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夢》是史蒂夫·詹姆斯執導的紀錄片,由威廉·蓋茨、亞瑟·阿奇等人出演,於1994年9月12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
該片講述了兩個來自芝加哥貧民區的黑人少年追逐籃球夢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史蒂夫·詹姆斯
- 編劇:史蒂夫·詹姆斯
- 主演:威廉·蓋茨、亞瑟·阿奇
- 製片人:彼得·吉爾伯特、史蒂夫·詹姆斯
- 出品公司:New Line Home Video
- 中文名:籃球夢
- 外文名:Hoop Dreams
- 類型:體育、紀錄片
- 製片地區:美國
- 發行公司:Fine Line Features
- 片長:170 分鐘
- 上映時間:1994年9月12日(多倫多電影節)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 電影分級:USA:PG-13
- imdb編碼:tt0110057
- 製片成本:700,000美元(預估)
演職員,電影評論,劇情簡介,幕後製作,主創團隊,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威廉·蓋茨和亞瑟·阿吉,是兩個生活在芝加哥舊城區的黑人少年,14歲的他們擁有同一個夢想——到 NBA 打球。他們的家人也都希望他們能夠進入NBA,以此改變全家人貧困的命運。
高一。亞瑟很有籃球天賦,經球探推薦進入曾培養出NBA球星伊賽亞·托馬斯的聖·約瑟夫高中就讀,接受品亞托教練的指導。同樣具有籃球天斌的蓋茨,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時他寄予厚望。他也被推薦到同一所高中。蓋茨因表現出眾,高一時就加入了校籃球隊,很受品亞托教練賞識。蓋茨的上佳表現引起體育評論家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下一個伊賽亞。亞瑟則加入了高一籃球隊,品亞托教練覺得亞瑟雖然很有天賦,但還缺乏優秀運動員應有的一些品質。
高二。學校上調了學費,兩個孩子都面臨危機。幸運的是,蓋茨憑藉高超的球技獲得一對夫婦的資助,他將可以免費讀完高中。亞瑟卻沒那么幸運,被學校勒令退學,於是他轉入一所公立高中——馬紹都會高中,並加入了高二籃球隊。禍不單行,他的母親因背疾失去了護士助理的工作,父親又離家出走,全家只能靠政府的救濟金生活。在馬紹都會高中,亞瑟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籃球上,球技大有長進,但學習成績依然不見起色。
高三。表現優異的蓋茨進入許多大學籃球隊的視野,收到許多邀請函。在訓練中蓋茨的膝關節軟組織受傷,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這也影響了 他的訓練、比賽和學習。亞瑟加入校隊後,球技突飛猛進,但是家庭生活依然拮据。他的父親迷途知返,這期間他曾因盜竊罪入獄7個月,在獄中被強制戒了毒。
高四。兩人都開始為自己畢業後的去向作打算。雖然蓋茨效力的聖·約瑟夫高中籃球隊在這個賽季戰績不佳,但這並沒有擋住蓋茨的光輝。各大學的邀請函如雪片飛來。最後,經過全家權衡,蓋茨與馬凱大學簽約。亞瑟憑藉高超的球技成為馬紹隊的主力,帶領球隊在奪取芝加哥公立高中聯賽的冠軍後,再創州際賽季軍的佳績,這是馬紹高中籃球隊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亞瑟功不可沒。亞瑟的出色表現也使許多大學向他發出邀請,最後進入密蘇里礦區大專。
蓋茨攜妻子、女兒到馬凱大學定居。秋季,蓋茨準備退出球隊,不打算讀書了。但在家人鼓勵下,在馬凱大學承諾提供獎學金後,他決定留下來。亞瑟也有了兩個孩子,從礦區大專畢業後,他來到阿肯色州大學,球技如日中天的他依然夢想著NBA。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導演詹姆斯第一次產生拍攝該片的想法時,還在讀研究生。作為地地道道的籃球迷,詹姆斯突然意識到,籃球對於他的意義和對於那些黑人孩子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美國,出身貧寒的黑人孩子想要出人頭地,打進職業體育圈是他們僅有的幾條好出路之一;但是對於詹姆斯來說,籃球大部分時候都只是個興趣,雖然他很喜歡這項運動,但不一定把它變成自己未來的職業。意識到這一點後,他和朋友開始籌拍一部籃球題材的紀錄片。跟合作的電影公司溝通之後,他們決定去拍一個街頭籃球場和那裡的球員,片子的主要立意就是展現街球這項運動的規則和文化,當然,拍攝對象中如果將來能出一個球星,那就會成為他們一大收穫。
開拍不久後,球探厄爾·史密斯告訴詹姆斯,他發現了幾個天賦不錯的黑人孩子,未來很有可能打進NBA。詹姆斯決定馬上去跟拍其中的一位。由於經費的問題,他似乎也只能拍一個。這個被選中的球員叫亞瑟。亞瑟在厄爾幫助下進入聖約瑟夫高中的籃球訓練營。他們在聖約瑟夫高中見到了威廉。看了威廉的比賽之後,詹姆斯確信不管同時拍兩個球員會有多困難,他都要把這兩個人的故事拍出來。詹姆斯原本只想拍一部三十分鐘的短片,但隨著對兩位拍攝對象的追蹤,他意識到應該能拍成更長的故事,於是,他拍了五年半的時間,一直拍到兩人進大學。
剪輯原則
該片共拍攝了250小時的素材,後期的剪輯用了兩年時間。在剪輯時,導演確定了一條中心思路:嚴格圍繞兩個主人公來敘述,一切與二人籃球夢的實現無緊密聯繫的內容全部刪掉,於是,成片時長不到170分鐘。雖然,這讓影片的很多情節缺乏連貫性,如觀眾無法知道蓋茨何時結婚的,他父親的去向。但編導認為,這與蓋茨的籃球夢的實現沒有必然關係。而導演花篇幅講述蓋茨哥哥的歷程,是因為蓋茨哥哥把自己沒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弟弟身上,表明蓋茨的籃球夢不止是他一個人的夢想,這樣觀眾能體會到蓋茨所承受的沉重壓力。
主創團隊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威廉·蓋茨 | 威廉·蓋茨 | ---- |
亞瑟·阿奇 | 亞瑟·阿奇 | ---- |
Emma Gates | Emma Gates | ---- |
斯派克·李 | 斯派克·李 | ---- |
史蒂夫·詹姆斯 | 史蒂夫·詹姆斯 | ---- |
Curtis Gates | Curtis Gates | ---- |
Sheila Agee | Sheila Agee | ---- |
Arthur'Bo' Agee | Arthur'Bo' Agee | ---- |
Earl Smith | Earl Smith | ---- |
Gene Pingatore | Gene Pingatore | ---- |
Isiah Thomas | Isiah Thomas | ---- |
Sister Marlyn Hopewell | Sister Marlyn Hopewell | ---- |
Bill Gleason | Bill Gleason | ---- |
Patricia Weir | Patricia Weir | ---- |
Marjorie Heard | Marjorie Heard | ---- |
Luther Bedford | Luther Bedford | ---- |
Aretha Mitchell | Aretha Mitchell | ---- |
Shannon Johnson | Shannon Johnson | ---- |
Tomika Agee | Tomika Agee | ---- |
Joe 'Sweetie' Agee | Joe 'Sweetie' Agee | ---- |
Jazz Agee | Jazz Agee | ---- |
Catherine Mines | Catherine Mines | ---- |
Alicia Mines | Alicia Mines | ---- |
Alvin Bibbs | Alvin Bibbs | ---- |
Willie Gates | Willie Gates | ---- |
James Kelly | James Kelly | ---- |
Michael O'Brie | Michael O'Brie | ---- |
迪克·維托爾 | 迪克·維托爾 | ---- |
Kevin O'Neill | Kevin O'Neill | ---- |
Bobby Knight | Bobby Knight | ---- |
Joey Meyer | Joey Meyer | ---- |
Frank DuBois | Frank DuBois | ---- |
Bo Ellis | Bo Ellis | ---- |
Bob Gibbons | Bob Gibbons | ---- |
Dennis Doyle | Dennis Doyle | ---- |
Clarence Webb | Clarence Webb | ---- |
Stan Wilson | Stan Wilson | ---- |
Derrick Zinneman | Derrick Zinneman | ---- |
Tim Gray | Tim Gray | ---- |
Myron Gordon | Myron Gordon | ---- |
Elijiah Ephraim | Elijiah Ephraim | ---- |
Eric Anderson | Eric Anderson | ---- |
Bobby Cremins | Bobby Cremins | ---- |
Juwan Howard | Juwan Howard | ---- |
Mike Krzyzewski | Mike Krzyzewski | ---- |
Rick Pitino | Rick Pitino | ---- |
Jalen Rose | Jalen Rose | ---- |
John Thompson | John Thompson | ---- |
克里斯·韋伯 | 克里斯·韋伯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
彼得·吉爾伯特、史蒂夫·詹姆斯、Catherine Allan、Frederick Marx、Gordon Quinn | 史蒂夫·詹姆斯 | 史蒂夫·詹姆斯 | 彼得·吉爾伯特 | Ben Sidran | William Haugse、史蒂夫·詹姆斯、Frederick Marx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威廉·蓋茨演員:威廉·蓋茨生活在芝加哥舊城區的黑人少年,靦腆謹慎,優柔寡斷。富有籃球天賦的他,肩負著兄長未竟的籃球夢想, 一直受到聖·約瑟夫高中的器重,但他的籃球生涯卻因為膝蓋的傷病受到威脅。他獨自刻苦練習,同時一度產生了信念的動搖。
- 亞瑟·阿奇演員:亞瑟·阿奇和威廉出身相同、惺惺相惜的黑人少年,性格張揚,樂觀開朗。他因為籃球特長得以進入聖·約瑟夫高中,卻不為教練所看好,又因支付不起學費被迫轉到公立學校,家庭生活也接二連三發生災難,儘管如此他仍執著於籃球夢。
- Curtis Gates演員:Curtis Gates威廉·蓋茨的哥哥,曾是出色的籃球運動員,也曾夢想進入NBA打球,但卻沒能實現。於是,他把理想寄托在弟弟身上,希望威廉能代替自己實現到NBA打球的夢想。
- Arthur'Bo' Agee演員:Arthur'Bo' Agee亞瑟·阿奇的父親,談吐文雅,似乎很明白兒子未來成功的障礙,但他染上了毒癮並開始販毒,並因盜竊和毒品交易入獄。後來,他終於洗心革面,變成一個有責任心的父親。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1.《Hood Dreams》 2.《Traveling Music》 3.《The Original Lesson》 4.《The Float》 5.《The Tide(Keeps Lifting Me)》 6.《Above the Rim》 7.《Low Post》 8.《Fast Break》 9.《Under the Knife》 10.《Junior Moved》 11.《Walking the Walk》 12.《Face》 13.《Sweet Dreams》 | 創作:Ben Sidran 發行時間:1994年 |
幕後花絮
- 在該片中,亞瑟參加了NBA球員艾塞亞·托馬斯的母校組織的訓練營。艾塞亞不僅出現在了訓練營中,還幾次接受了詹姆斯的採訪。但是,考慮到影片的內容,這部分訪談並沒有出現在最後剪出的片子中。
- 該片在拍攝亞瑟練球時,拍到了他父親從事毒品交易的過程。為是否應該在成片中保留這個場景,製作方諮詢了律師,也與亞瑟的家人進行商討。而亞瑟一家都認為應該堅持拍攝亞瑟父親後來因毒品交易被捕的事,亞瑟父親本人也認為這樣可以告誡孩子們不能做什麼。
- 由於對學校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感到不滿,聖·約瑟夫高中曾提起訴訟。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
1994年 | 第10屆聖丹斯電影節 | 觀眾獎-紀錄片 | 《籃球夢》 | 獲獎 |
評審團大獎-紀錄片 | 史蒂夫·詹姆斯 | 提名 |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紀錄片 | 《籃球夢》 | 獲獎 | |
美國導演工會獎 | 最佳紀錄片導演 | 史蒂夫·詹姆斯 | 獲獎 | |
國際紀錄片聯合會獎 | 最佳紀錄長片獎 | 《籃球夢》 | 獲獎 | |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紀錄片 | 《籃球夢》 | 獲 | |
1995年 |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電影剪輯 | Frederick Marx 史蒂夫·詹姆斯 William Haugse | 提名 |
第四屆MTV電影獎 | 最佳新電影製作人 | 史蒂夫·詹姆斯 | 獲獎 | |
皮博迪獎 | 《籃球夢》 | 獲獎 | ||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紀錄片 | 《籃球夢》 | 獲獎 | |
芝加哥影評人獎 | 最佳紀錄片 | 《籃球夢》 | 獲獎 | |
義大利電視電影展 | 最佳紀錄片獎 | 《籃球夢》 | 獲獎 |
發行信息
製作公司 | 1.KTCA Minneapolis (美國) 2.Kartemquin Films |
---|---|
發行公司 | 1.Fine Line Features (美國) 2.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美國) 3.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 (加拿大) 4.標準收藏 (美國)(DVD) 5.Europa Carat (巴西) 6.New Line Home Video(美國) 7.Scanbox Finland (芬蘭) 8.Vendetta Films (紐西蘭)(DVD) 9.Yleisradio (芬蘭) |
上映國家 | 上映日期 |
---|---|
美國 | 1994年1月(聖丹斯電影節) |
加拿大 | 1994年9月12日(多倫多電影節) |
美國 | 1994年10月9日(紐約電影節) |
美國 | 1994年10月14日 |
英國 | 1995年4月7日 |
荷蘭 | 1995年12月14日 |
澳大利亞 | 1996年9月5日 |
芬蘭 | 1997年1月1日(電視放映) |
日本 | 1997年5月10日 |
匈牙利 | 2005年5月9日 |
瑞典 | 2005年7月24日(電視放映) |
作品評價
該片引領著觀眾,震撼著觀眾,讓他們從新的角度來考量周遭這個世界,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接觸到了生活本身。從一個層面上說,該片是關於兩個生活在芝加哥貧民區的美國黑人青年的紀錄片;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它又關乎更大的主題:美國社會中的野心、競爭、種族和階層,關乎美國的價值觀結構。但該片說的並非僅僅時這些話題。它說的更是幾年裡人生的潮起潮落,兩個男孩的籃球事業竟經歷了如此驚人的變化,以至於如果這是一部劇情片的話,人們一定會覺得一切難以置信。兩位年輕人的命運深深牽動著觀眾,緊張程度遠遠超過觀看一部驚悚劇情片,因為真實的人生也可以是扣人心弦的。該片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也是詩歌和散文,揭露與報導,新聞與論戰。(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