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是關於歐陽詹(字行周)文獻的基礎性研究,主要包括緒論、文集校注、附錄三部分。《校注》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以14個不同版本為參校本,逐篇(首)先校後注。重點對《歐陽詹文集》進行較為詳細的校對、注釋,旨在為歐陽詹研究者和唐代散文研究者提供較為全面可靠的文獻資料。附錄部分方便讀者翻檢閱讀歐陽詹詩文和了解歐陽詹生平著作編輯傳世情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陽詹文集》校注
- 作者:楊遺旗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頁數:345 頁
- 定價:48.00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0979007, 7560979009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校注》是目前研究歐陽詹文獻最詳細、最嚴謹、學術性最強的著作。當前還未出現《歐陽詹文集》的學術性校注本。《校注》是唐代古文運動作家文獻整理的重要成果,對古文運動相關研究和福建地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校注》包括緒言、正文、附錄三大部分。緒論部分從中唐散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歐陽詹在古文運動中的獨特地位、歐陽詹散文創作的特殊性,以及歐陽詹在閩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幾個方面討論了歐陽詹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正文部分為文集校注。附錄部分方便讀者翻檢閱讀歐陽詹詩文和了解歐陽詹生平著作編輯傳世情形。
圖書目錄
凡例/1
緒論/3
第一卷賦/12
出門賦/12
石韞玉賦(清潤積中光華外發)/15
回鸞賦/20
將歸賦/30
王者宜日中賦(以題為韻)/31
瑾瑜匿瑕賦(物無終美舍短從長)/37
征君洪涯子圖賦(雲際長枕以表貞節)/42
明水賦(玄化無宰至精感通)/47
春盤賦(裁紅暈碧巧助春晴)/54
藏冰賦(西陸朝覲方岀之也)/58
懷忠賦(並序)/65
律和聲賦(見象聲律以和萬方)/70
秋月賦(以至名周照為韻)/77
第二卷雜著/78
李評事公進示文集以詩贈之/78
蜀中將回留辭韋相公/81
太原旅懷呈薛十八侍御齊十二奉禮/82
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83
詠德上韋檢察(即韋相之弟也)/84
寓興/86
自懷州卻赴洛途中作/86
晨裝行/87
江夏留別辛三十時自襄陽同舟而下予歸閩辛從此赴舉/88
徐十八晦落第/89
送袁秀才下第歸毗陵/89
聞鄰舍唱涼州有所思/90
賦得秋河曙耿耿送郭秀才赴舉雜言/90
述德上興元嚴僕射二首/92
春日途中寄故園所親/93
汝川行/94
目錄《歐陽詹文集》校注許州途中/95
銅雀妓/95
題嚴光釣台/96
福州送鄭楚材赴京師(時觀察劉公亮有感激之意)/97
和嚴長官秋日登太原龍興寺閣野望/98
陪太原鄭行軍中丞登汾上閣/99
送潭州陸戶曹之任(戶曹自處州司倉除)/100
送少微上人歸德峰/100
荊南夏夜水樓懷昭丘直上人云夢李莘/101
送高士安下第回岷南寧親/101
酬裴十二秀才孩子詠(裴拜曰待看成器後折取桂林余)/102
旅次舟中對月寄姜公(此公丁泉州門客)/103
御溝新柳(貞元八年及第省試)/103
同諸公過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104
詠德上太原李尚書/105
及第後酬故園親故/106
除夜長安客舍/106
早秋登慈恩寺塔/107
許州送張中丞出臨潁鎮/108
蜀門與林蘊分路後屢有山川似閩中因寄林蘊(蘊亦閩人也)
/108
樂津店北陂/109
宜陽所居白蜀葵花詠簡諸公/109
第三卷雜著/110
益昌行(並序)/110
題華十二判官汝州宅內亭(並序)/112
奉和太原鄭中丞登龍興寺閣/114
太原和嚴長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嚴中丞少尹
/115
睹亡友李三十觀秭歸鎮壁題詩處/116
題秦嶺/117
自南山卻赴京師石臼嶺頭即事寄嚴僕射/117
與洪孺卿自梁州回途中經駱谷見野果有閩中懸壺子既同採摘因呈之洪亦閩人/118
出蜀門/118
韋晤宅聽歌/119
與林蘊同之蜀途次嘉陵江認得越鳥聲呈林林亦閩中人也/119
送聞上人游嵩山/120
永安寺照上人房/120
讀周太公傳/121
山中老僧/122
贈魯山李明府/122
泉州赴上都洛陽亭留別舍弟及故人/123
送張驃騎邠寧行營/123
題梨嶺/124
題第五司戶侍御/124
秋夜寄弘濟上人/125
觀送葬/126
宿建溪中宵即事/126
建溪行待陳詡(予先發福州陳詡發中路待之不得)/126
題王明府郊亭/127
塞上行/127
廻別業留別郭中諸公/128
九日廣陵同陳十五先輩登高懷林十二先輩/128
九日廣陵登高懷邵二先輩/129
薛舍人使君觀察韓判官侍御許雨晴到所居既霽先呈即事/129
除夜侍酒呈諸兄示舍弟/130
元日陪早朝/130
題延平劍潭/132
曉泊漳州營頭亭/132
答韓十八駑驥吟/133
智達上人水精念珠歌/135
贈山南嚴兵馬使(即僕射堂弟也)/136
新都行/137
第四卷銘/138
棧道銘(並序)/138
陶器銘(並序)/142
有唐故銀青光祿大夫行平州別駕馬公墓志銘(並序)/145
有唐故朝議郎行鄂州司倉參軍楊公墓志銘(並序)/147
大唐故輔國大將軍兼左驍衛將軍御史中丞馬公墓志銘(並序)/149
有唐君子鄭公墓志銘(並序)/151
第五卷記/154
曲江池記/154
大學張博士講禮記記/160
福州南澗寺上方石像記/163
右街副使廳壁記/167
泉州北樓記/170
泉州六曹新都堂記/174
二公亭記(泉州)/176
同州韓城縣西尉廳記/183
第六卷頌/187
德勝頌二章(並序)/187
有所恨二章(拜序)/191
上董相公東風二首(並序啟)/193
東風二章/195
南陽孝子傳(並論)/197
懷州應宏詞試片言折獄論/200
自明誠論/203
珍祥論/205
第七卷雜著/211
唐天志/211
刖卞和述/217
甘露述/219
暗室箴/221
吊九江驛碑材文(並序)/223
吊漢武帝文(並序)/227
補漢書封雍齒冊文/231
第八卷書/234
與鄭伯義書/234
與王式書/239
送張尚書書/246
上鄭相公書/250
第九卷序/258
玩月詩序/258
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舉秀才於東湖亭序/260
別柳由庾序/264
送族叔陽行元落第回廣陵序/265
送巴東林明府之任序/267
送建上人尋陽司業後留詣涇原劉行軍序/269
送李孝廉及第東歸序/271
送常熟許少府之任序/273
送張陲山南謁嚴相公序/275
送王式東遊序/277
第十卷序/281
送蔡沼孝廉及第後歸閩覲省序/281
送鹽山林少府之任序/283
送周孝廉擢第歸覲序/284
送裴八侃茂才卻東遊序/286
送無知上人往五台山序/287
送楊據見漳州李使君序/289
送陳八秀才赴舉序/290
魯山今李胃三月三日宴僚吏序/291
泉州泛東湖餞裴參和南遊序/294
送洪孺卿赴舉序/296
附錄一生平研究/298
附錄二版本研究/309
附錄三疑難詞語釋證/320
附錄四故四門助教歐陽詹文集序/337
附錄五歐陽生哀辭/338
參考文獻/340
後記/344
後記/344
作者簡介
楊遺旗,1974年生,瑤族,湖南永州人,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主要研究領域為文獻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
序言
一些文學批評家常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的文學史觀,故認為唐代文學的主流是詩歌而非散文,正所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也。其實,詩歌只是盛唐文學的主要代表,在中晚唐,經歷相對沉寂的大曆時期後,詩歌往日一枝獨秀的局面已經被打破。繼之而起的是兩大文學運動“古文運動”和“新樂府運動”。前者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後者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兩大運動迎來了唐代文學史上繼盛唐之音後的另一個高峰,而以韓柳散文為代表的散文成就無疑是這一高峰上最為璀璨的明珠。自20世紀上半葉胡云翼明確提出了“古文運動”這一概念之後寧俊紅.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散文卷)[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176.“‘古文運動’的名稱最早見於1932年4月出版的胡云翼的《新著中國文學史》。”,唐代古文運動逐漸成為學界一個主要的研究課題。中國文學史無不把“古文運動”列為專章予以討論,專章中又把一些著名的散文家列為專節予以介紹和討論。中唐散文成就在唐代文學史上是有著崇高地位的,如果忽視了這一點,文學史作為史的一面必然斷裂而不完備。沒有這一時期的散文,齊梁以來浮糜艷麗的駢文就無法終結,以歐陽修散文為代表的宋代散文也不可能發揚光大。中唐散文的重要性理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只是從文學思潮、文學運動的角度對中唐散文予以關注,對這一時期散文作家的基礎性研究只停留在韓愈、柳宗元等極為少數的大家身上。這種狀況是不可能反映這一時期散文創作全貌的。隨著學術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群體的壯大,有必要對古文運動中相關作家的文學成就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
歐陽詹是活動於唐德宗貞元年間的著名作家。《新唐書·文藝下》為之立傳。《新唐書·藝文四》著錄有“《歐陽詹集》十卷”。(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605.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正月,歐陽詹36歲時與韓愈、崔群、李絳等23人同榜登第,時稱龍虎榜。貞元十七年(801年),歐陽詹病逝於長安四門助教任上,享年45歲。死後,對中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的兩位文化巨人隴西李翱和昌黎韓愈分別為之作《傳》和《哀辭》。
作為與韓愈、柳宗元同時代的著名文學家,歐陽詹文學創作成就獲得了後人很高的評價。韓愈在《歐陽生哀辭》中云:“其文章切深,喜往復,善自道。讀其書,知其於慈孝最隆也。”(唐)韓愈.歐陽生哀辭[M]//(清)董誥,等. 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5740.北京:中國書店,1991:309.大中六年(852年),福建觀察使李貽孫為歐陽詹的傳世文集撰寫序言,序言中稱歐陽詹的文章:“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於理故言多周詳,切於情故敘事重複。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李貽孫還將其與韓愈、李觀並列,在《序》中云:“常與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韓侍郎愈、李校書觀。洎君並數百歲傑岀,人到於今伏之。”(唐)李貽孫.故四門助教歐陽詹文集序[M]//(清)董誥,等. 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5514.大中六年距歐陽詹逝世僅半個世紀,李氏對歐陽詹的評價應該是中肯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作了十分公允的評價:“然詹之文實有古格,在當時纂組俳偶者上,韓愈為歐陽生哀辭稱許甚至,亦非過情也。”(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97:2012.然而,在今天的“古文運動”研究中,學者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歐陽詹在古文運動中的地位,很少把目光投向他。眾多研究唐宋古文的著作只是在介紹韓愈“集團”時,稍微提及歐陽詹而已。這其實是對歐陽詹的古文創作成就和他在古文運動中的地位認識不夠的表現。歐陽詹比韓愈大12歲,比柳宗元大17歲。他們志同道合,共同致力於古文創作,共同致力於宣傳和踐行儒家思想,為迎接古文運動高潮的到來做了必要的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準備。
緒論《歐陽詹文集》校注韓、柳在古文運動中的領袖地位源於他們的理論建樹和古文創作上的勤奮實踐。但是他們的理論多在歐陽詹逝世後提出。儘管在貞元九年(793年)寫的《爭臣論》中第一次提出“修其辭以明其道”(唐)韓愈.韓昌黎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1:128.,在貞元十三年(797年)提出了道統說,但是韓愈的道統說形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成熟於謫貶陽山時期。他要明的“道”,就是在《原道》(寫於貶陽山時期)中說的仁義,就是要用儒家道統重建儒學的權威,具體的目的就是反對釋老、反對藩鎮割據。在韓愈提出並完善“文以明道”的創作思想的過程中,歐陽詹絕不僅是被動接受,而應該是主動參與其間的。據韓愈在《哀辭》中所言,在貞元十年(794年)冬到貞元十七年秋這段時間裡,韓愈和歐陽詹每年都會相聚一段時間,相聚時候談論的話題肯定是他們共同感興趣的天下時政和古文創作。歐陽詹為人遵循“忠信”,“忠信”亦為其創作之核心內容,與韓愈載道思想的核心內容“仁義”,如出一轍。歐陽詹年齡長韓愈一旬有餘,文名又早播於韓愈,他對韓愈古文運動理論的形成應該是有啟迪之功的。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則是永貞革新失敗之後的事了。在這之前,柳宗元與歐陽詹同“志於文”。
歐陽詹儘管沒有直接提出古文創作理論,也沒有像韓愈那樣抗顏為師,為古文運動培養一批人才,但是他以兄長身份與韓、柳結為好友,“志於文”,踏踏實實地踐行著古文創作,筆耕不輟。歐陽詹不僅是古文運動的參加者,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韓、柳的啟迪者和支持者。
就古文運動本身而言,盛唐時期已經有一批作家對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們試圖扭轉齊梁以來的浮糜文風,也試圖重振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為此他們在發表自己的主張、建構自己的理論的時候,也進行了成功的創作實踐。這些古文運動的前驅們有蕭穎士、李華、賈至、顏真卿、獨孤及、元結等。但是奇怪的是,古文運動並沒有這樣順風順水地發展下去。中唐前期,從大曆至興元時期,文壇相對沉寂,古文創作陷入低谷。直至貞元年間,一批古文創作實踐者才相繼登上文壇,迎接著古文運動高潮的到來。這些作家有劉冕、梁肅、權德輿、李觀和歐陽詹。梁肅、李觀分別於貞元九年和貞元十年相繼去世,標誌著古文運動前一階段的結束。此後直至長慶四年(824年)韓愈去世時止,古文運動進入高潮。(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97:2012.歐陽詹貞元十七年於長安逝世,他的古文創作經歷了古文運動的前期和高潮,無疑在古文運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從他的創作中多少可以了解到文體演變、古文運動和古文創作的一些特點。
歐陽詹傳世文集除去76首詩歌之外(二卷,底本無《宜陽所居白蜀葵花詠簡諸公》;三卷,底本無《新都行》),有散文66篇,其中辭賦13篇(《全唐文》另有《秋月賦》1篇)、銘文(含“序”)6篇、記8篇、頌(含論)8篇(《上董相公東風二首》(並序啟)與《東風二章》應實為1篇)、雜文7篇、書4篇、序20篇。均創作於貞元二年(786年)至貞元十五年(799年)間。傳世的古文中,好些文章在當世就評價甚高,如《吊九江驛碑材文(並序)》、《南陽孝子傳(並論)》等。這裡的散文是相對於詩歌而言的。歐陽詹的散文創作在古文運動作家群中獨樹一幟,有著自己鮮明的特徵。作為古文運動的參與者,歐陽詹與所有古文作家在文風革新方面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內容上變言之無物為言之有物,重在變浮糜為雅正。但是在文與質方面,不同作家又各有側重。歐陽詹重教化,但又不像劉冕那樣一味地鼓吹儒家文化,而是兼收並蓄,道佛文化中那些有助於移風易俗的觀念同樣可以入文。正因為如此,隱者洪崖子、柳由庾,和尚建上人、無知上人,以及道家“不貴難得之物”的無為觀念才會成為歐陽詹歌頌的對象。在這一點上,歐陽詹與柳宗元更加接近,不像韓愈一味排佛。對六朝重俳偶的文風,歐陽詹也不像韓柳那樣極力反對,所以他的文章儘管極為重視思想內容,但俳偶色彩也很濃,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然詹之文實有古格,在當時纂組俳偶者上,韓愈為歐陽生哀辭稱許甚至,亦非過情也。”歐陽詹秉持“文質兼美”的文學觀,似乎更強調文學的藝術性。大曆詩人崇尚齊梁詩風而風骨不振,被其斥為“頹波”、“橫流”。但是對晉宋齊梁的詩人、賦家,他並沒有全盤否定,對他們的藝術成就是肯定的。在《與王式書》中,他說:“降自晉宋齊梁,則有若陸機、鮑照、謝朓、江淹,亦以登庸,雖道德器用不及曩辰,而詞學詩流為一時之秀。”應該說,歐陽詹儘管秉持“文質兼美”的文學觀,但是更傾向於文。歐陽詹不那么反對俳偶表現在他對律賦的態度上。律賦有限韻、字數、平仄律等諸多方面的限制,作為應試文體,重在考察藝術技巧。中唐古文家對律賦多持排斥態度。從傳世作品看,韓愈僅有《明水賦》1篇律賦,柳宗元也僅有《披沙揀金賦》、《迎長日賦》、《記里鼓賦》等3篇律賦。韓愈還為自己作有應試賦《明水賦》後悔過。但是,歐陽詹卻有9篇律賦(以限韻為條件)傳世。歐陽詹的散文創作在語言的運用上表現出明顯的駢散兼行的特徵。其散文語言不僅追求駢中求散,也追求散中蘊駢。“駢中求散”者,如其除辭賦之文,還有“記”類、“頌”類之文,此類文章有鋪陳誇飾色彩。這正是其既尚質又尚文觀念的反映。“散中蘊駢”者,主要是論說文和書序文,這類文章是後人稱之為古文的文章。歐陽詹在散文中恰當地運用一些駢偶句式,能夠很好地增強表達效果。這正是他不同於韓柳的地方。歐陽詹散文這一語言特點應該說體現了文體變革的過渡色彩。歐陽詹與韓柳,特別是與韓愈儘管交往密切,但是創作高潮終究不同。歐陽詹貞元十七年已經逝世,韓柳的創作高潮則在元和時期,整個古文成熟期也在元和長慶時期。因此歐陽詹的古文創作正好處在文體由駢趨散的變革時段上,其文駢散兼行就不足為奇了。也正因如此,其作品語言才體現出鮮明的新變特點。
因此,通過研究歐陽詹的散文,可以了解古文作家文學觀念的異同,可以了解散文語言由駢趨散的演變軌跡。
歐陽詹在福建地方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高登甲第(陸贄榜進士科第二名),給閩地士人帶來了不小的思想震動,有利於改變閩地“雖有長材秀民,通文書吏事,與上國齒者,未嘗肯出仕”(唐)韓愈.韓昌黎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1:310.的狀態,閩地士人的讀書應試心態多少因此受到了影響。明代弘治年間理學名宦蔡清說:“自是,吾閩人知所嚮慕,儒風日以振起。”(明)蔡清.虛齋集[M].四庫叢刊本:12571841.今人黃潔瓊認為,“歐陽詹好學上進的精神在閩人中起了很好的模範帶頭作用,極大地推動了閩中文教事業的發展”黃潔瓊.論歐陽詹與唐代福建文化的發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2):16.。王春庭則認為,“歐陽詹中進士之後,在閩中產生很大影響,教子讀書成為一種風氣,一時‘比戶業儒,俊造如林’。歐陽詹卓越的才華和文學成就讓他成為八閩大地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因此一直被尊為‘閩文之祖’”王春庭.讀《歐陽詹集》札記[J].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3):6770.。歐陽詹的儒學思想被認為與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之間,有著某種意義上的淵源關係,因此又被尊為“閩學之祖”。明朝時期泉州人史學家何喬遠曾題聯贊他“直開關閩濂洛之先”。晉江市祀唐歐陽詹之“不二堂”有何喬遠題聯:“不二題堂,銀鉤鐵畫,論當年合班顏柳歐虞之列;無淫箴室,神窺天鑒,待後學直開關閩濂洛之先。”《閩政通考》云:“歐陽詹文起閩荒,為閩學鼻祖。”轉引自王春庭.縵胡之纓,化為青衿——歐陽詹與中原文化[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6064.基於歐陽詹在閩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對歐陽詹現象的研究,有利於釐清閩文化在中唐以前的地域性特徵,以及中唐以後迅速發展乃至逐漸成為“海濱鄒魯”的內外因素,正確還原歐陽詹在閩文化中的歷史地位。特別是在各地紛紛努力發掘當地人文資源、發展旅遊經濟的時代語境下,對歐陽詹進行系統的研究無疑有利於推動福建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因此,在文學史和文化史中,歐陽詹既是全國性的也是地方性的重要人物。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都必須建立在可靠文獻的基礎上,目前有關歐陽詹的文獻研究包括作品考證、版本研究、生平研究和作品系年。這本專著的主體是文獻整理,為此對目前的文獻研究狀況作如下綜述。
一、作品考證
吳汝煜、胡可先《〈全唐詩〉人名考(續)》(《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考證了歐陽詹詩題中涉及的幾處人名,附帶提及部分詩歌系年。《蜀中將歸辭韓相公貫之》中“韓”乃“韋”字誤,韋相即韋皋。“貫之”兩字為衍文。《益昌行》詩頌利州刺史沈長源,作於貞元十四年(798年)。《陪太原鄭行軍中丞登汾上閣》,鄭行軍中丞,即鄭澹,詩當作於貞元十六年(800年)秋歐陽詹游太原時。《太原和嚴長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嚴長官”為嚴綬,“中丞少尹”當為嚴紳。《述德上興元嚴僕射》,乃頌揚嚴震參與平定建中之亂事,詩當作於貞元初。《薛舍人使君觀察韓判官侍御許雨晴到所居既霽先呈即事》,“薛舍人使君”為薛播。《詠德上太原李尚書》,“李尚書”為李說。《贈山南嚴兵馬使》,“嚴兵馬使”為嚴礪。此段詩題均依吳汝煜、胡可先《〈全唐詩〉人名考(續)》照錄。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之《張任夫人李氏墓誌》撰人署銜,考知《太原旅懷呈薛十八侍御齊十二奉禮》中“齊十二奉禮”為齊孝若,又以令狐楚《為人作奏薛芳充支使狀》,考出薛十八侍御為薛芳。
房日晰《〈全唐詩續補遺〉校讀》(《內蒙古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考校《題延平劍潭》中“想像”作“想像”,“千載”作“昔日”,“白日”作“生晝”。
陶敏《〈唐人行第錄〉正補拾遺》(《蘇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認為《九日廣陵同陳十五先輩登高懷林十二先輩》中“林十二先輩”,岑仲勉說“林袞”,當為林藻。
陳慶元《黃璞〈閩川名士傳〉輯考》(《文獻》,2003年2期)考《弘治八閩通志》中歐陽詹哀母詩《高蓋山》為好事者假託。
二、版本研究
萬曼《唐集敘錄》(中華書局,1980年)最早敘述歐陽詹文集版本情況,萬認為,《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歐陽行周集,五卷”,其中“五卷”乃“十卷”之誤。
戴顯群《〈歐陽行周文集〉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第6期)則認為,儘管現存版本均為十卷本或八卷本,但據《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和《帶經堂書目》記載,《歐陽行周集》五卷本尚不可斷定為子虛烏有,姑且存疑。戴對八卷本有無宋刻存疑。認為今存最早的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刻本是以正德本為底本,可能徐興公認為十卷本不合理,而重編為八卷本,並參校《文粹》、《英華》改正了正德本錯訛之字。萬曆本之後有康熙四十年(1701年)歐陽晄刻本、乾隆十八年(1753年)歐陽芳馨刻本、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本、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歐陽崇文補道光版戴鳳儀印本、嘉慶十五年(1810年)閩福鼎王遐春匯刻唐人集本,各本均為萬曆八卷本系統。《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二所載:“閩刻八卷,國初刻本,乾隆癸酉歐陽氏刻本八卷。”當指歐陽晄刻本和歐陽芳馨刻本。《歐陽行周文集》最初寫本當為十卷,為歐陽詹子歐陽價編輯,李貽孫撰序。宋代官私書目均著錄為十卷。戴判定宋代蜀中有十卷刊本。明以後之十卷本,有弘治十七年莊概、吳晟刻明翻宋本,正德間慎獨齋刻本,慎獨齋再刻本,繆荃孫刻《後三唐人集》本。弘治本從宋蜀本出,莊概所言“內閣藏本”即宋蜀本,弘治本為劣本乃因為所翻宋本即非善本。正德本為慎獨齋據弘治本重刻,此後慎獨齋有再刻本。《後三唐人集》本出自明弘治本。弘治本、正德本、慎獨齋再刻本均有閩刻。
三、生平研究
關於歐陽詹生平,描述最為詳盡的有楊為剛《歐陽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張偉民《歐陽詹年譜及作品系年》(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其次是陶敏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遼海出版社,1998年)、冀勤《關於歐陽詹的生卒年》(《中國古典文學叢考》(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此外一些文學史教材、文學辭典、相關論文有零星記載。各家分歧之處,主要是生卒年、赴京應試時間、赴太原時間、初任四門助教時間、求學莆田的時間以及戀於太原妓一事等。
(一) 生卒年
冀勤在1985年首先提到了歷史上對歐陽詹生卒年的幾種看法:譚正璧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認為歐陽詹的生年為貞元元年(785年)左右,卒年為寶曆三年(827年)左右;姜亮夫《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稱歐陽詹生年是貞元十四年,卒年不詳。冀勤則認為歐陽詹的生年在乾元二年(759年)或乾元元年(758年),卒年為貞元十六、十七年之間。喬象锺、陳鐵民主編的《唐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認為歐陽詹生年不詳,約貞元十八年(802年)卒。陶敏等認為歐陽詹卒年為貞元十七年十月。李光德《中華書學大辭典》(團結出版社,2000年)把歐陽詹生年定為永泰元年(765年),卒年不詳。楊為剛基本採納冀勤的觀點,認為歐陽詹生於乾元二年,卒於貞元十六年冬。張偉民把歐陽詹生年定為至德二載(757年),卒年定為貞元十七年。
(二) 赴京應試時間
陶敏等認為是建中元年(780年)秋出門赴試。楊為剛認為是建中四年(783年)秋。劉心《中唐文編年》(碩士學位論文,2008)也認為是建中元年秋。
(三) 赴太原時間
吳汝煜、胡可先認為是貞元十六年秋。陶敏等認為歐陽詹分別於貞元十一年(795年)和十七年兩度前往太原。楊為剛和張偉民均認為是貞元十五年秋。劉心認為貞元十一年十月,歐陽詹自太原歸東都;又認為貞元十七年十月,歐陽詹自太原歸長安。
(四) 初任四門助教時間
楊為剛認為是貞元十三年冬。張偉民認為是貞元十五年自太原返長安之後。劉心也認為是貞元十五年。
(五) 求學莆田的時間
楊為剛認為是大曆十四年(779年)始求學莆田。張偉民認為是建中二年(781年)至貞元元年。劉心認為是大曆九年(774年)至大曆十四年間。
(六) 戀於太原妓一事
韓愈《歐陽生哀辭》未言及。中唐孟簡《詠歐陽行周事(並序)》有記載。黃璞《閩川名士傳》載詹游太原始末甚詳。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認為“太原函髻”是好事者誹謗之詞。楊其群《試論韓愈〈諱辯〉涉及的四問題》(《山西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認為韓愈《歐陽生哀辭》避而不談,且稱詹“仁於妻子”是為親者諱。王春庭《讀〈歐陽詹集〉札記》和楊為剛的《歐陽詹研究》均就歐陽詹的有關詩文,結合孟簡的《詠歐陽行周事(並序)》和黃璞關於歐陽詹與太原妓的愛情悲劇故事,考證了歐陽詹與太原妓傳說的真實性。其中楊的考證最為詳明,楊依據孟簡《詠歐陽行周事(並序)》提到韓愈的《何蕃書》而沒有提及《歐陽生哀辭》和李翱的《歐陽詹傳》,斷定孟簡《詠歐陽行周事(並序)》應作於貞元十六與貞元十八年間,貞元十七年的可能性最大,時間正好是歐陽詹逝世的第二年,因此歐陽詹戀於太原妓的故事是真實的。楊為剛《世風、士風與唐代婚戀傳奇的流傳與接受——以歐陽詹與太原妓傳聞為中心的比較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撇開討論歐陽詹與太原妓傳聞的真實與否,而是以中唐以後,歐陽詹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敘事文本為依據,以其他婚戀傳奇文本為參照,考察了唐代婚戀傳奇的嬗變過程。楊認為,貞元後期文士階層私人生活與公眾生活的對立是造成孟簡《詠歐陽行周事(並序)》中序文“議論”與本詩“詩筆”之間緊張的原因。因此,孟簡認為歐陽詹因情喪命是不可取的,但本詩敘述歐陽詹與太原妓遇合分訣時又精警哀婉,淒艷動人。楊為剛藉助陳寅恪分析《長恨歌》與《長恨歌傳》關係時的論述進一步解釋了這種詩序與本詩的矛盾。
(七) 家庭關係、社會關係和其他
楊為剛分析了歐陽詹與莆田林氏的關係,認為歐陽詹的儒學思想受到林家經學的直接影響。張偉民介紹了歐陽詹父、兄和妻氏的基本情況。王春庭《讀〈歐陽詹集〉札記》先解讀“長沙歐陽詹”,認為據歐陽氏世系,歐陽詹先祖歐陽韶乃初唐書法家歐陽詢之從侄,由江西鄱陽入閩,任泉州通判,家於泉州晉江的潘湖。韶無子,由歐陽詢之孫、歐陽通之第三子幼鹹過繼為嗣。幼鹹子素,素之子衍。衍之子昌,即詹之父。故歐陽詹實為歐陽詢、歐陽通一脈。歐陽詢為湖南長沙人,因此歐陽詹以其先祖業跡為榮,故自稱“長沙歐陽詹”。黃新憲《歐陽詹與科舉》(《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也敘述了歐陽詹參加科舉、任四門學士和獎掖後進的經歷,考證了歐陽詹是福建第二位而非韓愈認為第一位進士的錯誤。
由此看來,歐陽詹文獻的基礎性研究很不夠,尤其是至今沒有一本《歐陽詹文集》的校注本,這直接導致了一些學者因為案頭沒有可以隨時翻閱的《歐陽詹文集》的校注本,不能對作家作品做系統全面的把握,對歐陽詹及其文學創作的認識也因此存在不少有待商榷的地方。
這本專著重點對《歐陽詹文集》做較為詳細的校對、注釋,旨在為歐陽詹研究者和唐代散文研究者提供較為全面可靠的文獻資料。文集校注以《歐陽行周文集》四部叢刊本為底本,逐篇(首)先校後注,書名則改以“《歐陽詹文集》校注”為題。
為便於讀者翻檢閱讀歐陽詹詩文和了解歐陽詹生平著作編輯傳世情形,著作另有附錄,附錄一《生平研究》,附錄二《版本研究》,附錄三《疑難詞語釋證》,附錄四《故四門助教歐陽詹文集序》,附錄五《歐陽生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