尾特技動作。事必躬親是他在科曼公司養成的習慣,這種低預算拍攝時養成的製作習慣延續至今日。
模型製作的技術突破
製作發行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84年10月26日 |
澳大利亞 | 1984年12月20日 |
韓國 | 1984年12月22日 |
美國 | 1985年1月(阿沃里亞茲奇幻電影節) |
英國、義大利 | 1985年1月11日 |
西班牙 | 1985年1月18日 |
愛爾蘭 | 1985年1月25日 |
瑞典 | 1985年2月8日 |
菲律賓 | 1985年2月9日(達沃) |
丹麥、芬蘭 | 1985年2月15日 |
荷蘭 | 1985年2月21日 |
瑞士 | 1985年2月27日(法語區、德語區) |
西德 | 1985年3月15日 |
中國香港 | 1985年3月22日 |
巴西 | 1985年3月25日 |
挪威 | 1985年3月28日 |
中國台灣 | 1985年3月29日 |
哥倫比亞 | 1985年4月10日 |
阿根廷 | 1985年4月18日 |
法國、希臘 | 1985年4月24日 |
秘魯 | 1985年5月1日 |
日本 | 1985年5月4日 |
葡萄牙 | 1985年5月24日 |
冰島 | 1985年6月19日 |
烏拉圭 | 1985年7月4日 |
波蘭 | 1987年3月1日 |
土耳其 | 1988年1月 |
匈牙利 | 1989年5月26日 |
蘇利南 | 1989年5月4日 |
捷克斯洛伐克 | 1990年9月1日 |
德國 | 1991年8月29日(限定)(重映) |
羅馬尼亞 | 1992年 |
英國 | 2001年3月16日(限定)(重映) |
加拿大 | 2012年2月3日(數字電影節) |
英國 | 2012年10月4日(曼徹斯特) |
秘魯 | 2015年6月18日(限定)(重映) |
智利 | 2015年6月20日(重映) |
西班牙 | 2015年 7月9日(重映)(限定) |
立陶宛 | 2017年8月26日(重映) |
[上映日期信息來源]
電影票房
影片在北美1,112家影院上映,全球票房累計$78,371,200,其中美國本土$38,371,200,占比49.0%;海外$40,000,000,占比51.0%。
影片評價
敘事 :卡梅隆電影中的母題
1.動作母題 :犧牲與救贖
卡梅隆每部電影的主題往往都隱含著基督教末世神話的背景。《終結者》中的莎拉·康納則指涉聖母瑪利亞 ;《終結者》與《終結者2》中的約翰·康納指涉上帝 ;毀滅人類的終結者指涉異教徒與被異化的人類,使他的影片充滿末日危機感和焦慮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卡梅隆往往採用一個虛構的故事展現人類之間由愛而生的犧牲與救贖。
好萊塢作為最具生產力的場域,便是通過將一個社會議題納入戲劇化的類型外殼中,並在想像中進行解決的藝術。而電影情境只要能夠滿足大眾情感和價值判斷,便可以構建出獨特、不同於現實世界的電影世界。卡梅隆每部電影都是通過發生、發展、高潮的三幕結構貫徹著悉德·菲爾德的劇作理念。包括《終結者》中被來自未來的機器人追殺的莎拉·康納等,所有的主人公在情節的開始階段便陷入巨大危機,悉德·菲爾德將其定義為“建置”。而後,在主人公採取的一系列動作中進入“發展”階段,在於反方勢力的鬥爭中逐漸將影片推向高潮,並最終以一方的勝利作為“結局”。
在敘事上的戲劇性前提交代上,卡梅隆的劇作紮實且令人信服,可以稱得上是標準的好萊塢劇作教科書。在《終結者》里,沒有人相信終結者的存在,包括警察,因此主人公們必須自己想辦法突破重圍,與強大的終結者對抗。在危機中,卡梅隆電影的主人公們往往具備強大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最終改變命運。而他們的動作母題則是“救贖”與“犧牲”。卡梅隆的電影是浪漫情懷的英雄主義包裝下的現實主義。儘管他的電影帶給人的感受超前,卻讓人感覺異常真實。而且,他的電影超越了地域與民族的界限,提供給觀眾一種因愛之名的想像。這種想像正是通過犧牲與救贖的動作母題實現的。(《封面人物》評)
2.人物母題 :強勢女傑
對於《終結者》中的女主角莎拉·康納,詹姆斯·卡梅隆在劇本第一頁寫到 :“外形較小纖弱,有一種平易近人的缺陷美,不會令人驚艷,但會讓人想進一步認識她。她容易受傷的特質,掩蓋了連她自己都不知道的勇氣。”卡梅隆便塑造出了好萊塢電影中不曾出現過的動作片女英雄形象。他的每一部影片女主角基本上都有著弱不禁風的外表,但實際上重大危機在她身上發生時,往往會激發出她體內獨立、智慧、剛強、充滿力量的特質。因為人是不完美的,因此要表現人的真實,就要表現人的不完美。人物的局限性會讓觀眾產生認同感。卡梅隆對女性角色的表現採用的是人物局限性的塑造方法,因為這樣能加深觀眾的認同。這樣的人物沒有準備好承擔重大的使命,而讓人相信她隨時會逃走,就為她的轉折和人物進化提供了強大的力量,使她的人物弧發生變化時能夠產生更強大的衝擊力。雖然卡梅隆本人曾強調,他讓女性肩負著使命並賦予她們勇氣和力量只是為了和其他導演不一樣罷了,但是觀眾們仍然能夠從他塑造的女性身上了解他對女性的想像。(《封面人物》評)
3.時空母題 :到太空、到深海、到未來
卡梅隆的視聽景觀暴露了他瑰麗的內心世界。詹姆斯·卡梅隆的時空母題,即他的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環境背景主要有三點 :太空、深海和未來。《終結者》的背景雖然發生在現代,可是T800 與T1000 的出現,使現代的背景延伸至未來核子戰爭後被天網統治的機器人世界中,充斥著末日幻想。卡梅隆通過他的敘事母題和其代表性意象,向觀眾展示出他對於世界的理解。。(《封面人物》評)
台詞
《終結者》中的一句台詞“I'll be back!(我會回來的!)”,是科幻電影中最酷最簡潔有力的台詞,沒有之一。拍攝影片時施瓦辛格只是隨口說說,根本沒有多想;而導演卡梅隆在現場也沒覺得這句台詞有何特別之處,僅僅認為有些諷刺性的“笑”果——因為大家都知道警局那傢伙要倒霉了。沒想到觀眾對這句話反應很強烈,使它成為了施瓦辛格影片中的經典語錄。(《酷光影》評)
鏡頭設計
《終結者》影片雖然受時代限制,鏡頭設計、剪輯和特效都具有年代感,但細膩的故事背景和逼真的故事畫面,讓眾多觀眾信服這個科幻故事並身臨其境,包括《終結者》中人類所描繪的未來世界,都能使人產生帶入並深信不疑。(《卡梅隆科幻電影風格探析》評)
1984年《終結者》問世,匪夷所思又能自圓其說的構想,完美而浪漫的情節設定,近乎亂真的化妝,突破性的機器人設計理念,就當時而言最激烈而富個性的動作場面,使《終結者》一時風頭無倆。其中最出風頭的還是阿諾扮演的終結者,他皮衣墨鏡,一手9毫米衝鋒鎗,一手12號全自動霰彈槍,面無表情地殺人,包括那句經典的“I'll be back”,組成了一個不朽的形象。這使得第二集裡,阿諾順理成章地成了主角。(《信息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