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燭虛
- 作者:沈從文
- 創作年代:昆明時期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ISBN:9787521201666
內容梗概,創作歷程,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在這片散文中讓人回味的是他寫的兩段:
“和尚,道士,會員……人人都儼然為一切名分而生存,為一切名詞的迎拒取捨而生存。禁律益多,社會益複雜。禁律益嚴,人性即因之喪失殆盡。許多所謂場面上人,事實上說來,不過如花園中的盆景,被人事強制曲折成為各種小巧而醜惡的形式罷了。一切所為所成就,無一不表示對於自然之違反,見出社會的拙象和人的愚心。
黃昏時間湖邊人家竹園裡有畫眉鳴囀,使我感覺悲哀。因為這些聲音對於我實在極熟習,又似乎完全陌生。二十年前這種聲音常常把我的靈魂帶向高樓大廈燈火輝煌的城市裡,事實上,那時節我確是個小流氓,正坐在沅水支流一條小河邊大石頭上,面對一派清波,做白日夢。如今居然已生活在二十年前的夢裡,而且感到厭倦了,我卻明白了自己,始終還是個鄉下人,但與鄉村已離得很遠了。”
這兩段才是他《燭虛》中的精華
創作歷程
這是一篇獨語體散文,寫於1939年。寫作背景:1938年,沈從文隨西南聯大遷往雲南,並在雲南昆明呆了九年。這幾年是沈從文人生旅程中最痛苦,靈魂最受煎熬的日子,這時期所寫的作品大多是自傳性散文,在這些散文里作者對戰爭與和平、生與死、美與醜、具體與抽象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拷問。題為《燭虛》,旨在“察明人類之狂妄和愚昧,思索個人的老死痛苦,使生命之光,熤熤照人,如燭如金”。
《燭虛.五》表現了40年代後期沈從文創作所追求的“抽象的抒情”的創作特點,在作品層面,是一種近乎“失語”的尋求表達的焦慮。對於孤獨心境、瞬間的意境、某一種難以追憶的情景的描繪,都是片段性的,破碎而難以整合的。這是作者試圖從極具體的形、色、聲、影的體驗到達極抽象的關於“宇宙”、“神”、“人”、“美”的體驗之間的巨大張力造成的。這種關於“不能表達”的終極體驗表達,即是“抽象的抒情”的主要特徵。【引自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