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縣誌

東明縣誌

東明縣誌是專門記載東明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氣候等的志書。

東明縣位居中原,瀕臨黃河,歷史悠久,開發較早,僅縣境東部就有原始社會遺址十處之多。東明縣建置於西漢建元元年(前140) ,初稱東昏,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 改為東明。此後,在歷史上曾三置兩廢,一次大遷徙。1963年,始由山東省管轄。全縣轄6鎮、16鄉,389個行政村,總面積1357平方千米,總人口67.37萬人。198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2319萬元,工業總產值7334萬元, 財政總收入2209.5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明縣誌
  • 開始編纂朝代明代
簡介,版本,1992版,2010版,

簡介

東明縣志:專門記載東明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志書

版本

1992版

基本信息
東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王守義 主編 楊運堂 李濟仁 李洪耀 副主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5000冊 900千字 637頁 彩圖 14碼 110.00元 ISBN7-101-01117-9
修志說明
東明縣自明朝中葉至本次修志,共11修:明嘉靖十五年 (1536) ,知縣高橡首創《東明縣誌》,已失傳。萬曆二十七年(1599),知縣常澄修《東明縣誌》,未刻。萬曆四十年(1612)《東明縣誌》,知縣李遇知修;天啟三年(1623)《東明縣誌》,知縣張福臻修;清順治三年(1646),知縣張學知修《東明縣誌》,均已失傳;康熙十一年(1672) ,知縣楊日升修《東明縣誌》,共8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刻本,江蘇南京地理研究所藏有抄本;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縣儲元升修《東明縣誌》,共6本8卷;宣統三年(1911),李曾裕修《東明縣誌》,民國13年(1924),縣長王億年作序鉛印,共4卷;民國22年(1933) ,縣長任傳藻修《東明縣新志》,穆祥仲纂,共8冊22卷,鉛印本;1960年《東明縣誌》,油印本,東明縣修志委員會編,東明縣檔案館收藏。 本次修志自1986年4月開始,至1990年10月定稿付印,歷時4年半。志書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止於1985年,個別事物上溯至起源,部分章節下延至擱筆之時。《東明縣誌》 除序、概述、大事記、附錄、編後記外,共設分志7編,依次為地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人物。
東明縣位居中原,瀕臨黃河,歷史悠久,開發較早,僅縣境東部就有原始社會遺址十處之多。如竇古堆文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刀;荊台集文化遺址出土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骨器、石器等。本縣建置於西漢建元元年(前140) ,初稱東昏,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 改為東明。此後,在歷史上曾三置兩廢,一次大遷徙。1963年,始由山東省管轄。全縣轄6鎮、16鄉,389個行政村,總面積1357平方千米,總人口67.37萬人。198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2319萬元,工業總產值7334萬元, 財政總收入2209.5萬元。
《東明縣誌》著重反映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農業生產在遭受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仍獲得較好收成。城市經濟後勁增強。全縣鄉及鄉以上工業增加值快速提高。流通渠道進一步擴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新石鐵路複線東明段開工興建,東明到崗山港高速公路的東明至菏澤段已建成通車,東明到蘭考二級公路41千米正在建設,縣修鄉級公路20.l千米。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479千米,210個行政村通了柏油路。全縣形成鐵路、公路、水路比較發達的交通運輸網。郵電通訊已建成交換程控化、傳輸數位化的縣級通訊網。改革開放進展順利。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本著積極、穩妥、規範的原則,走因企制宜、一廠一策的路子,83%的企業實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賃、出售等多種形式改革。農村改革重點推行了土地有償使用和延長承包期工作,適度發展規模經營、住房制度改革,以售為主,售租並舉,取得階段性成果。糧食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全縣計畫生育工作優秀,被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委員確定為山東省惟一的聯合國人口基金項目縣。 東明縣鐘靈毓秀,名人輩出。莊周曾為吏於漆園,徐子嘗獻計於外黃。白雲洞系張良辟穀之所,濟陽宮乃劉秀降生之地。陳平扶漢,功在社稷;吳?之賢,惠及黎元。卞望之一門剛烈,徐世?三朝元戎。唐理財家劉晏名傳千古;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光照史冊。以手劃地,張齊賢馬前獻策;將身受杖,石拱辰朝廷直諫。現代有辛亥英烈王夢蘭、戎馬一生立下赫赫戰功的張希欽將軍;當代有亞洲巨人、體壇明星穆鐵柱,武林奇葩張玉萍,著名戲劇家王煥亭、表演藝術家朱巧雲等。
新編《東明縣誌》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0版

基本信息
《東明縣誌》 東明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孔建民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 2010年12月 1150千字 770頁 528元
ISBN 978-7-101-07654-7
主要內容
《東明縣誌》的編修,始於明代,至今是第12次。這次編纂的《東明縣誌》,上限起自1986年,下限止於2005年,共15編87章430節,約120萬字,隨文圖片600餘幅,包括序、凡例、概述、大事記、正文、人物、附錄、後記等內容。本志書斷代的20年,正是改革開放的20年,也是東明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快速發展,事業不斷進步,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東明置縣於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始稱東昏,公元9年(新王莽建國元年)改稱東明。因受黃河影響,縣建制歷三置兩廢,四設治所,1490年(明弘治三年),才設縣治於今縣城址。
東明縣位於北緯34°58′至35°25′、東經114°48′至115°16′之間。縣境南北最長55公里,東西最寬35公里。2005年,縣轄七鎮、六鄉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總面積1369.8平方公里;轄區居民74.87萬人,共有22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9% 以上,另有回、蒙古、滿、彝等21個少數民族。
東明屬北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日暖花開,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冰雪風寒。年均氣溫13.8℃;年均日照2256.4小時;年均降水量609.2毫米;無霜期年均222天。
東明是黃河入魯第一縣,境內流長76公里。東明縣境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平均坡降為1/4000,平均海拔62.9米。除251平方公里的黃河灘區屬黃河流域外,其餘均屬淮河流域。境內還有東魚河、洙趙新河兩大水系。年均引黃河水量6.55億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資源2.4億立方米。可利用土地資源9.9萬公頃,地質肥沃,利於多種作物種植;黃河灘涂廣闊,粘土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原油儲量21.6億噸,天然氣儲量600億立方米。地熱資源面積12.5平方公里、儲量526萬立方米。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東明縣域有竇堌堆、荊台、朱崗寺、後張樓、莊寨、來莊、東台寺、小東湖、沙堌堆等一批古文化遺址。有莊子觀、大路寺、草塔寺、開元寺、真如寺、城隍廟、沙窩廟、青龍寺、文廟大成殿、泰山行宮等一批重修後的古文化遺蹟。有孫敦化墓、單雄信墓、陳兵備墓及一些碑刻。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碑10多處。有新建的黃河森林公園、萬福公園、石化公園、黃河歷史文化公園等景點。
在東明土地上,曾先後孕育了先秦思想家、文學家莊周,西漢丞相陳平,晉代名相卞壼,隋末農民起義將領單雄信,唐初大將徐懋功,中唐經濟改革家劉晏,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宋大臣張齊賢,明兵部尚書石星、文學家穆文熙等一批彪炳史冊的歷史名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東明人民前赴後繼,英勇參戰,不怕犧牲,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楊履謙、李宜亭、孫自端、張岸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在當代東明人傑中,有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少將張希欽,蘭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王志成,交通部原副部長李聚昌,東方巨人、中國男籃原強力中鋒穆鐵柱,旅美華裔航天員焦立中,中國武術“女狀元”張玉萍,第十二屆雅典殘奧會TT9級桌球男單銀牌獲得者呂曉磊;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湘平等。
1986年以來,東明堅持“農業立縣、工業強縣、三產活縣”戰略,全黨抓經濟,著力抓工業,實現了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2003年,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實現了由農業縣向工業縣的歷史性轉變。2005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7.4億元,比1986年增長12.7倍;地方財政收入2.09億元,比1986年增長46倍;一、二、三產業比由1986年的73:25:2調整為29:54:17,其增加值分別達到13.66億元、25.43億元、7.8億元。
農業經濟穩步增長。1986年以來,東明先後被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秸桿養牛示範基地縣、秸稈養羊示範基地縣、瘦肉豬生產基地縣、沿黃澇窪地淡水養殖基地縣,評為全省平原綠化先進縣,命名為“中國西瓜之鄉”。東明西瓜多次在全國、全省評比中獲獎。至2005年,全縣農業複種指數提高到260%,糧經比達到4:6,建成7處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個,形成城郊蔬菜、西部油料、東北部糧棉、南部西瓜花生的種植業格局;全縣有林地面積24351公頃,經濟林3467公頃,苗圃162公頃,農田林網72942公頃,四旁植樹1210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23%;全縣大牲畜存欄量11.85萬頭,豬27.72萬頭,羊82萬隻,家禽284萬隻,畜牧業產值3.5億元,比1986年增長9倍;全縣水產養殖面積3733公頃,植藕面積2066公頃,漁業產值1.7億元,比1986年增長110倍。全縣農業形成糧食、棉花、西瓜、蔬菜、油料、林果、畜牧、水產八大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基地達到6.67萬公頃。產業化服務組織88家,參與經營的農戶9.2萬戶。各類農民專業協會55家,農村中介服務組織800多個,對外輸出12萬人,年創勞務收入9.6億元。全縣有農村專業合作社8個。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73.1萬千瓦,比1986年增加4.48倍,基本實現機械化。
工業經濟迅猛發展。1986年,東明有輕工、紡織、機電、電器、機械、化工、醫藥、糧油加工等企業共116家,工業總產值8693萬元,上交利稅77萬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全面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著力發展石油化工和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國營企業方興未艾、鄉村企業異軍突起之勢。1994年起,對縣屬虧損企業實行破產重組和聯合兼併,通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的現代企業體制逐步建立。進入21世紀,以膨脹工業規模、延伸優勢產業鏈條、發展壯大民營企業為主方向,為招商引資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優惠政策。2004年,確立工業強縣戰略,把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作為發展工業的重中之重,盛事接踵,喜報頻傳,縣域工業飛速發展。至2005年,累計契約引資73.21億元,實際到位45.66億元;縣屬規模以上工業完成技改、擴改、新建項目120個,固定資產總投資80多億元,工業門類增加,優勢工業更強。縣工業園區初具規模,產業集群優勢突顯,逐步形成石油化工和農產品加工兩大優勢產業。東明石化集團進入全國企業500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化工百強、山東省百強企業行列。恆昌化工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玉皇化工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碳五”生產企業,入選中國化工企業500強。洪業集團有限公司單條環己酮生產線建成時全國最大,先後被評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管理創新優秀企業。此外,方明藥業、拓星化工、恆潤化工、海源化工、紅三津化工等一大批化工企業崛起,山東省第三個石油化工基地在東明已具雛形。農產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含量增加,市場競爭力增強。明勝紡織有限公司生產的系列產品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鷗翎”牌純棉精梳紗作為全國名牌產品和山東省質量免檢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勇越紙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天狼”牌瓦楞紙獲蒙古國烏蘭巴托“國際商工貿產品博覽會金獎”和“全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銀獎”;五得利麵粉集團東明分公司生產的系列產品成為“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縣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星羅棋布。200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43家,總產值75.9億元,利稅4.03億元;規模以下企業4954家,總產值16.87億元。有10多種產品獲國家、省名牌產品或著名商標,有16種產品出口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商業貿易繁榮興旺。1986年後,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民營商業、服務業快速發展。至2005年,全縣有各類市場73處,商貿流通機構和網點1.92萬個,從業13.8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億元,比1986年增長13.3倍。金融機構由3家發展到7家,各項存款餘額34.24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25.58億元、人均3456.7元,比1986年分別增長44倍和35倍。保險機構由1家發展到4家,各項保費收入7500萬元,是1986年的357倍;理賠1500萬元。商貿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8億元、比1986年增長133倍。
基礎建設不斷加強。1986年後,東明黃河公路大橋和日東高速公路東明段先後建成通車,長東二線黃河鐵路特大橋建成,新石鐵路複線東明段全線竣工,東明縣火車站、新汽車站先後建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啟動。至2005年,境內幹線公路全部改造成一二級公路,總里程114公里;縣、鄉級公路里程330公里;358個行政村通柏油路,總長800餘公里,占全縣行政村的90%以上。縣、鄉鎮、村三級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路基本形成,年客運量195萬人、貨運量152萬噸。1986年全縣僅有固定電話562戶,2005年發展到11.7萬戶,增長207倍。行動電話、網際網路電腦從無到有,分別發展到11萬戶、5178戶。郵電業務總量1.5億元。電力事業快速發展。1995年實現村村通電;1996年縣建成第一座發電廠,結束東明沒有發電的歷史;1997年東明石化集團熱電有限公司建成,併入東明電網;1998年啟動電網改造工程,至2005年全面完成農村及城鎮電網改造,形成以220千伏變電站為樞鈕、110千伏為支撐、35千伏為網架、10千伏配電線路輻射全縣的輸配電網路。年供電量3.713億千瓦時,是1986年的8.6倍。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1986後農村人口逐步向縣城轉移,縣城規模擴大。至2005年,縣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比1986年增加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萬多人,比1986年多5.1萬人;縣城主要道路長42.35公里,形成“五縱五橫”的棋盤式格局;城區綠地覆蓋率35%,道路亮燈率98%,主要道路保潔率100%。如今的東明縣城樓房林立,金融保險、住宿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設施齊全,商業繁榮,成為以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為經濟主體、以“莊子故里”為重要人文歷史特色、環境優美的省級衛生城。
經濟的快速增長,物質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促進了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事業蒸蒸日上。1990年縣實驗中學建成招生。2000年全縣“雙基”教育達到國家目標。2004年縣屬高中實現電化教學。2005年縣全面完成校舍危房改造任務,學校環境大為改觀。該年,全縣有幼稚園361所,教職工802人,在園幼兒12969人;有國小249所,國中22所,高中6所﹙包括職業高中2所﹚,技校和特教學校各1所,共有教職工6381人,在校學生10萬人。學校教育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上升。
科技事業不斷進步。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科技創新、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取得大的突破。至2005年,全縣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4家,各類科技人員1.1萬人。20年間,共取得科技成果188項、專利120項,實施科技項目23項、推廣科技新成果260項,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由1986年的10%提高到42%。東明縣被命名為“全國科普示範縣”,兩次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
衛生體制改革創新。縣、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路日趨完善,醫療水平明顯提高。1999年全縣基本實現初級衛生保健目標。2004年被省確定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至2005年,全縣參合50.31萬人,參合率78.91%。全縣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980處,醫務人員2262人,病床1037張,每萬人擁有醫務人員30人、病床14張。
文化體育繁榮昌盛。至2005年,縣有體育館一座;博物館一座,藏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物1830件;圖書館一處,有圖書3.5萬冊。調頻廣播電視可覆蓋全縣,有線電視用戶發展到1.43萬戶。文體誤樂活動漸趨豐富,一批文學新作問世,書法、美術、音樂、戲劇、攝影作品多次獲獎。20年間,競技體育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金牌183枚,銀牌258枚,銅牌336枚;傳統武術勃發生機。1996年東明縣被命名為“中國武術之鄉”。
依法治縣卓有成效。東明縣先後開展了“一五”到“四五”普法教育,被授予“全國一五普法先進集體”和“三五普法全省依法治理先進縣”稱號。1998年,東明縣創立“148”法律服務電話,經驗在全國推廣。
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了公民的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2004年東明縣被評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2005年全縣有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14個、市級文明單位28個。
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至2005年,全縣養老、公費醫療、失業、工傷等保險制度逐步健全,參保人數越來越多。建立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困難群體的生活得到保障。
至2005年,全縣城鎮職工工資由1986年的1103元提高到10980元、增長近1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17元提高到3113元,增長8.8倍;人均消費支出由223元提高到2457元,增長11倍。人們日常的食、衣、住、行、用、娛發生了根本變化。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回顧過去,成就輝煌;展望未來,前程似錦。在中共東明縣委、東明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有改革開放以來打下的堅實基礎,有“突破菏澤,東明率先突破”戰略的激勵,有各級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有專業技術人員的辛勤努力,有勤勞、智慧東明人民的艱苦奮鬥,相信一個更加富裕、和諧、文明的新東明,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