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圖傳

《新青年》圖傳

《新青年》雜誌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歷史,它被譽為“天下第一刊”,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與策源地,是20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文化雜誌。 本書是一部關於“天下第一刊”的紙上紀錄片,是《新青年》的“傳記”,作者精心梳理了雜誌精彩短暫的“一生”,講述了編輯部同人為擴大影響、提升銷量而轉變辦刊策略的經營故事,介紹了“新青年派”與守舊派,與“學衡派”、“甲寅派”的精彩論戰,也記下了現代中國的各種思潮與主義——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與“政治”,“讀書”與“救國”,“思想啟蒙”與“革命行動”,面對這些,《新青年》同人有不同的主張與選擇,並因此而分化。 同時,本書也是一本思想文化史的通俗讀本,圖文並茂,思想文化事件猶如故事一樣娓娓道來。作者以《新青年》雜誌的歷史為入口,篇幅精巧地描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界的畫卷與知識分子的心跡。閱讀它,猶如是在參觀一座小巧的現代中國思潮博物館。中國思想界的畫卷與知識分子的心跡,猶如一座小巧的現代中國思潮博物館。 編輯推薦(或本書獨特賣點):

基本介紹

  • 書名:《新青年》圖傳
  •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295頁
  • 開本:16
  • 定價:48.00
  • 作者:熊權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410574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青年圖傳(可以觸摸的民國)》編著者熊權。
首部寫“天下第一刊”《新青年》雜誌的傳記,一部紙上紀錄片。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文化史最佳讀本。
猶如一座博物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學衡派、甲寅派,各派思潮與觀念紛呈眼底。

作者簡介

熊權,湖南益陽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河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左翼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等。已出版著作《大家小集:茅盾》(花城出版社,2010年)、《“革命加戀愛”現象與中國左翼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發表專業研究論文多篇。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圖傳”評介了《新青年》從創刊到終刊的全過程,是一本集學術性、可讀性於一身的好書。從學術性的角度來說,著作對《新青年》在中國近現代期刊史上的地位做了準確科學的定位,觀點明確而穩妥。書的寫法儘可能圍繞《新青年》發生的件件具體事象,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書中沒有坐而論道的堅硬理論,而是追求文字流利生動和可讀性的,引人入勝。
——劉玉凱文學院教授
以文字與圖片互動的講述方式呈現了《新青年》雜誌的歷史。與一般知識性書籍不同,此書以講故事的方法追憶與《新青年》雜誌有關的人和事,把生活化的細節娓娓道來,從而貼近、還原一段可親可愛的歷史。書中的“五四”一代學人,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錢玄同等可說有血有肉,面目生動。它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好書。


——閻浩崗
文學院教授

名人推薦

“圖傳”評介了《新青年》從創刊到終刊的全過程,是一本集學術性、可讀性於一身的好書。從學術性的角度來說,著作對《新青年》在中國近現代期刊史上的地位做了準確科學的定位,觀點明確而穩妥。書的寫法儘可能圍繞《新青年》發生的件件具體事象,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書中沒有坐而論道的堅硬理論,而是追求文字流利生動和可讀性的,引人入勝。 ——劉玉凱 文學院教授

以文字與圖片互動的講述方式呈現了《新青年》雜誌的歷史。與一般知識性書籍不同,此書以講故事的方法追憶與《新青年》雜誌有關的人和事,把生活化的細節娓娓道來,從而貼近、還原一段可親可愛的歷史。書中的“五四”一代學人,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錢玄同等可說有血有肉,面目生動。它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好書。 ——閻浩崗 文學院教授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開民智,暫別革命
陳獨秀其人
從“秀才”到“亂黨”
創辦《新青年》的緣起
《新青年》問世
首戰未捷
華麗轉身
第二章向守舊派宣戰
蔡元培與北大革新
陳獨秀入主北大文科
胡適,倡導白話“第一人”
但開風氣不為師
自導自演唱“雙簧”
林紓上陣了
質問《東方雜誌》
迎戰“學衡派”
再戰“甲寅派”
“全盤否定”=“崇洋媚外”嗎?
三刊鼎立
第三章新思潮與新文學的盛宴
“狂人”的吶喊
喊醒“鐵屋子”里的人
人道主義與“人的文學”
棒打“鴛蝴”與倒“黑幕”
娜拉出走
中國馬克思主義之源
第四章趨向“紅色”的《新青年》
“五四”那天的學生運動
“讀書”,還是“救國”?
文化與政治的兩難
“直接行動”與“犧牲精神”
“問題”與“主義”之爭
南北通信
漸行漸遠
分道揚鑣
情誼尚存
“紅色”《新青年》
尾聲
《新青年》大事記

序言

引言

毫無疑問,《新青年》堪稱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最重大、意義最深遠的一份雜誌,曾在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當我們有意走進《新青年》時,卻會發現這份雜誌有著多種不同的面貌。有人說,它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發源地,主要宣傳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有人說,它最早登載了通俗易懂的白話詩歌、白話小說,還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隨感錄”散文,在新文學史上創造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人則說,它最早介紹、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創建到逐步發展的早期歷史……《新青年》究竟因為哪一種面貌、哪一種身份才格外輝煌、格外引人注目呢?是思想文化的啟蒙雜誌,是普及通俗白話的文學讀本,還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刊物?
也許不該執著於外加給《新青年》雜誌的某種定性。構想在某個風輕雲淡的日子,當陽光照進圖書館古舊的窗欞,輕輕翻開一頁頁泛黃的雜誌慢慢品讀,我們會漸漸領略,它的迷人之處恰恰在於它的複雜與豐富。如同歷史的河流,總是潺潺向前,一切都在變幻更替。如同人生之路,總是蛻變成長,一切都是不可預期的患得患失。《新青年》自從1915年5月誕生到1925年4月最終停刊,經歷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瞬間,在人的一生中卻漫長到足以看見滄海桑田,紅顏鬢邊也添了星星白髮。十年中,《新青年》的語言形式從古舊文言到通俗白話,仿佛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千山萬水;《新青年》的編輯部從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又到廣州,南北遷移中總是去往中國最“熱鬧”的地方;《新青年》的編輯人員從陳獨秀“一枝獨秀”到北京大學新文化人“輪流坐莊”,再到馬克思主義宣傳者的搖旗吶喊,風流輩出各領風騷。每一個時期,《新青年》都有它最獨特的風采,最吸引人的魅力。
所以,呈現《新青年》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完整生命,就是本書的第一個小小願望了。縱然我們還是最關注那個面向舊思想舊文化開戰、積極引進西方現代文明的《新青年》,它引領“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功績千古之下也會熠熠閃光萬人追慕,但我們不可忽略《新青年》也擁有一個前後相繼的完整生命。它曾是影響有限、以皖籍文人為主的地方性刊物,也曾經歷內部分化、艱難轉型的尷尬,最終還因為政局動盪、影響力逐漸喪失而解體消亡。曲折複雜一路走來,值得細細追尋。縱然我們各有喜好,有人欣賞敢作敢為、倔強率性的陳獨秀,有人認可性格溫和卻綿里藏針的胡適,有人覺得錢玄同語出驚人、印象鮮明,有人覺得魯迅文筆精妙、憂憤深廣……但若要了解《新青年》十年間的人員聚散、人事更替,他們如同紅花綠葉,缺一不可,遠非主觀的愛憎情感可以揀擇。任何一個出現在《新青年》上的編輯者或撰稿人,都是等待我們撥開時光煙塵去探索的鮮活生命。唯有收集那些為我們所喜好甚至被我們所厭棄的人格,方能愈加真實細緻地還原那段遠去的歷史風景。
另外,本書盡力呈現一個氣韻流轉、鮮活生動的《新青年》。據說圖像蘊含勝過千言萬語,中國古人也津津樂道“言有盡而意無窮”。這裡收集的那些有關《新青年》的老照片大部分已在時光流逝中褪去顏色,有的還模糊不清,但它們真實定格了一幕幕特定場景,簡潔記錄了一樁樁滄桑往事。如果湊近咂摸,定能嗅到縷縷氣息,感受寸寸肌膚。
既然“圖說”,不妨鮮活生動、平易近人。本書描述《新青年》的新舊對戰、人事更替等,皆選取具有煙火氣息的生活片段、富於鮮明個性的隻言片語。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有了缺陷瑕疵的英雄固然造成扼腕嘆息的悲哀,但有血有肉的凡俗中人才與我們貼近。歷史定於偶然難免令人頓生天命難違的無奈,但變幻莫測才讓芸芸眾生有了敬畏自律之心。一部《新青年》也逃不過英雄與凡人的轉身、必然與偶然的交織。但“圖說”並非“戲說”,當然不至於塗脂抹粉喬裝打扮,而追求所講所述言出有據,事有可考。圍繞《新青年》發生的大事小情,既有檯面上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的論戰,也有私下裡鮮為人知的通信協商。追蹤它們的源起、經過,評述它們的是非得失,遠勝於只為博人眼球的誇張渲染。歷史並非影視,沒有那么多戲劇性的大起大落。但歷史貴在有細密的質地,有合乎邏輯的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於是,讓自己沉靜下來吧。就算無法賺得久坐圖書館的閒暇寧靜,也可以斜倚案頭,對著氤氳灑下的溫暖燈光拾取一幀幀褪色的老照片,在悠悠懷舊情緒中去開啟一段塵封的、有關《新青年》的歷史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