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式》大木結構研究》是依託福州大學,由朱永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造法式》大木結構研究
- 依託單位:福州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朱永春
《《營造法式》大木結構研究》是依託福州大學,由朱永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營造法式》大木結構研究》是依託福州大學,由朱永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營造法式》大木作,是有待進一步探究的研究領域。諸多關鍵問題尚不明朗,使研究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和前沿性。課題擬在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
《營造法式》是2023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貴祥(譯註)。內容簡介 《營造法式》由北宋將作監李誡奉旨編修,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建築技術書籍,標誌著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古建修復的重要著作。本書作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貴祥,師...
以宋代《營造法式》的出現為標誌,總結出了一整套包括設計原則、類型等級、加工標準、施工規範等完整的營造制度,並以八等級“材”作為模數標準。這是中國傳統木框架結構營造技藝的一個里程碑。但至此,木結構技術的發展並沒有停步,在元代出現了“減柱法”,大膽地抽去若干柱子,並用彎曲的木料作梁架構件;或取消...
現有知道最早的關於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根據現存實例,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套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設計制度 古代中國建築在唐初就已經定型化、標準化,由此產生了與此相適應的設計和施工方法。宋《營造法式》中,已載有一套包括設計...
第一節 大木結構的基本類型 215 殿閣(殿堂) 215 廳堂 217 余屋 217 平面 218 剖面 220 槽 221 縫與心 221 分位 222 第二節 殿閣地盤分槽圖 223 金箱斗底槽 224 身內分心斗底槽 224 身內雙槽 226 身內單槽 226 副階周匝 227 草架側樣 228 第三節 間縫內用樑柱圖 231 廳...
《華北傳統單檐歇山建築大木結構體系演變》是2021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戴儉、陳夢傑。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通過壁畫、畫卷等早期文物、書籍中涉及的歇山建築,從建築的形制、禮制制度、外觀形象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梳理,對歇山建築的發展進行了簡要概述。第二章通過與《營造法式》和《...
他長期從事古代建築遣構的調查工作,並以實物測繪、文獻考證和理論分析三者的結合為研究基礎,通過《營造法式》的專題研究,重點探索古代建築設計規律,闡發古代建築的科學性,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其主要著述有《應縣木塔》、《鞏縣石窟寺》、《大木作制度研究》、《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和《薊縣獨樂寺》...
《中日古代建築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以中日古代 建築比較研究的線索,側重於中日古代建築技術的源流與變遷的分析 和探討,涉及了中日古代建築文化交流史的考察、法隆寺建築的探討、中日古代建築尺度與空間的構成比較、《營造法式》模數制度 的比較研究,以及日本禪宗樣建築設計技術的分析 等。《《中日古代建築大木技術的...
他的主要著作有《應縣木塔》、《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國古代結構建築技術》、《陳明達建築與雕塑史論》。陳明達先生1997年8月在北京逝世。家族家世 陳明達生於長沙,老家湖南祁陽,1925年,陳明達一家從長沙搬往北京。學社轉移到長沙時,陳明達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祁陽老家。在維修好的祠堂祭祖時,陳明達發現,...
第三篇 中國唐代木構建築與唐代彩塑的關係、一些思考、對古建築的基本形態的研究、古建築的傳承關係、防火、防雷:第八章 中國唐代木構建築與唐代彩塑的關係、一些思考、對古建築的基本形態的研究;第九章 關於唐以前建築與宋《營造法式》結構的傳承關係問題;第十章 古建築木結構維護與加固的防火、防雷。主要參考...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建築史,中國園林史 主講課程 中國古代建築史 外國建築史 近現代建築史 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878177,《營造法式》小木作之帳藏研究與註疏,2019/01-2022/12,60萬,在研,參加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578155,《營造法式》大木結構研究,2016/01-2019/12,62萬元,已結...
四周檐柱為八角形石柱,東、南兩面多為青石柱,刻有宋人所書天尊名號及施捨題記;補間鋪作用真昂,後尾挑斡承托下平榑下的令拱,與宋《營造法式》上的“飛昂制度”相符。玄妙觀三清殿內,有40根朱漆丹柱,柱粗須兩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柱子均系平頭柱,上置斗拱結構;柱礎為圓形素覆盆和盆唇各一層所組成。
《中國古代建築抗震》是2007年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鵬程、趙鴻鐵。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對中國古建築的結構進行系統地闡述,內容主要是對《營造法式》中的大木作結構獨有的特點,用現代結構概念和語言對其各種構造做法和結構功能加以解析,對關鍵的重要的構造進行實驗驗證。很多的結論和梁思成先生及前輩科學家們...
《建築史》原名《建築史論文集》,是中國國內第一部專門發表建築史研究論文的學術叢書,由清華大學創辦於1964年,本書為第29輯。本輯共收入論文16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建築營造技術、中國城市史、古典園林、鄉土建築、地域建築文化、近代建築、文物建築保護、日本古代建築史等領域。《平遙鎮國寺天王殿大木結構解讀》的...
《瑞鶴圖》中的獸頭形似龍頭,上翹的身體雕有鱗片,尾部為毛束。垂獸、戧獸和岔脊上的嬪伽、蹲獸都出現於宋代。吻獸起初並非龍型,僅是由瓦當頭堆砌而成的簡單翹突,後逐漸形成動物形狀,有鳳凰、朱雀、孔雀等鳥形以及魚龍形。根據《唐會要》、宋朝《營造法式》記載,漢朝的柏梁殿上有“魚虬尾似鴟”的東西,...
將永定柱造平座用於塔心柱基座處,是對《營造法式》的補充和發展,這也是唯一的孤例。二、四層迴廊角部內外角柱上斗拱之間有月梁,起連繫內外壁之功能。串道中也有斗拱,並隱刻出額方等木構件。內部迴廊外壁--面的斗棋有轉角鋪作及補間鋪作兩種,轉角鋪作各層皆施之。補間鋪作僅於一至四層施之。一層用五...
大殿結構,即宋《營造法式》所稱為“五間六椽四阿造,當心間後乳秋對四椽秋用三柱,次間前後三椽秋用中柱”。殿內立柱用材粗壯,具有明顯的側腳和升起,各柱卷殺圓潤,殿頂為出檐深遠、弧度平緩的廡殿頂。梁架結構為抬梁式徹上露明造。為了擴大視野,大殿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了遼金建築中常見的“移柱造”“減...
《建築史》既可作為建築歷史專業工作者的研究資料和高等院校建築學專業的歷史理論教材,又可作為讀者了解建築演化與城市變遷的實用指南。目錄 《營造法式》大木作功限研究喬迅翔1 官尺·營造尺·魯班尺--古代建築實踐中用尺制度初探李湞15 中國古代大木結構尺度設計算法芻議劉暢鄭亮23 江南水鄉建築技術研究周學鷹馬曉37 穿...
古代建築制度研究/213 王其亨 王方捷中國古建築設計的典型個案———清代定陵設計解析(上篇) /215 劉 暢 徐 揚 姜 錚算法基因———兩例彎折的下昂 /267 陳 彤故宮本《營造法式》圖樣研究(二)———《營造法式》地盤分槽及草架側樣探微 /312 古代園林研究/375 賈 珺北京私家園林研究續補 /377 ...
北宋匠作少監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一書中就系統總結了當時夯土版築技術的成就。其中規定“築牆之制,每牆厚三尺,則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減半;若高增三尺,則厚加一尺,減亦如之”。對比明清時代福建土樓的夯土牆就可知道土樓人對夯土技術發展的貢獻。以南靖縣典型土樓為例:圓樓懷遠樓,其外牆總高12.28...
《木經》對建築物各個部分的規格和各構件之間的比例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一直為後人廣泛套用。《木經》的問世不僅促進了當時建築技術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對後來建築技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一書,在很多部分上都是從《木經》上參照的。作品原文 營舍之法,謂之《木經》,或雲喻皓①所撰。凡...
纏柱造是古代木結構建築在下層柱端增加一斜梁,將上層柱立於此樑上。結構外觀穩妥,角部兩面的普拍枋上各加一個大斗和一組斗拱。出處 據《營造法式》在大同華嚴寺以及善化寺內的遼金遺構中,轉角鋪作處共用三斗的現象很普遍,梁思成先生也稱其為“纏柱造”,但由於遺構都屬單層建築並非樓閣,所謂“纏柱造”也...
有學者甚至認為,清淨寺大門內那三層穹窿頂的設計和砌築方法,其實是中國傳統建築方法中藻井式的變體;在此半圓的天花藻井上飾以龜紋圖案,與中國宋代《營造法式》相若;其藻井的做法,以肋骨數據為主, 與定縣古料敵塔及南京南唐李昪(biàn)陵的做法多有雷同。綜上所述,中國早期清真寺採用磚石結構,平面布置、...
01 明代遼東鎮堡城分布及布局研究 02 唐宋時期華北地區木構建築轉角結構研究 03 獨樂寺觀音閣舊料及其所見觀音閣遼代以前的修建史 04 史料中幾座宋代法堂、僧堂與懺殿的復原探討 05 關於《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基準材的討論 06 關於《營造法式》中殿堂、廳堂與余屋幾個問題的思辨 07 論連架式廳堂與井字式廳堂...
北京木雕小器作,中國北京市北京市工藝木刻廠有限責任公司傳統技藝,北京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木雕小器作(zuō)是從大木作建築、家具製造中分離出的木作行業。按照《營造法式》的分類,建築中的木結構無雕飾者稱為大木作;而如窗欞、隔扇、藻井、落地罩、欄桿扶手、屏風等有雕飾者,則稱為小木作。一般...
木結構用料材高29厘米,厚20厘米,相當於宋《營造法式》的一等材,和殿身的規模相稱。大木作用材,除闌額、普拍枋採用2∶1的斷面外,大都採用3∶2的斷面,同《營造法式》中的造梁制度大致相符。橫架進深10椽,舉高約為通進深的四分之一,坡度平緩。為了在內槽的佛台上安放高大的佛像,需要較高曠的空間,因而...
宋《營造法式》所規定,則為三與二之比,較清式合理。而觀音閣及山門 (遼式)則皆為二與一之比,與近代方法符合。豈吾儕之科學知識,日見退步耶!其在結構方面最大之發現則木才之標準化是也。清式建築,皆以“斗口”(注三)為單位,凡樑柱之高寬,面闊進梁之修廣,皆受斗口之牽制。制至繁雜,計算至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