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吟

《簡簡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描繪了一位美貌非凡又才情絕佳的少女在芳華之年過早夭折,令人感嘆世事無常,越美好的事物越容易逝去。全詩前後美與殤結合,對比鮮明,讓人產生對美好事物逝去的嘆惋、唏噓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簡簡吟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簡簡吟
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
十一把鏡學點妝,十二抽針能繡裳。
十三行坐事調品,不肯迷頭白地藏。
玲瓏雲髻生花樣,飄颻風袖薔薇香。
殊姿異態不可狀,忽忽轉動如有光。
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謫人世,只合人間十三歲。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芙蓉:蓮的別名。多用來比喻女子的美貌。腮:臉頰的下半部。這裡指臉龐。
⑵把:執,握。點妝:猶妝點。梳妝打扮。
⑶行坐:行走或坐定,謂一舉一動。調品:調絲品竹。即吹奏管弦樂器。調,樂律。品,吹弄樂器。
⑷迷頭:猶糊塗。白地:平白地。
⑸雲髫:梳在頭頂上的髮結。生花樣:像花一樣。生花,呈現出花的形狀。
⑹飄颻:同“飄搖”。薔薇:花木名,花開芳香。
⑺狀:描述。
⑻忽忽:輕盈之狀。
⑼只合:只該。
⑽琉璃:也作“流離”、“溜璃”,一種礦石質的有色半透明體材料。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蘇家有個小女兒,名字叫簡簡,生得芙蓉花開般的臉頰和如柳葉的眉眼。
十一歲就已經把著鏡子學化妝打扮,十二歲收納針線能繡衣裳。
十三歲一舉一動都離不開絲竹樂器,不肯糊裡糊塗白白過日子。
簡簡小巧玲瓏的髮髻如花一樣,隨風飄舞的衣袖透著薔薇的芳香。
絕美的身姿體態不能用言語描述,輕盈轉動著,明艷生光。
可是如二月的嚴霜寒雪凍死了桃李,明年可以嫁人的簡簡卻在今年死去。
簡簡的父母不要悲傷痛哭,簡簡這樣的好女兒,不是凡人。
她恐怕是天上的仙女,被貶謫於人世吧,只是正好十三歲期滿回到天庭。
大抵美好的事物都不堅固長久,正如彩雲容易散去,琉璃容易破碎吧。

創作背景

中唐時有少女姓蘇名簡簡,殊姿異態,美艷無比,十三歲時未嫁而亡,而這首詩就是作者感嘆少女不幸去世而寫的詩,約作於長慶三年(823)前。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相當廣泛,且形式多樣,這首《簡簡吟》是一首新樂府,語言上延續了白居易一貫平易通俗的風格。詩中描繪了一位美貌非凡又才情絕佳的少女,但少女卻在芳華之年過早夭折,令人不免感嘆世事無常,越美好的事物越容易逝去。
前兩句“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沒有任何鋪陳,直接入題,寫蘇家有個叫簡簡的女兒。這個女兒生得“芙蓉花腮柳葉眼”,有著芙蓉花一樣嬌美的臉和彎彎的柳葉眼,簡單一筆,便十分立體地勾勒出少女的形貌,仿佛一個顧盼神飛、靈動活潑的女孩立於讀者眼前。
“十一把鏡學點妝,十二抽針能繡裳。十三行坐事調品,不肯迷頭白地藏”,這幾句寫少女的自我養成,天生麗質,但不恃貌而驕。十一歲開始對著鏡子學梳妝打扮,十二歲便能做一手好女工,十三歲吹彈樂器,行坐不離絲竹,可謂琴棋書畫,樣樣都求精通。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不願意和普通女孩那樣,稀里糊塗地過日子。“玲瓏雲髻生花樣,飄飆風袖薔薇香。殊姿異態不可狀,忽忽轉動如有光”,這幾句極言少女之美。梳著如雲的髮髻,微風起,衣袂飄飄,恍若仙子,美得不可名狀,一轉身,一投足,都好似發著耀人眼目的明艷之光。然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這裡重筆寫少女的美,與下文的夭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行文急轉而下,美好戛然而止。桃李雖艷,但經不住二月里突降的寒霜,這樣一個美好的少女,正待字閨中,正期待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卻突然天折,離開人世。生命隕於最美好的年華,任誰見了都不免嘆息。“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恐是天仙謫人世,只合人間十三歲”,接下來,詩人以局外人的口吻勸其父母勿要悲啼,大概這樣美好的少女不是凡人,而是天上被貶謫的仙子,只在人間停留到十三歲罷了。這也是通常人們自我安慰的心態,相信少女不是死了,而是回到她原來的仙界。結尾“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這是詩人對世事無常的無奈感嘆,世間越美好的事物越不堅固,就像美麗的彩雲容易散去,精美的琉璃容易碎裂。一句嘆息,直抵人心,世事常有左右不了的命數,在死亡與消亡面前,人們常常無能為力。
全詩前半部分寫少女之美,後半部分寫少女之殤。美與殤結合,對比鮮明,更讓人產生對美好事物逝去的嘆惋、唏噓之情。

名家點評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黃健秦:《簡簡吟》和《真娘墓》兩首悼亡詩的主角都是年輕貌美的女子,可能一個見過一個沒有見過,所以在敘述筆雖和描寫程度上有些差別。但是路數極其近似,尤其是在收尾處,點題之後都捧出兩個意象,以加強視覺衝擊,這些意象都不是長久之物。(《唐宋詩詞鑑賞》)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